李新宇(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民族音樂大師劉北茂的創作生涯
李新宇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劉北茂從1940年首創二胡獨奏曲《漢江潮》起至1980年創作《流芳曲》止,整整40年間共創作了達百余首的二胡曲。他一生教樂育人,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
劉北茂、民族音樂大師、創作生涯
劉北茂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他以二胡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三種身份為我國二胡事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本文通過其兄長的深刻影響、個人音樂生涯、二胡獨奏曲創作三個方面,闡釋劉北茂先生的創作生涯。
劉北茂“7歲喪母, 11歲喪父, 全靠兩兄撫養成人, 手足感情之深, 非一般兄弟可比”。①作為三兄弟中年齡最小的劉北茂,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兩位兄長的深刻影響。長兄劉半農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劉北茂在思想上對五四新文化啟蒙運動的接受與倡導便主要受益于他;二兄劉天華是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事業的開拓者,劉北茂在音樂道路上的啟蒙與規范則依賴于劉天華的教導。
劉北茂并非自幼立志從事音樂,他曾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燕京大學英文系,最終走上音樂之路,與其兄長劉天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曾回憶說:“我作為他(指天華)所指導的軍樂隊和絲竹合奏團的一名成員,不僅學會了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樂器,而且還吹奏過黑管、長笛、短笛和小號等西洋銅、木管樂器;此外,我還在他班上學習了‘樂歌’的正式課程,因此為我在中西樂器的演奏和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礎。”②由此可見,劉北茂在樂器演奏及音樂創作方面的十八般武藝皆是直接受教于劉天華,為其后期從事音樂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
劉北茂堅定以音樂作為畢生追求,是在劉天華去世以后。為繼承劉天華的遺志,劉北茂專攻二胡演奏和創作。他廣泛涉獵古今中外各類音樂,從我國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并密切關注每個歷史時期音樂創作的動向,創作出了一百多首二胡作品,如《漢江潮》、《小花鼓》、《歡樂舞曲》、《良辰》、《美麗的包河》等,其音樂以優美動聽的旋律展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感染力,不僅被廣范傳播,且令權威作曲家嘆服。
劉北茂不僅是一位優秀的作曲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1935年在北京協和禮堂舉行的“劉天華先生遺作音樂會”上,劉北茂首次登臺演奏《病中吟》,而后又在清華大學音樂會上演奏《燭影搖紅》,從此開始了他的二胡演奏生涯。其演奏風格深刻體現了“劉派二胡”的真諦:情感充沛,樸實超凡,勇于創新,中西交融。純熟的演奏技法,真摯的感情投入,生動的刻畫音樂形象,體現出純真的藝術境界,給人以圣潔的審美享受。
此外,身為音樂教育家的劉北茂,先后培養出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他曾于1942年任重慶國立音樂院二胡教授,還先后在中央音樂學院、安徽藝術學院等院校教授二胡演奏。劉北茂從事教育30余年,愛生如子,重視學生的人格塑造和藝術熏陶,潛移默化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音樂教育、研究和演奏人才。
劉北茂是一位厚積薄發、大器晚成的二胡藝術家。1940年,37歲的他才正式開始音樂創作,在幾十年的音樂生涯中,他創作的二胡曲,在中國二胡音樂事業發展中發揮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他對待創作十分嚴謹,每首作品的寫作都經過反復的推敲與修改,即使對定稿多年并廣為流傳的作品,他仍在思考如何進一步臻于完善。晚年,他曾對不少舊作重新加工而力圖使其更加完善,也由此出現了他不同時期同部作品的不同版本的現象。如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前進操》就有1941年和1978年兩個版本,《乘風破浪》也有1942年和1976年兩個版本。
劉北茂的二胡獨奏曲共經歷三個創作階段。
第一階段為1940——1948年,他創作了一鳴驚人的處女作《漢江潮》(1940年),并在離開西北聯大之后創作《乘風破浪》(1942年),還有反映抗日戰爭及各種社會生活的《前進操》(1941年)、《漂泊者之歌》(1942年)、《小花鼓》(1943年)、《楊柳》(1944年)等。
第二階段為1949年——1970年,建國后,對新生活的真切體驗更激起他的創作熱情,創作出《和平民主進行曲》(1951年)、《歡樂舞曲》(1954年)、《太陽照耀到祖國邊疆》(1954年)、《擁軍優屬小唱》(1955年)、《民謠風》(1956年)、《良辰》(1957年)、《歡送》(1958年)、《千里淮北賽江南》(1961年)、《黃山觀瀑》(1962年)、《重聚》(1963年)等優秀作品。
第三階段為1971——1981年,此時的劉北茂因病退休,在與病魔做抗爭的同時仍繼續創作。寫出《東風浩蕩紅旗飄》(1974年)《緬懷》(1976年)、《迎朝暉》(1978年)、《流芳曲》(1980年)等二胡獨奏曲。
這些作品從不同時期、不同角度抒發了劉北茂對現實生活的感受,無不是他人生感悟的折射、心靈的震撼和感情的傾瀉。
劉北茂在今天被民樂界視為高山仰止的大師,人民不僅喜愛他的音樂藝術,其人格魅力同樣令人口碑相傳。在眾多基層音樂工作者的記憶中:他不計得失,培養了一批批專業演奏和教學人才,他摒棄門戶之見,身體力行團結民樂界人士。在1966年,63歲高齡的劉北茂先生,還登臺演奏《三門峽暢想曲》、《豫北敘事曲》、《山村變了樣》等二胡新曲,更體現了對年輕一輩二胡創作的誠摯支持與鼓勵。
注釋:
①引自劉北茂,《紀念長兄半農先生》,載于《劉北茂紀念文集》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2月304頁.
②引自劉北茂述、育輝執筆,《劉天華音樂生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11月73頁.
[1]劉育熙主編.《劉北茂紀念文集》[C].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劉北茂述,育輝執筆.《劉天華音樂生涯》[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3]歐陽平,歐陽瓊.《青山不隱 百木未凋——回憶劉北茂老師》[J].人民音樂.1983-06.
[4]育輝.《劉北茂早期音樂生涯二三事》[J].人民音樂.2003-09.
李新宇,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專業,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