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梅(玉溪師范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民族音樂的社會凝聚功能分析
吳雪梅
(玉溪師范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民族音樂作為社會活動中的音樂形式有其特殊的社會價值和功能。由于民族音樂受民族地域、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它呈現出內向凝縮態勢,民族音樂的社會凝聚功能的研究價值也因此凸顯。尤其在流行音樂興盛而民族音樂受到沖擊的現代社會,民族音樂的社會凝聚功能更應得到重視。具體來說,民族音樂對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民族精神的聚合、對民族風格的保持、對民族文化的涵養、對民族發展的蓄導四個方面。本文闡述的目的在于加深對民族音樂的社會功能的認識。
民族音樂;社會功能;聚合
按照通俗理解,民族音樂是指各民族在歷史傳統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音樂,民族音樂的功能是指民族音樂發揮出來的效能。民族音樂的功能是多樣化的,包括社會功能、審美功能、宗教功能等。在我國古代,民族音樂的功能多用于宗教祭祀、葬禮等重大事宜。在現代,民族音樂的功能發生較大變異,民族音樂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逐漸顯現出來。由于民族音樂具有特殊的民族性質,因此它在提升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特殊功效,民族音樂的社會凝聚功能就此而言。
音樂這種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藝術形式,具有精神蓄含和精神凝聚的能力。與語言這種表達生活情感的方式不同,音樂有其獨特的優越性。音樂的包容和精神的含蓄能力超越語言傳遞的聯接,彌補了語言感情表達的空白與局限。[1]它在精神蓄含層面的空間更為廣闊,加之音樂本身所有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音樂便在精神交流和精神聚合上起到了一種良好的紐帶作用。民間音樂因其創作主體為民間人士,更多地反映出人民大眾的思想和情感,因而能夠更好地凝聚民族精神。比如,《鳳陽歌》、《牧羊姑娘》、《茉莉花》等民族歌曲在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上面要比那些流行歌曲的效果要好很多,因為它們能夠激起中國人民的普遍情懷,能夠有效凝聚民族情感。民族音樂的民族凝聚作用是通過思想和情感兩個層面發揮出來的。民族音樂一方面以其特有的民間情感的抒發,使人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另一方面憑借其蘊含的倫理道德思想及價值觀念(忠君愛國、禮義廉恥、仁愛恭孝等)、宗教思想,使人們在思想上獲得一種民族普遍化的認同。民族音樂裹挾著國家精神內核通過音樂這一普適的表達方式蔓延于國家間,化有形的時代和民族精神于無形中,形成了強有力的民族精神塑造力。[2]鑒于此,在民族音樂的教育上,應該充分研習和體悟歌曲所表達的情感與思想內涵。
民族風格是一個民族在整體的代表性風貌上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內在特性。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民族風格。民族音樂是特殊的民族風格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也反過來哺育民族風格。因為,民族音樂能夠有效地保持民族特色。很多藝術表現方式及其物質成果在現代思潮的影響下變得“面目全非”,它們甚至完全是現代化的,看不出民族與國家的印記。但是,民族音樂不同,這種藝術表現方式本身具有民族特質,它內在地滲透了民族特有的精神與價值理念。比如,《信天游》體現出陜北民眾熱情豪放的精神風貌,而“茉莉花開”、“紫竹調”等江南小調則帶有江南女子那般婉柔細膩的特點。民族音樂產生于一方水土,自然具有了這方水土的個性。而且,這種個性的延續能力很強。人民大眾中流行的音樂因為經過長期歷史的洗刷和檢驗,具有獨特的優越性。[3]因此,民族音樂對民族風格的保持作用是彌久而不衰的,只要民族音樂不消失,它就能散發出獨特的民族氣息。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生產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民族音樂也屬于這筆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也涵養著民族文化。民族音樂具有穩定而長足的文化蓄養功能。如果說流行音樂是應現代社會需求而產生的嶄新的音樂樣式,那么民族音樂更多的是基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傳統的音樂樣式,它深厚的歷史性和內涵的豐富性不容易被抵消或瓦解,從而對民族文化有滋養作用。
民族音樂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一直有著外向的吸納融合與動態流變的特征。[4]在新的環境影響下,民族音樂對民族文化的涵養功能得到動態化的現實的體現,比如葫蘆絲最初的功能是男女表達愛情,由于它的音色像絲帛般輕柔潤滑,越來越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它的傳情功能便成了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功能。[5]民族音樂不僅可以蓄含民族精神,而且可以將民族文化傳播開來,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它在動態過程中實現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積累,以此涵養民族文化,增進民族文化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導致區域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少國家可以結為聯盟以期獲得共同的發展,但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有所淡化[6],民族的個性化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脅。發展民族音樂能有效緩解民族發展面臨的窘境,因為民族音樂對民族發展有蓄含和引導作用。民族音樂中滲透著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和價值觀念,而這是一個民族得以前進的根本動力和支撐。它能夠以獨特的民族藝術方式將民族的核心精神傳達出來,民族之魂充斥在民族音樂當中。它有利于將民族團結起來,激發民族一致向前的動力。民族音樂身上所烙刻的“民族”印記本身就與流行音樂形成鮮明反差,它蘊藏著民族的內在品質,民族音樂對民族發展的蓄導功能是通過它對民族的內在品質的蓄含實現的。
民族音樂作為音樂發展歷程中的特殊形態有其不可低估的意義和價值,可以說它是音樂世界里一朵璀璨之花。但是,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當今時代,民族音樂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其價值也逐漸弱化。在這種現實境遇下,民族音樂的功能應該被重新審視。民族音樂的社會凝聚功能具有多重性,它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向心力。在新的時期,我國應該努力探求適于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式和途徑來加強民族音樂的建設,將其社會凝聚的作用有效地發揮出來。
[1][2]余勝群.關于民族音樂對于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分析[J].明日風尚,2016(6)∶157.
[3]李娉.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的當代意義[J].音樂時空,2014(17)∶136.
[4]盧新予.民族音樂的文化意義與教育價值[J].新聞愛好者,2009 (20)∶191.
[5]楊昭.淺析民族音樂的社會功能[J].音樂時空,2014(15)∶70.
[6]岳悅.論民族民間音樂的社會價值與傳承意義[J].黃河之聲,2015(21)∶103.
項目名稱: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5Z17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