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筠
(南京曉莊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留守兒童的音樂教育邊緣化狀況與對策研究
周 筠
(南京曉莊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鄉村留守兒童的音樂教育問題主要表現在音樂教育主體的缺位;音樂教育組織的匱乏;音樂教育投入的不足;音樂教育師資的貧瘠;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邊緣化等。我們立足現實,通過對江蘇淮安漣水地區經濟比較薄弱地方定點實地調查、指導、分析,建構一種新的鄉村音樂教育理論,最終提出前瞻性的建議和對策。我們建議政府扶持經濟比較薄弱地區,國家的政策惠及留守兒童,保證他們接受音樂教育的公平性;教師實行責任制;音樂課程因地制宜,挖掘“音樂草根”文化,保障留守兒童音樂獲得公平教育,培養鄉村留守兒童的音樂興趣,提高留守兒童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留守兒童的人格。
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邊緣化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實施兒童音樂,必須懂得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
小學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且對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發展鄉村音樂是我市整個美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小學音樂作為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對于提高小學生的藝術素質、促進鄉村音樂發展所起的作用已經為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充分認識。因此,我們應該從鄉村音樂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發,深入推進鄉村小學生音樂活動,借力發展鄉村小學音樂,大力建設和諧社會。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江蘇淮安漣水地區1000名6~10歲兒童。以鄉鎮行政管理的鄉村小學定義為鄉村小學。淮安漣水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他們是我省當前的勞務輸出大縣,鄉村留守兒童較為集中,他們代表了的鄉村留守兒童的特點,集中反映了鄉村留守兒童的音樂教育水平。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訪談、文獻資料、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研究內容:鄉村留守兒童的音樂教育問題。我們淮安漣水地區1000名兒童、教師和家長進行抽樣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座談、訪談等形式,在對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比較全面地摸清了目前面臨的突出問題和需求,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形成了兒童音樂教育狀況抽樣調查報告。分別設計音樂教師、家長和學生的《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現狀調查》問卷表,驗證效度和信度,總有效回收率達到93.2%。
我們深入經濟比較薄弱地區的鄉村山區,偏遠地區各選3個有典型意義的村鎮小學進行定點調查、考察,對獲取的資料進行了研究和思考,把觀察者的立場和參與者的立場結合起來,對鄉村音樂教育邊緣化問題進行理性的審視和思考。在平時專家送教下鄉的過程中,名師送教給鄉村教師創設平臺,指導音樂教師教學和科研;我們經常性的舉辦鄉村音樂教學研討會,討論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寒、暑假期間,我們組織留守兒童進行健康知識宣傳,舉辦經濟薄弱地區的鄉村音樂會。最后,選擇若干學校推廣實驗成果。
(一)鄉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音樂教育
1. 家長重視家庭音樂教育,注重兒童的全面發展
我們向淮安漣水地區的廣大家長發放調查問卷表1000份,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0%的家長認為家庭音樂教育對兒童成長很重要。經濟薄弱地區家長、不同性別的家長對家庭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給予一致肯定。60%的經濟薄弱地區家長重視兒童的藝術素質全面發展。在回答“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時,按照回答比例的高低排在前3位的是:“孩子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一個人格健康的孩子”和“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40%家長家庭音樂教育采取放養手段,讓兒童自由發展。家長以兒童為本,尊重兒童音樂的權利逐漸成為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家庭教育普及高雅藝術知識,內容豐富,方法有所更新 ,家庭美育知識來源多元化,音樂知識開始引起家長的注意,家庭教育機構建設發展迅速、宣傳音樂教育活動的很少。
(二)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邊緣化
1.有關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的概念
我們根據鄉村留守兒童從音樂教育地位持續滑向邊緣的實際狀況,進行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邊緣化狀況調查,了解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邊緣化現象,采取有效措施和對策,將處于尷尬地位的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從邊緣拉回到美育的中心,享受我唱歌,我快樂,我開心的理念。
所謂“鄉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離開家鄉外出工作,而留在戶籍所在地,無法與父母(或父、或母其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兒童[1]”。鄉村留守兒童是改革開放政策得以繼續深化和鄉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的結果所至。鄉村經濟薄弱地區的行政村就是現在的鄉村社區,其實,鄉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成為當前教育的熱點,因為它關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長和城鄉經濟發展。鄉村留守兒童健全的人格內發于音樂、智育、德育、美育等四育,而過于強調智育、德育、而輕視美育是一個不完整的教育。
所謂“邊緣化是指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鄉村,因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半年及以上而被留在家鄉的6~10周歲的兒童為留守兒童”。邊緣化就是“指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說被主流所排斥而不被包容的那一部分。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被邊緣化現象,真實反映了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中未能發揮其應有作用。鄉村留守兒童是改革開放政策得以繼續深化和鄉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的結果所至,鄉村留守兒童的音樂教育被邊緣化現象的存在。
兒童音樂教育邊緣化的外部因素。通過《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現狀調查》問卷調查表明:
一是農民的弱勢境遇,是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被邊緣化的誘因之一;
二是鄉村窮困地位,我市經濟水平依然參差不齊,山區經濟處于比較落后地位,也是勞務輸出較為集中的地域。經濟落后、經費匱乏的鄉村窮困地位乃是導致鄉村音樂發展滯后,小學音樂教育裹足不前,甚至被邊緣化的另一個重要誘因;
三是分配有失公允,政府出臺的政策和措施主要關心的是流動兒童,卻疏忽了對鄉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和應有的教育。
經濟欠發達地區本身所具有的諸多不利條件,越發使得鄉村音樂無論從資源分配、財富積累還是從經濟收入、權利運用等方面都與本市發達地區形成了明顯的反差,顯然,社會財富分配的這一有失公允既給我市偏僻鄉村小學依靠自身能力發展音樂教育設置了障礙。
(三)鄉村小學音樂課教學現狀分析
兒童音樂教育邊緣化的外部因素。一是校內管理缺失,調查顯示,有43%的被調查的鄉村小學音樂教師認為,自己所在小學領導輕視音樂教學,小學的教育教學活動始終圍繞應試教育,由于學校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主要課程,加之小學領導缺乏科學的管理意識,所以僅有的一點音樂經費無法確保能夠用于學校的音樂教育,致使音樂課程標準形同虛設、學校音樂課程名存實亡;課外音樂活動或有或無;音樂教師繼續教育不被重視,使得鄉村小學留守兒童必然享受不到處于邊緣地位的音樂教育。二是音樂課程陳舊,新課程改革必須以相關的硬件做保障,反之其推行的改革將會無果而重。
至于優質課模式及教材只能適合于經濟發達地區和絕大多數的城鎮小學而不合乎鄉村學校的教學實際。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勢必妨礙著鄉村小學音樂教育的有效實施,因而成了鄉村小學留守兒童音樂教育被邊緣化的又一個不可逾越的重要誘因。三是音樂教師流失,鄉村小學音樂教師存在著年齡結構不合理和年輕教師比例不足的問題。
究其原因,是由于年輕教師不安心鄉村小學教育工作而導致大量流失的緣故。專業的音樂教師是成功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保障,而年輕教師大量流失的狀況下,現有的鄉村小學師資又遠遠滿足不了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致使新課程改革在鄉村小學失去了重要支撐而無法得以真正落實到位,導致鄉村小學音樂課程改革滯后于形勢發展。
鄉村留守兒童通過適合兒童特點的音樂活動,使兒童在體驗美感和創造力,促進兒童的認知、智力、技能與社會性發展。南京鄉村小學音樂課開課率達97%,這一比率與全國城鄉學校平均開課率87.20%相比高10.50%。
鄉村留守兒童家庭結構的特殊性使得留守兒童家庭的音樂教育缺失。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被邊緣化的外部及內部原因為農民弱勢境遇、鄉村貧窮地位、分配有失公允及校內管理缺失、音樂課程陳舊、音樂教師流失。鄉村留守兒童的音樂教育問題主要表現在音樂教育主體的缺位;音樂教育組織的匱乏;音樂教育投入的不足;音樂教育師資貧瘠;鄉村小學音樂教育邊緣化等方面。兒童音樂教育去邊緣化,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政府和學校實行留守兒童音樂教育的教師責任制;因地制宜;國家政策的惠及與政府的扶持是留守兒童美育發展的保證。
關注留守兒童,保障留守兒童音樂教育是我國教育公平原則,正是實現鄉村留守兒童音樂教育去邊緣化的有效途徑,真正提升鄉村留守兒童的文化素養。
小學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教師不僅要教會小學生音樂基本知識和技巧,更要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個性,使小學生的天性得到舒展,發揮小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形成獨立的個性,培養其正確的審美觀點、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從而使其成為具有良好個性品質的人才。鄉村經濟比較薄弱地區兒童年齡段的鄉村音樂教育包括鄉村學校音樂教育與藝術修養教育在內的音樂教育。
鄉村音樂教育應該包含:
一是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的與城市音樂教育相對的鄉村音樂教育;
二是在對現行鄉村音樂教育的弊端審視基礎上提出的,即是和鄉村音樂教育緊密聯系的鄉村藝術教育,是通過鄉村生活來進行的音樂生活教育,是為了鄉村生活的改造實施的音樂教育。用陶行知先生的話來說,就是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education for life;
三是鄉村音樂教學。即在內容和形式上既包括屬于國民教育體系內的學校教育,也包括現代鄉村社區教育體系內的留守兒童音樂知識教育,它以鄉村學校音樂教學這一特定的邊緣化兒童教育活動為對象,其目的在于培養兒童音樂興趣,為終身藝術修養打基礎,揭示鄉村兒童音樂教學的規律,探討和闡明兒童音樂教學的本質、過程、原則、內容、方法和組織,指導兒童音樂實踐,提高鄉村兒童美育水平;四是鄉村音樂課外活動。
根據鄉村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鄉村的音樂草根文化,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利用鄉村的音樂資源,提出提升發展兒童藝術素質及課外活動的體系與策略。
[1]辰目.論“邊緣化”[J] ,北京∶出版發行研究,2004.
[2]周林.鄉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4]《音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5]小學音樂參考書,江蘇∶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5).
[6]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7]項喬榮.音樂與美育相結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7).
周筠(1981—),女,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音樂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