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越邊境線上的京色音聲①
——廣西京族音樂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獻綜述

2016-02-03 07:08:41張倩蕓
北方音樂 2016年15期
關鍵詞:民歌音樂文化

張 燦 張倩蕓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中越邊境線上的京色音聲①
——廣西京族音樂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獻綜述

張 燦 張倩蕓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1980年到2015年,圍繞京族這一西南沿海沿邊的族群音樂事項產生了約150篇學術研究成果。以此為據,文章對有關廣西京族音樂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獻進行梳理與分析,試圖厘清學界對廣西京族音樂文化的研究現狀和研究方向,并對近三十五年來京族音樂的學術書寫本身進行不同層面的表述分析與解讀。

京族;音樂文化;中文文獻;文獻綜述;學術表述

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族音樂學這一學科在我國得到蓬勃的發展,偏居廣西北部灣海岸一偶沿邊京族②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 至今已形成了較為豐碩的理論成果和實踐。隨著中國與周邊國家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的學科理論建設,學界在聚焦漢族和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基礎上,把研究視角延伸和拓展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而中越跨界京族在全球化的浪潮及對文化多樣性需求之中成為“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呈現出諸多地域性特點。基于此,對有關廣西京族音樂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獻進行梳理與分析,試圖厘清學界對廣西京族音樂文化的研究現狀和研究方向,使之能為跨界京族音文化研究提供參考。

一、廣西京族音樂文化研究文獻的基礎數據分析

201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組織編寫并陸續出版了《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系列叢書》,其中《京族獨弦琴藝術》、《京族哈節》兩本書籍對京族器樂和民俗“哈節”作了全面表述和文化闡釋,為三十幾年來的京族音樂文化研究進行歷史意義的總結。基于此,本文通過“中國知網”(http: //www.cnki.net/) 這一數字出版平臺,以1980-2015年為時間跨度,在檢索欄內輸入“京族民間文化”、“京族音樂”、“京族民歌”、“哈節”、“獨弦琴”等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收集到公開發表有關廣西京族音樂文化事項的文獻共計153篇(見附錄1),以此作為量的依據。其中學術期刊論文146篇,博士畢業論文2篇,碩士畢業論文5篇。從質方面而言,參閱的文獻從文本的書寫和內容的表達上均傾向于京族音樂事項的文本性描述、學術性說明或詮釋。除此之外,在中國知網的平臺筆者還查詢到有部分涉及京族音樂事項相關內容的中文文獻,因其研究對象和主體非京族音樂文化事項,故不在本文分析、歸納范疇之內。

二、廣西京族音樂文化研究文獻的歸納與分析

縱觀上述收集到的有關京族音樂文化研究文獻的成果數據,筆者擬從研究對象的音樂文化事項類型的分類方式進行闡述,但受學科體系、文獻撰寫方式等因素影響,如有不妥,方請專家學者指正。

(一)廣西京族音樂文化的綜述類文獻

楊秀昭、何洪的《京族音樂調式論》是一篇在音樂領域研究較早的文章,它從京族樂器獨弦琴曲和民間歌曲兩大類分析了京族音樂的調式特點。文章提出京族音樂調式主要有宮、商、徵、羽四種,在這四種調式的基礎上進行頻繁多變的調式擴張,如同音列擴張、同主音擴張、不同音列、不同主音的擴張、中立變化等。[1]龐國權的《淺析京族音樂的結構和特點》將京族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曲三類,并分類分析曲調提出京族音樂的基本特點是:“第一,曲調婉轉纏綿,波音較多,多屬單樂段結構;第二,音階調式以徽調式為主,宮、羽調式次之;第三,節拍多樣,沒有一首曲子只用單一拍子貫穿的,最少也有兩種以上節拍交替出現,第四;唱法方面,男歌手用真聲,女歌手用真、假聲結合的唱法演唱。行腔喜用鼻音和輕唱。”[2]陳麗琴的《京族民間文藝與自然生態》主要分析了京族民間文藝的生成、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關聯,并認為:“京族民間口承文藝,無論是傳說、故事、歌謠、俗語,其題材、內容、曲調或風格都深深打上自然環境的烙印,是京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培育出來的藝術奇葩。”[3]

(二)廣西京族民間歌曲的研究文獻

在此類研究文獻內容多體現在對京族民間“歌圩”、民歌分類、演唱特點、藝術特色及文化生態等方面。如:張永東的《京族歌堂》描述:“京族開歌堂,沒有固定日子,只要大家同意,即可開。京族歌堂場所不固定,按大家約定,有用京族語唱的“京歌”,也有用漢語唱的“白話”山歌。”[4]楊盛龍的《京家歌潮漫三島》也寫道:“京族人愛唱歌,在生產勞動中唱,在日常生活中唱,可謂逢事必歌,節日里更是歌不離口。一般是男女即興時唱,一問一答,內容豐富,有山歌、情歌、漁歌、風俗歌、長篇敘事歌、宗教歌等。歌的調子有三十多種,花腔悠長,旋律低緩,多以幽稚深沉的獨弦琴伴奏。”[5]盧克剛的《京族民歌研究》從“京族民歌的題材內容”、“京族民歌的體裁形式”、“京族民歌音樂形態”三個方面來總結分析京族民歌,并按體裁區分,將京族民歌劃分為海歌、風俗禮儀歌、舞歌、兒歌與搖兒歌、敘事說唱小調等五種類型。[6]黃志豪《論中國京族民歌中的即興文化》從京族民歌的即興特征,闡述京族民歌自由演唱度強。“京族民歌裝飾音的大量運用,形成了特定獨特的聲腔,即興性在‘應聲’、‘吟腔’、‘尾聲腔’等形式下,演唱者的自由發揮性增強,可以運用多種裝飾音對骨干音發生變化。”[7]鄧如金的《京族民歌的藝術特色》總結了京族民歌的節奏特點為一短一長,且以前短后長為多見;基本歌腔多為分解和弦構成,旋律進行強調四五度跳進和五聲性級進;調式特點為微調式、宮調式、羽調式和商調式以及調式交替。[8]廣西民族大學魏素娟的碩士畢業論文《京族民歌的生態研究》,論文從“京族地區的自然生態與民歌的種類、藝術特征”,“京族地區的文化生態與民歌”,“京族民歌的現狀及傳承、保護”三個方面入手,將自然生態環境下的京族民歌的題材、體裁、結構、曲調、唱法等活生生地展現出來,同時指出:由于經濟發展的沖擊,京族民歌正面臨“流失甚至消亡”的危險。[9]此外,這類文章還有:毛艷《京族民歌研究》、沈嘉《京族民歌的演唱特色》、陳麗琴《民俗傳統:京族民歌傳承的文化生態》等。

(三)廣西京族民間樂器的研究文獻

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相關研究文獻豐碩,多從獨弦琴的源流、音聲特點、形制改良、演奏技法、文化傳承等不同角度進行闡述。如張燦《京族獨弦琴源流新考》一文引經據典討論京族獨弦琴源于何時何地用歷時性的視角闡述了廣西京族獨弦琴藝術的流傳脈絡。[10]盧克剛、楊秀昭、何洪的《獨弦琴的發音原理及其二聲部探》從“獨弦琴的發音原理”、“一根弦上彈出兩個聲部”、“低聲部的產生規律”、“兩個聲部的音程關系及旋律進行”四個方面論證獨弦琴的發音原理及依附主旋律而產生的低聲部的二聲部音效。[11]黃志豪的《獨弦琴的形制與改良》從“竹制獨弦琴”、“木制獨弦琴”、“電聲獨弦琴”、“琴身與電聲一體化獨弦琴”等描述四種樂器形制特點,并從“樂器形制改良”、“創作曲目”、“樂器改良中的代表型人物”三個方面闡述獨弦琴改良的發展與展望。[12]黃全的《京族獨弦琴的制造和演奏》從“彈琴姿勢”、“右手握挑棒的姿勢”、“彈奏方法(正彈法,反彈法,刮奏,擊奏,點奏,其它奏法)”、“搖桿音的產生”、“獨弦琴的游弦”等五個方面詳細描述了獨弦琴的演奏技法。[13]此外,同類文章還有:宋唐《京族獨弦琴考察與研究》、何洪《獨弦琴與京族民歌關系考》、黃志豪《民間樂器多樣性的保護與開發——族獨弦琴的“活態傳承”》等。

(四)廣西京族“哈節”歌舞的研究文獻

“哈節”是京族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京族三島”各地時間先后不一,澫尾島是農歷六月初十,巫頭、山心兩島是農歷八月初十。“哈”即京語中“歌”或“唱歌”的意思。“唱哈”是一種京族傳統的民間歌唱形式,過去由兩女一男表演,即一唱一和一伴奏,現在僅有女性表演。“哈節”的祭祀儀式在哈亭舉行,儀程包括:“迎神、祭神、入席宴飲與聽哈、送神”。每個儀程都穿插有固定的祭祀歌舞,其基本類型有:《進酒舞》、《進香舞》、《花棍舞》、《燈舞》。歌舞由“桃姑”(哈妹)表演,舞蹈伴奏分為打擊樂(大鑼、小鼓、小鑼、錢、木魚、竹板等)和民歌伴唱兩種。京族民間傳統歌舞依附于“哈節”祭祀儀式之中,且這類文獻研究視角多從“哈節”民俗祭祀出發,故筆者暫且稱京族“哈節”歌舞,以求全面表達。[14]盧克剛的《京族唱哈祭儀及其音樂研究》從“唱喻祭祀緣起諸說”、“唱哈祭祀程序概貌”、“唱哈祭祀內容綜述”、“唱哈祭祀音樂分析”四個方面對京族民間傳說與“唱哈”風俗形成的傳統精神文化的表象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的儀程及祝詞、歷史故事等七類唱詞內容與“鑼鼓樂、哈歌、舞歌”三類音樂作了全面考察論述。[15]張小春、秦賀的《廣西京族哈節舞蹈研究》以舞蹈本體為出發點,從“哈節舞蹈的生態環境”、“哈節舞蹈的情感意蘊”、“哈節舞蹈的動作特點”、“哈節舞蹈的審美風格”四個方面闡述了京族哈節舞蹈的動作特點與審美風格。同時提出:“地理環境與民族心理,造就了柔美含蓄的哈節舞蹈,表現在以直立為體態,以掄指、繞臂、輕盈步伐為特點,以微顫、劃圓為律動的手舞足蹈之上。”[16]此外,這類文獻還有:廖世雄、韋文忠、旭泉《談京族哈節舞蹈》、劉建平《京族唱哈節初探》等。

(五)有關京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研究文獻

傳承與流變是探索新的京族音樂傳承思路和保護方法的主題,是當代社會發展與文化觀念變遷視域下的重大挑戰。陳麗琴的《民俗傳統:京族民歌傳承的文化生態》從生產習俗、節日慶典、婚戀習俗、宗教信仰四個方面分析京族民歌的生態環境,指出“京族的民俗活動是其民歌生長的沃土,推動民歌藝術的傳承與發展。”[17]黃志豪的《民間樂器多樣性的保護與開發——談京族獨弦琴的“活態傳承”》,文章提出獨弦琴在傳統單一的“口傳心授”傳習模式基礎上,通過學校傳承、舞臺傳承等形式,借用書本、樂譜本、網絡、音像制品、博物館等傳播媒介使其傳承模式多樣化。[18]廣西民族大學劉娣的碩士畢業論文《廣西東興京族獨弦琴藝人的文化傳承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蘇春發為例》,論文從“獨弦琴的文化背景”;“獨弦琴傳承的方法、模式、原則、演變及社會功能”;“獨弦琴發展的困境及解決問題的途徑”三個方面入手,以京族獨弦琴傳承蘇春發為切入點,對獨弦琴傳承現狀、發展困境及解決途徑進行了總結與個人觀點論述;并提出:“現階段越南的獨弦琴文化已經步入專業教學階段,研究進程比國內要先進許多,應該從越南借鑒優秀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來發展獨弦琴文化。”[19]此外,同類文章還有:韋慧梅《論京族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黃羽《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京族獨弦琴的保護與傳承》等。

(六)廣西京族音樂文化闡釋的研究文獻

京族哈節從產生之初至今的數百年時間里,逐漸成為了京族族人的傳統文化象征,是族人理想追求與審美情趣的寄托,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標志。陳家柳的《從傳統儀式到文化精神——京族哈節探微》認為:“哈節反映了京族濃厚的懷祖追宗歷史意識”,“濃郁的海洋文化特色始終貫穿哈節, 顯示出京族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情懷”,“具有強化族群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20]何政榮的《時空·儀式·音聲——中國京族“哈節”儀式音樂文化系列研究之一》,文章對儀式的時間與儀式的表演場所作為時空的出發點,通過對儀式中迎神、拜祭、入席、送神等儀軌秩序進行描述,以儀式中打擊樂話語系統為主要音聲活動結構,表達出打擊樂在儀式過程中起著傳遞儀式始末進程信息、烘托哈節儀式氣氛等多重功能。[21]楊冬燕的《京族舞蹈的海洋性特征與社會意義》,認為哈節祭神時的《敬酒舞》和《敬香舞》以對神靈祈福的形式表達其尊敬之心;《天燈舞》是當地人對族人出海打漁歸來的撫慰與感恩;《花棍舞》則具有驅逐鬼邪、歡送諸神回歸天位的意義。[22]此類文章還有呂俊彪的《民間儀式與國家權力的征用——以海村哈節儀式為例》等。

(七)廣西京族音樂比較研究的文獻

京族跨中越邊境而居,是越南主體民族,系我國人口最少的沿海少數民族。這類比較研究文獻較少,研究內容涉及民歌、樂器、舞蹈等音樂事項,研究視角為國內壯、侗音樂與京族音樂的比較研究和中越同源京族音樂事項的研究個案。何明智的《壯族布傣與京族喃字歌謠比較研究》從“喃字歌謠及喃字使用的類別”、“喃字歌謠內容的差異”、“風格迥異的歌謠形式”三個方面對歷史上都使用越南喃字記錄其歌謠、古籍的壯族布傣支系和京族喃字歌謠進行比較分析,認為壯族布傣歌謠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越南獨有的帝王文學的特質,而京族的歌謠則明顯地帶有漢字文化圈的印記。[23]胡牧的《侗族河歌與京族情歌審美風格的比較分析》從民族、環境、民歌意象、情感抒發與情感基調等方面對侗族河歌與京族情歌的審美風格差異進行比較,概括為“河歌在審美風格上主要是顯得柔婉、有著憂愁憂思的色彩;京族情歌在審美風格上顯得情緒飽滿、樂觀、明朗。”[24]廣西藝術學院張燦的碩士畢業論文《中越獨弦琴音樂文化比較研究》,論文從“中越獨弦琴的人文生態與源流概況”;“中越獨弦琴的形制結構、演奏技巧、及音樂形態”;“獨弦琴音樂文化”等方面入手,將中越京族共生的獨弦琴藝術作了較為全面的比較闡述。[25]張小梅的《中越京族民歌〈過橋風吹〉比較研究》通過對京族民歌《過橋風吹》的音樂源流和音樂形態的梳理,揭示出京族民歌的傳播軌跡,即“從整體來看,傳統的京族民歌既經過了縱向傳播,即時間上的代代相傳,而不斷變化和發展;也經歷了橫向傳播,即由一地到另一地(越南北寧—越南海防),由一國到另一國(越南—中國)。[26]此外,這類文獻還有:楚卓《論跨境民族樂器獨弦琴文化的“和而不同”》、陳俊玉《淺談廣西與越南京族的舞蹈藝術》等。

三、廣西京族音樂文化學術書寫的表述分析

綜觀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京族音樂文化研究,其研究群體因地緣、族緣與業緣關系廣西本土研究學者表現得相對集中,研究內容經歷了“全面概說”的無學科到多學科甚至跨學科的階段性發展,研究視角以宏觀、中觀、微觀為經緯多音樂事項個案的細節性微觀研究,但缺少概述性宏觀描述和比較性中觀視野。簡而言之,可以從如下三個角度概述近35年京族音樂研究成果的學術表達。

(一)從“橫向概述”到“縱向研究”思維的轉向

1957年,京族(時稱越族)獨弦琴和歌舞第一次亮相廣東省第一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③家浚在人民音樂刊發的通訊文章,對京族獨弦琴的形制、演奏方法、曲目《高山流水》的音列及“跳哈”歌舞首次作了較為全面概述。[27]其后到1980-1990的十年間,從范西姆的《一根弦上的顫音》到盧克剛、楊秀昭、何洪的《獨弦琴的發音原理及其二聲部探》、楊秀昭、何洪的《京族音樂調式論》等;從宗賢的《京族的“哈節”》到鄧學文的《京族民歌》、廖世雄、韋文忠、旭泉的《談京族哈節舞蹈》等11篇文獻,其文本書寫從對事項主體橫向描述的散文式概括到對京族樂器、歌舞某一研究對象的縱向闡述學術思維。再往后發展的25年里,學術界有關京族音樂事項的文章,其思維視角從“是什么、為什么”向“如何理解、如何呈現”的深度詮釋多重視域的轉向,其文本書寫從生態環境、音樂形態、文化傳承、文化空間等視角豐富了京族音樂研究的知識體系。

(二)從“本土文化”到“跨族群比較”研究的延伸

以京族音樂文化作為對比事項和文本本位向內外兩端延伸的比較研究視角,始于何明智2009年發表的《壯族布傣與京族喃字歌謠比較研究》。其后,有關京族境內跨族群音樂文化比較研究學術成果主要集中在2位學者和壯、侗2個民族,文章有:胡牧的《侗族河歌與京族情歌審美風格的比較分析》和《侗族河歌與京族情歌生態美蘊比較》及何明智的《京族壯族〈宋珍歌〉比較》等。而向外延伸與越南同源京族跨界族群比較研究的音樂類學術成果主要集中在樂器與民歌方面,文章有:張小梅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國東興與越南海防京族民歌傳承之比較》和《中越京族民歌〈過橋風吹〉比較研究》;張燦的碩士畢業論文《中越獨弦琴音樂文化比較研究》和《論中越獨弦琴藝術的地域性特征》、楚卓的《論跨境民族樂器獨弦琴文化的“和而不同”》、高嬿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竹制樂器與越南各民族竹制樂器比較研究》等;特別要提到的是樊榮的《有關中越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獻綜述》,文章將中越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成果按研究方向劃分為民族音樂文化、民族民間歌曲、民族樂器、儀式音樂、宮廷音樂、歌舞音樂六種研究文獻,并對各類分析作了詳實的分析闡述,其中也包括中越跨界京族民歌、喃字歌謠、獨弦琴以及哈節歌舞。[28]

(三)從“單一學科”到“多元學科”視域的拓展

上述文獻成果為基礎,通過對京族音樂文化之學術型文獻的書寫文本分析,特別是近十年來,民族音樂學、人類學、民族學、文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和學術視野的的作者,在“多元學科”知識點上做出了更具深度,更加細化和更多視角的縱深探索,出版了數量可觀的論著和期刊論文,構筑了豐富的京族音樂文化知識體系。橫向而言,數篇民族學、文學、教育學相關研究的碩士畢業論文發表成為京族音樂文化研究之學科新風向。如熊斯霞的《京族哈節傳統歌舞研究》、魏素娟的《京族民歌的生態研究》等。屬于社會學范疇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方向的文章的發表令這一學科成為京族音樂文化研究之新興顯學。如廣西大學欒靖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國京族文化的社會教育傳承研究》等。縱向觀之,近年來人類學、民間文藝等學科已深刻顯現在京族音樂文化研究中。如呂俊彪的《從“與民同慶”到“還俗于民”——以京族哈節為例》、陳麗琴的《京族獨弦琴藝術生態研究》、《民俗傳統:京族民歌傳承的文化生態》、《論京族哈節唱詞的內容與藝術特色》等。與此同時,以跨學科、多視角為基礎的京族音樂文化研究,在方法論上也更重視田野工作和圖像、文獻、器物、聲音、展演等不同類型的佐證材料,個案調查、現場訪談和表演實錄等素材逐漸成為大部分研究文本必不可少的多重證據。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學者們的視野也擴展到各種新媒體平臺的信息資源。

四、結語

自1980年范西姆對京族器樂做第一次“描述”到2015年京族音樂之相關研究成果累計約150篇文章。學術界近35年的成果耕耘,不僅為京族音樂在學術文本上有一系列知識性的表述體系,且經“政府主導”到“還俗于民”的京族音樂文化非遺保護的再傳播,京族音樂進入到更廣泛的公眾視野,逐步成為一種業已成型的民族文化符號。但與京族民俗傳統之深厚、文化變遷之迅疾、同源族群音樂跨界傳承之流變相比,仍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進行學界關注與跟進。其一為跨學科的綜合研究。眾多以口頭傳承為重點的音樂文化與本民族民俗文化共存共傳,京族音樂也不例外,作為音樂傳承與發展的土壤,有關民俗文化研究需從民俗學、文學、社會學、語言學、音樂學等各學科協調配合進行多學科結合的民俗文化研究。其二為跨地域的比較研究。從目前收集到的京族音樂研究成果來看,其主要在微觀音樂項目及廣西東興京族地域概述的累積,中越京族宏觀深描和沿北部灣海岸中越京族的中觀比較研究極度缺乏,故無法對其音樂事項在定量與定性的基礎上給出更為細致深入的知識詮釋。其三為跨族群的語境研究。在以漢文化為主流文化語境下,京族為京壯漢等族群雜居的狀況,因此京族的音樂形態研究需從其聲音、文辭、展演共時展開,也需從音樂、文學、語言歷時流變研究,方才完整。綜上所述,只有以多族群和同源跨界族群文化語境為基礎進一步研究才能闡明京族音樂事項本體的多元化特征。

注釋:

①京族為中越邊境跨界而居的同源民族,現居中國境內的京族人,16世紀以后陸續從現今越南的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遷入廣西東興市江平鎮的萬尾、山心、巫頭等淺海島嶼并在當地聚族而居。

②京族也稱越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1958年將中國境內的這個民族定名為京族;1965年,京族聚居區的東興各族自治縣由廣東省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

[1]楊秀昭,何洪.京族音樂調式論[J].民族藝術,1985(06)∶61-74.

[2]龐國權.淺析京族音樂的結構和特點[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1(07)∶26-34.

[3]陳麗琴.京族民間文藝與自然生態[J].欽州學院學報,2012(02)∶1-5.

[4]張永東.京島歌堂[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 (10)∶134.

[5]楊盛龍.京家歌潮漫三島[J].中國民族博覽,2000(01)∶48.

[6]盧克剛.京族民歌研究[J].歌海,2010(09)∶16-22.

[7]黃志豪.論中國京族民歌中的即興文化[J].歌海,2014(07)∶4-6.

[8]鄧如金.京族民歌的藝術特色[J].民族藝術,1993(12)∶162-167.

[9]魏素娟.京族民歌的生態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0(05).

[10]張燦.京族獨弦琴源流新考[J].歌海,2012(05)∶45-47.

[11]盧克剛,楊秀昭,何洪.獨弦琴的發音原理及其二聲部探[J].樂器,1984(06)∶7-8.

[12]黃志豪.獨弦琴的形制與改良[J].藝術探索,2008(12)∶47-50.

[13]黃全.京族獨弦琴的制造和演奏[J].藝術探索,1998(12):362-376.

[14]樊榮.有關中越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獻綜述[J].中國音樂,2015(04)∶51-72.

[15]盧克剛.京族唱哈祭儀及其音樂研究[J].藝術探索,1997(12)∶85-93.

[16]張小春,秦賀.廣西京族哈節舞蹈研究[J].藝術探索,2015(08)∶60-62.

[17]陳麗琴.民俗傳統∶京族民歌傳承的文化生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108-112.

[18]黃志豪.民間樂器多樣性的保護與開發—談京族獨弦琴的“活態傳承”[J].中國音樂,2009(07)∶47-50.

[19]劉娣.廣西東興京族獨弦琴藝人的文化傳承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蘇春發為例[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3(04).

[20]陳家柳.從傳統儀式到文化精神——京族哈節探微[J].廣西民族研究,2008(12)∶137-142.

[21]何政榮.時空·儀式·音聲—中國京族“哈節”儀式音樂文化系列研究之一[J].中國音樂,2011(07)∶202-206.

[22]楊冬燕.京族舞蹈的海洋性特征與社會意義[J].歌海,2009 (09)∶68-70.

[23]何明智.壯族布傣與京族喃字歌謠比較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9(09)∶117-121.

[24]胡牧.侗族河歌與京族情歌生態美蘊比較[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2)∶108-112.

[25]張燦.中越獨弦琴音樂文化比較研究[D].南寧∶廣西藝術學院,2011(03).

[26]張小梅.中越京族民歌《過橋風吹》比較研究[J].藝術探索,2013(04)∶83-85.

[27]家浚.廣州通訊——廣東省第一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音樂節目簡介[J].人民音樂,1957(12):39-40.

[28]樊榮.有關中越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獻綜述[J].中國音樂,2015(04)∶51-7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5YJC760124);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KY2015YB204);廣西藝術學院校級科研一般項目(項目編號:YB201414)。

張燦(1982—),男,湖南祁東人,碩士,講師,廣西藝術學院學生工作處(部),研究方向:民族音樂理論;

張倩蕓(1988—),女,廣西藤縣人,碩士,廣西藝術學院學生工作部(處),研究方向:民族音樂理論。

猜你喜歡
民歌音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誰遠誰近?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詩(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藤縣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音樂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
音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99精品在线看|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日韩午夜伦|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区欧美区|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色噜噜久久| 91在线播放国产|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伊人色在线视频|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不卡影院| 91视频99|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欧美国产在线看|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av在线手机播放| 欧美日韩资源|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激情在线网|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91 九色视频丝袜| 色悠久久综合|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天天综合亚洲| 亚洲九九视频|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精品久久高清|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一级爆乳无码av| 波多野结衣二区| 欧美劲爆第一页|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国产一区成人|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色爽网免费视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在线国产欧美|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a毛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