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利(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淺析高校音樂教育中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融合
張亞利
(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本文主要探討高校音樂教育融合地方傳統文化的必要性,一方面,高校音樂教育需要地方文化的介入才能凸顯特色;另一方面,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需要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的帶動。另外,本文擬提出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合地方傳統文化的一些教學策略。
高校音樂教育;地方傳統文化;融合
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來源于社會生活,并反映著社會生活,一旦脫離了社會生活這個大的文化背景,音樂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音樂是在刀耕火種、漁牧、狩獵或祭祀等背景下產生的,是對現實社會文化生活的表達,每種音樂都伴隨著一種文化的解讀,如果沒有文化,那么音樂也就不復存在。由于受現代素質教育觀念的影響與啟發,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推進音樂教育與本民族文化的融合。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域的音樂文化各具特色,這種音樂文化是建立在原住居民的本土文化之上的,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結合生產勞動與社會生活的實踐,不斷孕育、創造與發展起來的。它體現著不同地方、不同區域的人們獨特的審美情趣與精神氣質,蘊含著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目前,很多地方的音樂文化還是依靠當地的傳承人或當地音樂的愛好者進行傳承,這種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很難使地方音樂文化得到廣泛傳播與傳承。地方音樂文化的廣泛傳播與傳承需要依托高校音樂教育,高校音樂教育是保護與傳承地方音樂文化最有效的途徑與手段。
在我國悠久的音樂史上,地方音樂一直根植于人民大眾中,逐漸被人們總結并梳理成獨具特色的地方音樂文化,因為這種音樂形式比較符合當地民眾的心理與審美需求,因而很容易被當地的民眾接受,并且能得到廣泛地傳播。隨著科技的發展,地方傳統文化的宣傳形式也逐漸豐富,例如媒體、地方歌舞團、老年人自發組織的樂器演奏等。不管是地方音樂、美術還是舞蹈,都具有獨具特色的地域性風情,地方音樂文化的這種獨特性就是開展高校音樂教育的肥沃土壤。把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之中,是實現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高校音樂專業人才極具創新精神,他們在保護、傳承與發展地方傳統文化時若能恰當地融進時代的以及富有當地特色的審美元素,則既能彰顯時代、地域與傳統的魅力,也能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地方傳統文化的程式化、儀式性與民俗性所蘊藏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是高校音樂教育進行創新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可以說地方傳統文化是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的文化平臺。由以上敘述可知,高校音樂教育需要地方文化的介入才能凸顯特色,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賴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因此,高校音樂教育中有必要融合地方傳統文化。
高校音樂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唱歌或彈奏曲子,還要讓學生們了解音樂產生的傳統文化背景、感受音樂濃厚的地域特色,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傳承與發展地方傳統文化,并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本文認為高校音樂教育與地方傳統文化相融合有以下教學策略:
(一)轉變理念,改變審美取向
師生要轉變教學僅存在于校園內的理念,音樂教育需要大量的實踐活動。因此,廣大師生可以走出校園,去民間感受真正的“原生態”音樂藝術,多參加一些民俗、民間藝術表演、文藝比賽等活動。另外,師生們還要改變審美取向,不要只關注當下的流行音樂,還要關注地方傳統音樂,因為越是民族的、地方的,越有特色。廣大師生們在地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用最新教學成果與創新后的作品參賽,以這些獲獎作品來驗明地方傳統文化的寶貴與深厚,肯定地方傳統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優勢。
(二)采用開放性教學方式
高校音樂教育需要大力創設開放性教學,讓學生們在實踐中親身體驗與感悟的同時獲得對音樂技能的掌握與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認識。例如,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多講授一些具有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作品,以提高學生們對當地傳統文化的了解;多分析一些用民族樂器演奏的作品,以增強學生們對民族樂器的認識并提高學生們的彈奏技能;多開展一些討論交流活動,以加深學生們對音樂理論的理解并提高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三)把民間音樂藝人請到課堂為學生們進行口傳心授式的教學
為了更好地把地方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中,學校應把那些德高望重的民間音樂藝人邀請到課堂上為師生們表演,并進行口傳心授式的教學,讓師生們親身感受“原生態”的民間傳統音樂作品,使學生們的情感在濃厚的地方傳統文化中得到熏陶。我們之所以把民間音樂藝人請進課堂,還由于民間音樂藝人具有高校音樂教師所不具備的“絕活”,例如口傳心授、一曲多變、未普遍流傳的“絕世”樂譜及工尺譜等,這寫正是目前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方向與源動力,也是音樂專業的廣大師生需要謙虛學習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揚長避短,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因此,高校音樂教育應大力提倡民間音樂藝人到課堂進行口傳心授式的教學,這樣還能讓學生深入地了解地方傳統文化。
(四)采取多種方式展示地方傳統文化
學校師生要充分發揮創造力,對傳統音樂進行藝術加工,然后把加工后的傳統音樂搬上舞臺,通過讓民眾觀看表演的形式傳播地方的傳統音樂文化;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應提供各種展示地方傳統文化的平臺,例如,運用報紙、電視或網絡等媒體展示地方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這種方式激起民眾保護地方傳統文化的欲望;地方各文藝團體也應擔負起傳播地方傳統文化的重任,地方各藝術團體可以在校園內開展傳統音樂作品的演奏活動,以起到對學生們的啟發與教育意義。
只有立足于地方傳統文化,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才能順利進行,脫離了當地傳統文化的音樂教育就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因此,高校音樂教育與地方傳統文化的融合不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1]婁雪玢.論高校音樂教育在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02).
[2]常曉菲.文化生態視角下普通高校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構想[D].首都師范大學,2009.
[3]姚三軍.地方院校音樂專業教育中的鄉土音樂文化傳承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張亞利(1979—),女,漢族,河南省偃師市人,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