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平
(中國人民大學 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
?
清乾隆朝官修史書考論
黃愛平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國古代官方修書的鼎盛時期,尤以史部書籍為最。統治者出于總結歷史經驗、倡導倫理綱常、頌揚赫赫武功、厘定本朝歷史、疏理學術源流等多方面的考慮,同時出于制定條例法則,規范用人行政的現實需要,先后編纂了130余種史書。這些門類齊全,數量眾多的官修史書,不僅保留了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也可以反映出清朝統治者的某些思想主張和文化政策特點及其缺失,值得深入探究。
關鍵詞:乾隆朝;官修史書;文化政策
清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展在乾隆時期達到高峰,圖書編纂活動也臻于極盛。數十年間,官修書籍達二百余種之多,尤以史部書籍為最。這些史書不僅數量占到乾隆朝全部修書種數的一半以上,而且包羅內容廣泛,所涉門類齊全。考察乾隆朝官修史書的具體情形,揭示其內容特色,對我們了解清朝盛世時期統治者的思想傾向及其文化政策,是不無裨益的。
一
有學者對清代史館所修史籍做過初步統計,但有關乾隆一朝者有所缺略,且著錄信息不全*王記錄:《清代史館與清代政治》附錄《清代史館所修史籍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筆者依據各類文獻資料及相關書目*鄂爾泰、張廷玉等編纂,左步青校點:《國朝宮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慶桂等編纂,左步青校點:《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81年版;王重民輯:《辦理四庫全書檔案》,國立北平圖書館1934年排印本;《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故宮珍本叢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方略全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清代傳記叢刊》,臺灣明文書局1986年版;陶湘編、竇水勇校點:《書目叢刊》,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內府刻書目錄解題》,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初步統計乾隆時期官修史書,包括例行纂修的各部則例在內,總數達137種。為便于敘述,茲將這些史書分類列舉如下。
(一)紀傳
《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四十六卷(其中包括《欽定遼史語解》十卷《欽定金史語解》十二卷《欽定元史語解》二十四卷),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敕撰。乾隆帝認為《遼史》《金史》《元史》內所有人名、地名譯音“訛舛俚淺”,故而特諭編纂。該書以索倫語正《遼史》,以滿語正《金史》,以蒙語正《元史》,各著其名義,詳其字音,凡有“訛舛俚淺”之處,均詳加改正。
《明史本紀》二十四卷,張廷玉等撰,英廉等奉敕改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武英殿刻本。該書根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對《明史》本紀部分有關蒙古人名、地名作了改訂,并增補了部分史實記載。
(二)編年
《世宗實錄》一百五十九卷,雍正十三年(1735年)鄂爾泰、張廷玉等奉敕撰。
《皇清開國方略》三十二卷卷首一卷,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阿桂等奉敕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武英殿刻本。該書按照編年紀月,年經帝緯,記述清朝開國史事。
《御撰資治通鑒綱目三編》二十卷,乾隆初年張廷玉等奉敕撰,乾隆十一年(1746年)蘇州詩局刻本,四十八年(1783年)書版奉旨交武英殿。該書仿《資治通鑒綱目》體例,專敘有明一代史事,又名《明紀綱目》。
《御撰資治通鑒綱目三編》四十卷,乾隆四十年(1775年)舒赫德等奉敕重撰,乾隆四十七年武英殿刻本。該書系對張廷玉原撰《御撰資治通鑒綱目三編》的改訂增益本,于譯音、史實記載均有改訂,篇幅亦增一倍。
《欽定蒙古源流》八卷,乾隆四十二年敕譯。《蒙古源流》一書原為蒙古小徹辰薩囊臺吉撰,編年紀事,上溯蒙古王統,下敘元明時蒙古帝系,迄于清初封賜蒙古王公。所載以明代蒙古事跡為主,實為編年蒙古史。原書為蒙古文,不分卷,書名作《額爾德尼脫卜赤》,即《寶貝史綱》。乾隆帝下令將該書譯成滿文,又譯成漢文。
(三)紀事本末
《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五十四卷《正編》八十五卷《續編》三十二卷《紀略》一卷,傅恒等奉敕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武英殿刻本。該書《前編》及《正編》記載自康熙三十九年至乾隆二十五年(1700—1760年)數十年間清廷歷次平準以及平定“回部”戰爭始末,《續編》則撮敘準部及“回部”平定之后清政府在當地“列戍開屯,設官定賦”等有關事宜。
類似的紀事本末體史書也多記述清軍平定各地的戰事,主要有:《欽定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二卷,乾隆十三年(1748年)來保等奉敕撰,記載是年平定金川土司叛亂始末。《欽定平定兩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阿桂等奉敕撰,記載乾隆二十年至四十四年(1755—1779年)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亂始末。《欽定剿捕臨清逆匪紀略》十六卷,乾隆四十二年舒赫德等奉敕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武英殿刻本,記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鎮壓山東王倫起義始末。《欽定蘭州紀略》二十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六年阿桂等奉敕撰,記載是年鎮壓甘肅循化(今屬青海)蘇四十三領導的撒拉族人民起義之事。《欽定石峰堡紀略》二十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敕撰,記載是年鎮壓甘肅石峰堡一帶田五領導的回民起義之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六十五卷卷首五卷,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敕撰,記載乾隆五十一年臺灣發生的林爽文起義緣起始末。《欽定安南紀略》三十卷卷首二卷,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敕撰,記載乾隆五十三年清軍出征安南(今越南)始末。《欽定巴勒布紀略》二十六卷,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敕撰,載錄乾隆五十三年清軍第一次抗擊廓爾喀(今尼泊爾)所屬巴勒布部落入侵西藏事件有關資料。《廓爾喀紀略》五十四卷卷首四卷,乾隆六十年(1795年)敕撰,記述乾隆五十六年清軍第二次抗擊廓爾喀(今尼泊爾)入侵西藏事件始末。
(四)別史
《欽定重訂契丹國志》二十八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六年奉敕重訂本。《契丹國志》原為宋葉隆禮奉宋孝宗敕令編撰,記載遼朝君臣事跡及宋遼關系等事宜。乾隆修《四庫全書》時,以其“體例參差,書法顛舛”,又多“取胡安國之謬說”*《四庫全書總目》卷50《契丹國志》提要,中華書局1981年版,上冊第450頁。《文淵閣四庫全書》題為《欽定重訂契丹國志》。,下令重加訂正。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四十一卷卷首一卷,乾隆年間奉敕重訂本。《大金國志》原題宋宇文懋昭撰,記載金太祖至金哀宗一百余年間事跡。乾隆修《四庫全書》時,以其“冗雜失次”,“紕漏甚多”,下令依照“改定《契丹國志》義例,逐一訂定,俾合于史法焉”*《欽定重訂大金國志》提要,《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3冊,第809頁。《四庫全書總目》卷50(第450頁)題為《大金國志》,提要文字亦有出入。。
(五)傳記
先是各類宗室、王公的傳記:《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六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誠親王允祕等奉敕撰,乾隆三十年武英殿刻本。該書表一卷,列顯祖、太祖、太宗子孫世系及其封爵情形。傳五卷,前四卷記載宗室王公事跡,第五卷系附傳,記載原受封后因罪被黜諸人事跡。
《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十二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六年阿桂等奉敕撰,嘉慶二年(1797年)武英殿刻本。該書在《宗室王公功績表傳》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增補完善,詳載各宗室王公事跡。
《恩封宗室王公表》不分卷,永庉等奉敕撰,乾隆四十九年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該書將清廷恩封親王、郡王、鎮國公、輔國公等匯為一表。
《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一百二十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四年國史館、理藩院奉敕撰,嘉慶七年(1802年)武英殿刻本。其中卷一至十六為表,記載蒙古、西藏、回部各部世系;卷十七至一百二十為傳,分別記載各部王公事跡。
再有是各類大臣的傳記:《滿名臣傳》四十八卷,即《滿洲名臣傳》,乾隆年間國史館奉敕撰,記載清初至乾隆滿族名臣事跡;《漢名臣傳》三十二卷,乾隆年間國史館奉敕撰,記載清初至乾隆漢族名臣事跡;《貳臣傳》十二卷,乾隆年間國史館奉敕撰,專載降清之明朝大臣將領事跡;《逆臣傳》四卷,乾隆年間國史館奉敕撰,專載降清后復叛之明朝大臣將領事跡。
此外還有《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十二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敕撰。載錄乾隆年間賜謚的明末諸臣及死節之士,并載建文時殉難忠臣義士。
(六)族譜
主要是修纂滿洲本族的族譜兩種:《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十卷目錄二卷,乾隆九年(1744年)鄂爾泰等奉敕撰。記載滿洲八旗姓氏源流、始居之地,并為其中功勛卓著者立傳,兼及一般人物及其子孫。同時附載“蒙古、高麗、尼堪、臺尼堪、撫順尼堪等人員從前入于滿洲旗分內歷年久遠者”*《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凡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5冊,第4頁。。
《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輯要》二卷,阿桂、和珅等奉敕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武英殿刻本。由于《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所載姓氏、地名錯訛較多,遂奉旨將其姓氏、地名與《金史語解》、《皇輿圖》詳加校閱,一一注明,撰成此書。
(七)史評
《御批通鑒綱目》五十九卷,包括《通鑒綱目前編》十八卷《外紀》一卷《舉要》三卷《通鑒綱目續編》二十七卷,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正本。《通鑒綱目》原題朱熹撰,《外紀》劉恕撰,《前編》并《舉要》為元金履祥撰,《續編》則為明商輅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吏部侍郎宋犖因舊本合并刊行,記載自上古迄于元代史事,均經康熙帝“御批”。乾隆四十七年復令再加刊正,遂成定本。
《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一百十六卷附《明唐桂二王本末》四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傅恒等奉敕撰,乾隆三十三年武英殿印本。該書排輯歷朝史事,始自黃帝,迄于明代,按年記載,綱目相從,后附載南明唐王、桂王兩朝事跡。其中史事人物多有乾隆帝“御批”。
《評鑒闡要》十二卷,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劉統勛等奉敕編。該書是輯錄《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一書中乾隆帝“御批”七百九十八則,自上古至明末,按時間順序編纂而成。
《欽定古今儲貳金鑒》六卷,乾隆四十八年敕撰,乾隆五十一年武英殿刻本。摘取自周朝至明代凡冊立太子之事有關鑒戒者,匯為一編。
(八)通制
后世所稱的“續三通”和“清三通”均修于乾隆朝。《欽定續通典》一百五十卷,乾隆三十二年嵇璜等奉敕撰。仿杜佑《通典》,分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食貨九門,記事上接《通典》,始自唐肅宗,下迄明代崇禎末年。
《欽定續通志》六百四十卷,乾隆三十二年嵇璜等奉敕撰。全書紀、傳、譜、略各部分均仿鄭樵《通志》體例,記事上接《通志》,下迄明末。
《欽定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卷,乾隆三十二年嵇璜等奉敕撰。仿馬端臨《文獻通考》,記載宋、遼、金、元、明五朝事跡。
《皇朝通典》一百卷,乾隆三十二年嵇璜等奉敕撰。是書體例仿杜佑《通典》,記載清初至乾隆五十年有關典制。
《皇朝通志》一百二十六卷,乾隆三十二年嵇璜等奉敕撰。該書刪除紀、傳、譜部分,惟仿鄭樵《通志》二十略之目,略有刪并,記載清代乾隆以前有關典制事宜。
《皇朝文獻通考》三百卷,乾隆三十二年嵇璜等奉敕撰。該書仿《文獻通考》,略有刪并變通,記載清初至乾隆五十年有關典制事跡。
此外還有:《欽定大清會典》一百卷,乾隆二十九年(1760年)允祹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一百八十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允祹等奉敕撰。
另有《欽定八旗通志》三百四十二卷卷首十二卷目錄二卷,乾隆五十一年下令重修,內容下限至乾隆六十年。系記載八旗典制、史事、人物、封爵、氏族等各方面情形的專書。
(九)典禮
先是各類禮制的總匯。《大清通禮》五十卷,乾隆元年(1736年)來保等奉敕撰,二十一年(1756年)纂成,二十四年武英殿刻本。全書分吉禮、嘉禮、軍禮、賓禮、兇禮五類,記載清乾隆以前有關典制禮儀。《皇朝禮器圖式》十八卷目錄一卷,乾隆二十四年允祿等奉敕編纂,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福隆安等奉敕補纂成書。凡分祭器、儀器、冠服、樂器、鹵簿、武備六類,每器均列圖于右,系說于左,條理清晰,一目了然。
再有各類具體的典制。《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六卷,乾隆十二年(1747年)敕撰。《國朝宮史》三十六卷,乾隆七年敕撰,二十四年(1759年)復加增修而成。全書分訓諭、典禮、宮殿、經費、官制、書籍六門,詳載清宮典制及有關情形。《南巡盛典》一百二十卷,乾隆三十一年高晉等請旨編撰,三十六年刊刻進呈。記載乾隆十六年(1751年)至三十年間皇帝四次南巡的有關情形。《八旬萬壽盛典》一百二十卷卷首一卷,乾隆五十四年阿桂等編撰,五十七年(1792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全書分宸章、圣德、圣功、盛事、典禮、恩賚、圖繪、歌頌八門,記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高宗八十壽辰的慶典活動,頌揚乾隆帝的圣德武功。
(十)規章
主要是各部的具體運行規則,如各類吏部則例:《欽定吏部則例》六十六卷,和恭親王弘晝等編纂,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刻本。該書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纂《欽定吏部銓選則例》基礎上刪改增補而成,計《銓選漢官則例》八卷《銓選滿官則例》五卷《銓選滿官品級考》二卷《漢官品級考》四卷《處分則例》四十七卷,記事止于乾隆六年。
《欽定吏部則例》六十八卷,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傅恒等奉敕編纂,三十八年(1773年)武英殿刻本。
《欽定吏部則例》六十八卷,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阿桂等奉敕編纂,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刻本。記事止于乾隆四十七年。
《欽定吏部則例》六十八卷,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保寧等奉敕編纂,乾隆六十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在乾隆四十四年續修本基礎上,增補其后皇帝諭旨及內外臣工條奏各例。
戶部則例:《欽定戶部則例》一百二十六卷首一卷,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于敏中等奉敕編纂,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刻本。據卷首所載戶部奏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修《戶部則例》,四十一年(1776年)告成,凡分十二門,載事例二千七百二十九條。因例案繁多,并時有更改,遂請照刑部律例之例,每屆五年續修一次。此即乾隆四十五年續修之本,分戶口、田賦、庫藏、倉庾、漕運、錢法、鹽法、關稅、稅則、廩祿、兵餉、蠲恤、雜支、通例共十四門,載錄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間的皇帝諭旨、臣工條奏等有關則例事宜。
《欽定戶部續纂則例》三十一卷總類一卷,乾隆六十年和珅等奉敕編纂,嘉慶元年(1796年)戶部刻本。記事止于乾隆六十年。
《欽定戶部鼓鑄則例》十卷,乾隆三十一年傅恒等編纂,乾隆三十四年武英殿刻本。載雍正元年至乾隆三十年(1723—1765年)戶、工二部下設之寶泉局、寶源局以及地方各局辦理鼓鑄銅錢的有關規定,以及各省廠礦開采鑄錢所需銅、鉛、錫并解運諸事宜之題案。
《欽定戶部旗務則例》十二卷,傅恒等纂修,乾隆三十四年武英殿刻本。該書匯輯歷年辦理八旗官兵事務成案,分俸餉、餉乾、戶口、恤賞、公式、倉庫、庫銀、經費八類,詳載八旗宗室貴族及兵丁匠役人等有關俸祿、餉銀、恤賞等各項待遇及其具體規定。
《欽定戶部軍需則例》九卷續增一卷《欽定兵部軍需則例》五卷《欽定工部軍需則例》一卷,乾隆四十一年阿桂等奉敕編纂,詳載戶部、兵部和工部有關軍需物資供應之事例條規。
禮部及太常寺、光祿寺則例:《欽定禮部則例》一百九十四卷《宴圖》一卷《服制圖》一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劉統勛等纂修,三十五年告成,三十八年(1773年)武英殿刊刻頒發。詳載禮部所屬各司辦理有關事務的各種規定條例,根據皇帝諭旨、臣工奏疏及辦事成案,并參考《大清會典》《大清通禮》等書纂成。
《欽定禮部則例》一百九十四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八年德保等奉敕纂修,四十九年(1784年)武英殿刻本。
《欽定太常寺則例》一百十四卷另輯六卷卷首一卷,乾隆三十四年觀保等纂修,四十二年(1777年)武英殿刻本。記載太常寺所掌各種祭祀禮儀及有關條例。
《光錄寺則例》八十四卷卷首一卷,乾隆三十八年德成等纂修,四十年(1775年)武英殿刻本。分祀禮、喪儀、宴饗、供應、制造、歲賦、庫貯、官屬八門,詳載禮部所屬光祿寺掌管之各種大典宴饗酒醴等事宜及相關規定。
學校與科舉考試則例:《欽定國子監則例》三十卷卷首二卷,乾隆三十四年蔡新等纂修,三十七年(1772年)武英殿刻本。記載國子監處理全國教育方面事情的各項規定,依據國子監下設各機構分類編纂而成。
《欽定學政全書》八卷,乾隆五年(1740年)禮部奉敕纂修。按時間順序記載清廷管理全國文教、學政方面的各項規定及相關事宜,主要收錄皇帝諭旨、臣工條奏和歷年辦事成案等。
《續增學政全書》十二卷,乾隆二十一年禮部在八卷本基礎上續增四卷而成,主要增補乾隆五年后至乾隆二十一年間有關內容。
《欽定學政全書》八十卷,乾隆三十八年素爾納等纂修,三十九年(1774年)武英殿刊刻頒發。分門別類記載清廷管理全國文教、學政方面的各項規定及相關事宜。
《欽定學政全書》八十二卷,乾隆五十七年王杰等纂修,五十八年(1793年)禮部刻本。
《欽定科場條例》四卷《翻譯考試條例》一卷,乾隆六年禮部奉敕編纂,武英殿刻本。該書系禮部辦理全國各級科舉考試事務的具體規定。
《欽定科場條例》五十四卷卷首五卷《磨勘條例》四卷《翻譯科場條例》四卷,乾隆四十四年德保等奉敕纂修,四十五年禮部刻本。其中《磨勘條例》是考官閱卷、復核試卷的有關規定,《翻譯科場條例》則是對科考從事滿、漢、蒙等文翻譯人員的規定。
軍機處則例:《欽定中樞政考》三十一卷,乾隆六年鄂爾泰等奉敕纂修,乾隆八年(1743年)武英殿刻本。系兵部處理各種軍務的重要規則,按八旗、綠營兩部分,各自分類編纂,并附處分條例。《欽定中樞政考》三十一卷,乾隆二十一年來保等奉敕纂修,二十九年武英殿刻本。《欽定中樞政考》三十一卷,乾隆三十九年尹繼善、舒赫德等奉敕纂修。
八旗則例:《欽定八旗則例》十二卷,鄂爾泰、西城等纂修,乾隆八年武英殿刻本,記載辦理八旗有關事務的具體規定;《欽定八旗則例》十二卷,乾隆三十九年尹繼善、觀光等奉敕續修;《欽定八旗則例》十六卷,福隆安、百慶等續修,乾隆五十年武英殿刻本。
軍事相關的《欽定軍衛道里表》,鄂爾泰、花善等纂修,乾隆八年武英殿刻本。該書據全國各直省行政區劃分卷,以府為中心,分別標示道里遠近,作為發配軍犯的依據。《欽定五軍道里表》十八卷,尹繼善、賦泰等纂修,乾隆三十二年武英殿刻本。《欽定五軍道里表》十八卷,福隆安、蔡新等纂修,乾隆四十四年武英殿刻本。
《欽定軍器則例》(存十九卷),史貽直等纂,乾隆二十一年工部刻本,系各省造辦軍需器械有關規格、用料、成本、做法的具體規定;《欽定軍器則例》不分卷,阿桂等纂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武英殿刻本。
法律與刑法有關的則例:《大清律續纂條例》六卷,弘晝等先后于乾隆八年、十一年、十六年(1751年)續修,武英殿合刻本。
《大清律續纂條例》二卷,允祿、四達等纂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武英殿刻本。
《大清律續纂條例總類》二卷,弘晝、來保等纂修,乾隆五年武英殿刻本。
《大清律續纂條例總類》二卷,允祿、四達等纂修,乾隆二十六年武英殿刻本。
《欽定大清律例》四十七卷,乾隆五年劉統勛等奉敕纂修,乾隆六年武英殿刻三十三年(1768年)增修本。
《大清律纂修條例》二卷,劉統勛、那穆齊禮等纂修,乾隆三十八年武英殿刻本。
《大清律纂修條例》不分卷,阿桂、長麟等纂修,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刻本。
《大清律例》四十七卷,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阿桂、赫敏等奉敕纂修,五十五年(1790年)武英殿刻本。
《三流道里表》不分卷,徐本、唐紹祖等纂修,乾隆八年武英殿刻本。系刑部判處犯人流放處所的有關規定。
《三流道里表》不分卷,弘晝、徐本等纂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武英殿刻本。
《督捕則例》二卷,乾隆二年徐本、唐紹祖等奉敕纂修,乾隆八年武英殿刻本。系刑部督捕司緝捕、懲治八旗和各省逃亡人犯的具體規定。
《蒙古律例》十二卷,刑部纂修,乾隆三十一年武英殿刻本。系刑部審理蒙古地區民事、刑事案件的法律規定。
《蒙古律例》十二卷,乾隆三十九年增訂本。
《蒙古律例》十二卷,乾隆五十四年增訂本。
《律例館校正洗冤錄》四卷,刑部編校,乾隆五年(1740年)武英殿刻本。該書在宋明以來流傳的《洗冤錄》基礎上修訂而成,系關于法醫驗尸斷案的專著。
此外還有工程和儀仗有關的規則:《工程做法》七十四卷附《簡明做法冊》一卷,雍正九年(1731年)奏修,乾隆元年告成。乾隆二十一年續修,成書九十五卷,二十四年(1759年)刊行。系工部關于營建京城內外工程的具體規定。《乘輿儀仗做法》二卷,史貽直等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武英殿刻本。系帝后出入所用鹵簿儀仗有關做法的具體規定。
(十一)職官
《欽定歷代職官表》七十二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五年永瑢、紀昀等奉敕撰。
《詞林典故》八卷,乾隆九年鄂爾泰、張廷玉等奉敕纂。分臨幸盛典、官制、職掌、恩遇、藝文、儀式、廨署、題名八門,詳考歷代翰林院及詞館掌故、典制。
《國子監志》六十二卷,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梁國治等奉敕撰。詳載國子監有關建置、規制、禮儀、條規、經費、經籍等有關事宜。
(十二)詔令奏議
主要是各類圣訓、上諭的匯編:《世宗憲皇帝圣訓》三十六卷,乾隆五年敕編,乾隆六年武英殿刻本;《世宗上諭八旗》十三卷,允祿等奉敕編,乾隆初年續編,雍正九年內府刻乾隆六年武英殿刻本;《上諭旗務議復》十二卷,允祿等奉敕編,乾隆初年續編,雍正九年內府刻乾隆六年武英殿刻本;《諭行旗務奏議》十三卷,允祿等奉敕編,乾隆初年續編,雍正九年內府刻乾隆六年武英殿刻本;《世宗上諭內閣》一百五十九卷,允祿等編,乾隆初年弘晝等續編,雍正九年內府刻乾隆六年武英殿續刻本;《朱批諭旨》不分卷,雍正十年(1732年)編,乾隆初年續編,乾隆三年(1738年)內府刻套印本。
此外還有明代的奏疏匯編:《欽定明臣奏議》四十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敕編。
(十三)邦計
《欽定康濟錄》四卷附錄一卷,倪國璉原編,乾隆四年敕令重加刪定,乾隆五年(1740年)武英殿刻本。專載荒政有關事宜。
(十四)地理方志
包括全國性的一統志和輿地圖:《大清一統志》三百五十六卷,蔣廷錫等撰,乾隆九年(1744年)武英殿刻本。該書歷康熙、雍正編纂,至乾隆八年告成。全書按省分卷,每省先立統部,冠以圖表,下載分野,依次為建置沿革、形勢、職官、戶口、田賦、名宦,綜敘一省沿革情形,各府亦如之,末附外藩及朝貢諸國事宜。
《大清一統志》四百二十四卷目錄二卷,乾隆二十九年和珅等奉敕纂,乾隆五十五年武英殿刻本。清廷陸續平定準噶爾部以及天山南路大小和卓的割據叛亂之后,“開屯列戍,益廣幅員”,因而乾隆帝下令在原纂基礎上,再加修訂、補充而成是書。
《皇輿全圖》(又名《乾隆內府輿圖》《乾隆十三排地圖》),不著繪制者姓名,乾隆二十五年內府銅版印本。
全國性的專門志圖:《皇清職貢圖》九卷,乾隆十六年(1751年)傅恒等奉敕纂,門慶安等繪圖,二十八年(1763年)成書。其后又陸續有所補繪,至乾隆末年始成定本。
還有各類官修地方志圖,以滿洲和盛京地區占多數:《欽定滿洲源流考》二十卷,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阿桂等奉敕撰。全書分部族、疆域、山川、國俗四門,以清代為綱,詳述自周朝肅慎以來滿族先世的歷史,以溯其本始,明其源流。《欽定盛京通志》三十二卷,乾隆九年敕撰。《欽定盛京通志》一百三十卷,乾隆四十四年阿桂等奉敕纂。《盛京輿圖》,弘晌等繪制,乾隆四十三年內府刻本。
此外還有:《欽定日下舊聞考》一百六十卷,乾隆三十九年于敏中、英廉等奉敕撰。是書在朱彝尊原撰《日下舊聞》一書基礎上,刪繁補闕,援古證今,詳加考證而成,是一部有關北京地理、建置、沿革、宮闕等情況的專著。
《欽定熱河志》一百二十卷,乾隆四十六年和珅等奉敕纂,專載熱河(今承德)及避暑山莊有關情形。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四十八卷卷首四卷,乾隆二十一年敕令傅恒等纂,二十七年(1762年)告成。后又命福隆安等增輯,于乾隆四十七年成書。
《盤山志》十六卷卷首五卷,乾隆十九年(1754年)蔣溥等奉敕纂。盤山位于薊州城北(今隸屬天津市),是清朝皇帝游覽勝地。該書分圖考、名勝、寺宇、流寓、方外、藝文、物產、雜綴八門,詳載盤山有關情形。
《欽定清涼山志》十二卷,乾隆五十年(1785年)敕命軍機大臣派員重修,記事止于乾隆五十一年。
《琉球國志略》十六卷卷首一卷,周煌撰,乾隆二十二年成書。
(十五)河渠水利
對黃河的河源進行實地考察,詳細考證記載了黃河水源的有關狀況,編寫《欽定河源紀略》三十五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七年紀昀等奉敕撰。并繪制《黃河源圖》,阿彌達制,乾隆四十七年內府刻本。
清代官方興修水利檔案史料專輯《南河成案》五十四卷總目一卷《上諭》二卷《御制詩文》二卷,工部奉敕纂修,記載止于乾隆五十六年。
還有《西湖志纂》十二卷卷首一卷,乾隆十六年梁詩正、沈德潛等奉敕撰。
(十六)目錄
清代內府藏書目錄:《天祿琳瑯書目》十卷,乾隆四十年敕撰。以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一一臚載清內府所藏宋、金、元、明各種珍本秘籍,每書均有解題,詳考其版刻年月、收藏家題識印記、作者年代爵里、著作授受源流等,實為一部內容較為完備的善本書目。
各類四庫全書目錄:《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總目》五卷,乾隆三十八年陸費墀等奉敕編。系《四庫全書薈要》所收書籍的簡目,分經史子集四部臚載書名、卷數、作者及版本來源。
《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提要》不分卷,乾隆三十八年紀昀等奉敕撰,系《四庫全書薈要》所收書籍的書目提要匯編。
《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卷首四卷,乾隆三十八年紀昀等奉敕撰,乾隆六十年武英殿刻本。該書是《四庫全書》著錄、存目的所有書籍的書目提要,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內容最為完備的官修目錄著作。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乾隆三十九年紀昀等奉敕撰。該書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
《四庫全書考證》一百卷,乾隆四十年王太岳、曹錫寶等奉敕撰。該書系輯錄四庫館臣對《四庫全書》收錄各書所作各條考證,進一步加以排比編纂而成。
(十七)金石
《欽定西清古鑒》四十卷,乾隆十四年(1749年)梁詩正等奉敕編。摹勒考證內府所藏鼎、尊、彝、壺、觚等各種古器物。
《西清續鑒甲編》二十卷附錄一卷,乾隆五十八年敕編。
《校正淳化閣帖釋文》十卷,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敕撰。校正摹勒清內府所藏淳化閣各帖釋文。
《錢錄》十六卷,乾隆十六年敕撰。按年臚載歷代泉布情形,上自上古,下迄明代,兼及域外錢幣珍品。
(十八)考工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卷,乾隆三十八年金簡編撰。專載武英殿采用活字法刻印《四庫全書》應刊書籍的各道工序及有關程式,圖文并茂,簡明易懂。
以上各類史書共計:紀傳2種,編年5種,紀事本末10種,別史2種,傳記9種,族譜2種,史評4種,通制9種,典禮6種,規章48種,職官3種,詔令奏議7種,邦計1種,地理方志14種,河渠水利4種,目錄6種,金石4種,考工1種,凡18類137種*說明:本文統計數字限于漢文典籍,不包括民族文字的典籍在內。鑒于文獻資料保存或有不全,書目記載或有不確,實際上,乾隆朝官修史書的數量要超過此數,詳見本文相關論述。。這些為數眾多的史部書籍的纂修,占據了乾隆一朝官修書籍的重要地位,也把中國古代的官修史書推向了發展的最高峰。
二
綜觀乾隆朝的官修史書,可謂數量繁多,卷帙宏富,內容廣泛,門類齊全。不僅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又可以鮮明地反映出清代盛世時期統治者的某些思想主張和文化政策特點。概括起來,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總結歷史經驗,提供現實借鑒
以史為鑒,以史資治,既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也是歷代修史特別是官修史書的根本目的。乾隆帝具有很高的漢文化修養,深悉歷史的借鑒作用,極為重視通過相關書籍的編纂,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并為現實政治提供借鑒。
以《古今儲貳金鑒》為例。清初在皇位繼承制度上,曾遭遇多次危機,而持續時間最長、爭斗最為激烈,也最為世所詬病者,莫過于康熙晚年諸皇子的儲位之爭。親身經歷了兄弟之間殘酷的明爭暗斗之后繼位的雍正皇帝,創建了秘密立儲制度,乾隆帝就是這一制度的首個受益者。但是,秘密立儲制度雖然有效地解決了皇位繼承問題,卻不符合傳統的儒家學說和中國歷代王朝皇位繼承的慣例。因此,乾隆帝曾多次就秘密立儲制度和皇位繼承問題發布上諭,強調建儲之事“斷不可行”,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加以闡發。如四十八年(1783年)九月,乾隆帝見館臣所進《歷代職官表》中“詹事府”門下“其按語內稱:詹事為東宮官屬,我國家萬年垂統,家法相承,不事建儲冊立,詹事府各員留以備詞臣遷轉之階等語”,因就立儲之事“再為明白宣諭”,歷數前代建儲之弊,并表示:“此事朕亦不敢必以為是,其有欲遵古禮為建立之事者,朕亦不禁。俟至于父子、兄弟之間猜疑漸生,釀成大禍時,當思朕言耳。”*《欽定古今儲貳金鑒》卷首,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三十日諭,《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4冊,第585頁。當年十月,乾隆帝即下令編纂《古今儲貳金鑒》一書。他說:“史冊所載,因建立儲貳,致釀事端者,不可枚舉。自當勒成一書,以昭殷鑒。著諸皇子等,同軍機大臣及上書房總師傅等,將歷代冊立太子事跡有關鑒戒者,采輯成書,陸續進呈。即著皇孫等之師傅為謄錄。書成,名為《古今儲貳金鑒》。”*《欽定古今儲貳金鑒》卷首,乾隆四十八年十月十九日諭,《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4冊,第588頁。可見該書之編纂,其用意在于“準今酌古,備覽前代覆轍,灼知建儲一事,斷不可行”,同時也見證本朝“家法相承,不事建儲冊立”之“睿慮深長”。所謂“既曉然于前事之當懲,益以知圣朝貽謀宏遠,實為綿福祚而基萬年之要道也”*《四庫全書總目》卷88《欽定古今儲貳金鑒》提要,上冊第756頁。。
再就《欽定歷代職官表》的編纂而言。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國初設官分職,不殊《周官》法制,及定鼎中原,參稽前代,不繁不減,最為詳備”,職官典制雖一并“載在《大清會典》,本自秩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上冊第1216頁。,但其中諸多因革損益之處,仍未能全部記錄下來。因此,有必要“備溯源流,明其利弊,庶前規可鑒,法戒益昭”*《四庫全書總目》卷79《欽定歷代職官表》提要,上冊第686頁。。遂諭令時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的紀昀等人,“將本朝文武內外官職、階級,與歷代沿襲異同之處,詳稽正史,博參群籍,分晰序說,簡明精審,毋冗毋遺。其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八旗都統、護軍統領、健銳、火器營、內務府,并駐防將軍及新疆增置各官,亦一體詳晰考證,分門別類,纂成《歷代職官表》一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上冊第1216頁。。故而該書雖以“歷代職官”為名,實際上皆以清朝官制為準,“凡長貳僚屬具列焉,明綱紀也。其兼官無正員,而所掌綦重,如軍機處之類,亦別有專表,崇職守也。八旗及新疆爵秩,前所未有者,并詳加臚考,著圣代之創建,遠邁邃古也。或古有而今無,或先置而后廢,并為采掇,別附于篇,備參訂也。”*《四庫全書總目》卷79《欽定歷代職官表》提要,上冊第686頁。乾隆帝也明確表示,希望通過該書的編纂,使朝廷內外的大小臣工,“各顧名思義,凜然于天工人代,兢兢業業,夙夜靖共,以庶幾克艱無曠之義”*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上冊第1216頁。。
乾隆帝還特別重視明代史事的借鑒作用,如《欽定明臣奏議》一書的編纂。乾隆中葉,統治者曾利用全國范圍內訪書、四庫全書館編書的機會,查繳、禁毀那些不利于其統治的“違礙悖逆”書籍。明代特別是明末諸人的文集奏疏首當其沖,成為查禁的重點。但乾隆帝“親加抽閱”,發現其中多“讜論危言,切中彼時弊病者”,特別是“神宗以后,朝多秕政,諸臣目擊國勢之阽危,往往苦口極言,無所隱諱,雖其君置若罔聞,不能稍收補救之效,而遺篇具在,凡一時廢弛瞀亂之跡,痛切敷陳,足資考鏡”,因專門下令“擇其較有關系者,別加編錄,名為《明季奏疏》,勒成一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諭,上冊第1006頁。。其后,乾隆帝考慮到“勝國去今尤近,三百年中,藎臣杰士,風節偉著者,實不乏人。跡其規陳治亂,抗疏批鱗,當亦不亞漢、唐、宋、元諸臣,而奏疏未有專本”,因而再次下令將原編《明季奏疏》擴充為包羅一代的《明臣奏議》,并特“派諸皇子同總師傅蔡新等為總裁,其皇孫、皇曾孫之師傅、翰林等即著為纂修、校錄”,各篇進退取舍,皆由乾隆帝親自定奪。之所以如此鄭重其事,就是因為“殷鑒不遠,尤當引為炯戒”,并且,“此事關系明季之所以亡,與我朝之所以興,敬怠之分,天人之際,不可不深思遠慮,觸目驚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諭,下冊第1428頁。所謂“一代得失之林,即千古政治之鑒也”*《四庫全書總目》卷55《欽定明臣奏議》提要,上冊第503頁。。再如《御撰資治通鑒綱目三編》,全書仿照《資治通鑒綱目》的體例,專敘有明一代史事,以存殷鑒。為使內容記載更為翔實,所涉蒙古人名、地名譯音更為雅馴,甚至一編再編,反復改訂增益,以求完善。因此可以說,以史為鑒的資治作用,在乾隆朝的官修史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揮。
(二)倡導倫理綱常,重視人心風俗
乾隆帝尤為注重“持盈保泰”,試圖從根本上解決大清帝國的長治久安問題。為此,他大力倡導倫理綱常,反復強調人心風俗,“所謂制治未亂,保邦未危者,必以風俗人心為之本,人心正則風俗淳,而朝廷清明,國祚久遠,胥由于此。”*《清高宗實錄》卷146,乾隆六年七月諭,《清實錄》第10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105頁。從維護大清帝國“億載基業”的“根本之圖”出發,乾隆帝在史書編纂中,極為重視貫穿倫理綱常的準則。
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為例。該書是專為表彰有明一代忠臣義士而編纂的,最為突出的是對明末死難忠臣義士的追謚和表彰。在爭奪天下、鞏固政權的過程中,清初統治者采取凡抗命者誅,迎降者侯的極端手段,并發揮重要作用。至乾隆時期,統治者重新審視這段歷史,發現這種急功近利的作法雖可收一時之效,卻難以服士庶之心,并且也不符合清朝統治的長遠利益。為崇獎忠貞,扶植綱常,乾隆帝于四十年(1775年)下令追謚明末史可法、劉宗周、黃道周等死難忠臣以及諸多慷慨就義之士。他毫不諱言地說:“爾時王旅徂征,自不得不申法令以明順逆。而事后平情而論,若而人者,皆無愧于疾風勁草。即自盡以全名節,其心亦并可矜憐”,甚或“諸生韋布,及不知姓名之流,并能慷慨輕生者,議謚固難于概及,亦當令俎豆其鄉,以昭軫慰”*《清高宗御制文·御制文二集》卷7《命議予明季殉節諸臣謚典諭》,《故宮珍本叢刊》第569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325頁。。清廷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對明代“死不忘君,無慚臣節”的忠臣義士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普查、賜謚活動,“凡立身始末卓然可傳,而又取義成仁,搘拄名教者,各予專謚,共三十三人。若生平無大表見,而慷慨致命,矢死靡他者,匯為通謚:其較著者曰忠烈,共一百二十四人;曰忠節,共一百二十二人。其次曰烈愍,共三百七十七人;曰節愍,共八百八十二人。至于微官末秩,諸生韋布,及山樵市隱,名姓無征,不能一一議謚者,并祀于所在忠義祠,共二千二百四十九人。”*《四庫全書總目》卷58《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提要,上冊第526頁。在追謚并且立祀的同時,乾隆帝還下令將所有賜謚人名匯為一編,撰成《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收入正在編纂的《四庫全書》中。
與《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的編纂相關的,是《貳臣傳》乃至《逆臣傳》的編纂。明末清初死難的忠臣義士既然重新得到表彰,那些當年得以加官晉爵的降將、降臣自然難逃懲罰。乾隆帝對洪承疇、祖大壽、馮銓等降將降臣十分反感,“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倖生,靦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因特別諭令“于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跡,據實直書,使不能纖微隱飾”*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三日諭,上冊第559頁。。對那些降清后又猶豫反復之人,乾隆帝尤為痛恨,下令于《貳臣傳》之外,專立《逆臣傳》一門,將那些“先經從賊,復降本朝;或已經歸順,復行叛逆”者,若吳三桂、耿精忠、王輔臣等人一并貶入其中,斥之為“偷生嗜利之徒,進退無據,實為清議所不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九日諭,下冊第2169頁。。如此“一褒一貶,袞鉞昭然,使天下萬世共知予準情理而公好惡,以是植綱常,即以是示彰癉”*《清高宗御制文·御制文二集》卷7《命議予明季殉節諸臣謚典諭》,《故宮珍本叢刊》第569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325頁。。
其他如《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以及據此輯錄而成的《評鑒闡要》,乾隆帝也無不以倫理綱常為準繩,評論史事,褒貶人物,強調忠君,闡揚臣節,以使“觀是書者,凜天命之無常,知統系之應守,則所以教萬世之為君者,即所以教萬世之為臣者也”*《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卷首《御制歷代通鑒輯覽序》,《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35冊,第1頁。。可見,史書編纂作為清廷文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確實反映了統治者“闡明風教,培植彝倫”*《四庫全書總目》卷58《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提要,上冊第526頁。,借以“正人心而厚風俗”的良苦用心。
(三)頌揚赫赫武功,彰顯疆域一統
乾隆帝深知文治武功的重要性,既講求文治,也重視武功。在位六十年間,征伐頻仍,功業顯赫,既有效地維護了政權統治和社會穩定,又成功地奠定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乾隆帝對此也頗為自得,曾將其中最為重要的十次戰爭,即乾隆二十年、二十二年先后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乾隆二十三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乾隆十三年以及二十年至四十四年先后兩次平定金川之役,乾隆五十一年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乾隆三十二年緬甸之役,乾隆五十三年安南之役,乾隆五十三、五十六年先后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統而稱之為“十全武功”,并自稱“十全老人”。為頌揚赫赫武功,彰顯疆域一統,乾隆帝仿效康熙以來的做法,在每次重大戰役結束之后,都匯集有關上諭、奏疏、表文、信函等資料,備載始末緣由、事件經過,不僅輯成相關專案檔冊,而且還編成方略、紀略諸書。這些專案檔冊,保存至今的有《金川檔》《臺灣檔》《緬甸檔》《安南檔》和《廓爾喀檔》。而十次戰役,除緬甸之役外,都編纂有方略、紀略。甚至一些未被列入“十全武功”的戰爭,如乾隆三十九年鎮壓山東王倫起義,四十六年鎮壓甘肅撒拉族民眾起義、四十九年鎮壓甘肅回民起義等,也曾編纂紀略。清代纂成的方略紀略諸書共計24種,而乾隆一朝就達11種,幾乎占據了其中的一半,可見統治者對本朝武功的重視和推崇。
方略、紀略而外,乾隆帝還通過地理專書的編纂,來記載武功之顯赫和版圖之奠定。早在康熙、雍正年間,清廷就先后有《皇輿全覽圖》和《皇輿十排全圖》的繪制,但由于當時新疆等地尚未底定,這些地圖的某些區域尚有闕略。乾隆以后,清政府陸續平定了準噶爾及大小和卓的叛亂,奠定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版圖。其版圖的遼闊和統一的程度,遠遠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大規模地圖的繪制工作也由此而被提上日程。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以“西師奏凱,大兵直抵伊犁,準噶爾諸部,盡入版圖。其星辰分野、日月出入、晝夜節氣時刻,宜載入《時憲書》,頒賜正朔。其山川道里,應詳細相度,載入《皇輿全圖》,以昭中外一統之盛”,下令派遣專人“前往各該處,測其北極高度、東西偏度,及一切形勝,悉心考訂,繪圖呈覽”*《清高宗實錄》卷490,乾隆二十年六月諭,《清實錄》第15冊,第164頁。。此后又相繼派人往伊犁、回部等地進行實地測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蔣友仁的主持下,《皇輿全圖》繪制完成,計銅版104方,縱分為十三排,故又稱為《乾隆十三排地圖》。這幅全圖與康熙時期的《皇輿全覽圖》相比,不僅增加了新測準噶爾部及回部地圖,還有亞洲西部略圖和亞洲俄國地圖*參見方豪:《中西交通史》,岳麓書社1987年版,第875頁。。因此,此圖不僅是18世紀時期的中國疆域全圖,而且也是當時規模最大、精確程度最高的亞洲大陸地圖。后世學者評論說:“此圖南至瓊海,北極俄羅斯北海,東至東海,西至地中海,西南至五印度南海,合為一圖,縱橫數丈,而剖分為十三排,合若干葉,每葉注明經緯度數。蓋本康熙圖,而制極其精,推極其廣,從古地圖,未有能及此者也。”*邵懿辰撰、邵章續錄:《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卷7《史部十一·地理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78頁。其他如《大清一統志》的兩次編纂,《欽定皇輿西域圖志》《皇清職貢圖》的成書,也無不與乾隆朝國家的統一和疆域的奠定密切相關,既是一代王朝鼎盛時期武功赫赫、開疆拓土的真實反映,也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四)重視本朝歷史,不忘創業艱難
在乾隆年間史書的編纂活動中,本朝歷史也受到特別的關注,以《皇清開國方略》為例。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開館不久,乾隆帝考慮到本朝開國源流“事閱五朝,時逾十紀,舊臣之所誦說,故老之所歌吟,口耳相傳,或不能盡著于竹帛,而實錄、寶訓尊藏金匱,自史官載筆以外,非外廷所得而窺”,特別下令館臣撮述清朝自發祥至入關前的有關事跡,撰成《皇清開國方略》一書,試圖通過對本民族崛起、發展、壯大等開國史事的記載,以彰顯“創業之艱難,貽謀之遠大”*《四庫全書總目》卷47《皇清開國方略》提要,上冊第430頁。。
再就八旗制度而言,是清代獨具特色的軍事建置,在滿族政權崛起、發展、壯大的歷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雍正時,曾編纂《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以兵制為綱,法令、典章、職官、人物等為緯,條分縷析,記載八旗史事。乾隆時期,有關八旗建置、制度、氏族、人物、史事等書籍的編纂更為詳備,其中,詔諭奏議一類有《世宗上諭八旗》《上諭旗務議復》《諭行旗務奏議》,人物傳記有《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輯要》《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恩封宗室王公表》,規章條例有《欽定八旗則例》等。有的書籍甚至一修再修,或進一步補充完善,或根據情況變化予以增補。如《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一書,就有乾隆二十九年初修本和四十六年增補本。而《欽定八旗則例》,則定例每屆十年續修一次。就連雍正年間編纂的《八旗通志初集》一書,乾隆帝也因其中有關滿族人名、地名以及官職名稱的譯音不盡人意,尤其是雍正以后的諸多史事、典制、人物以及恩賞封爵等均未能載錄,下令對該書重加修訂增補。自乾隆五十一年四月開始增訂,直至乾隆末年才纂辦完成。這些有關本朝史事、典制、人物等書籍的編纂,反映了清統治者對自身歷史的重視,不僅以此總結經驗教訓,完善制度建設,更為重要的還在于借此儆戒后世子孫,“永念祖宗締造之艱難,益思兢兢業業,以祈天而永命”*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諭,上冊第553頁。。
(五)制定條例法則,規范用人行政
乾隆朝編纂的各種史書中,數量最多的當推各部則例以及條例諸書。這類有關規制法則書籍的編纂,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朝廷各部以及相關機構用人行政的實際需要。并且,根據時間的推移和具體情況的變化,不少部門的則例、條例,還一修再修,甚至定例每屆五年,或每屆十年續修一次。以刑部律例為例。刑律作為律法之一種,本有一定之規,但各個具體案件卻千差萬別,如何依律定讞,前人所斷成案,就成為后人定案的重要依據。此即案例的由來。而案例日積月累,其間或有調整,或有變化,都需要記載下來,以為后人參考。故而乾隆三年規定,刑部案例三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至乾隆十一年改為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這一規定,亦成為各部纂修相關條例法則的基本依據。如《欽定戶部則例》每屆五年續修一次,《欽定禮部則例》《欽定國子監則例》(禮部)、《欽定學政全書》(禮部)、《欽定科場條例》(禮部)、《欽定八旗則例》(兵部)、《欽定軍器則例》(兵部)等每屆十年續修一次。當然,各部門具體情況不同,實際纂修時間也有所差別。總體而言,這些頻繁的纂修活動,隨時調整變化的條例法則,既對當時朝廷各部門的用人行政起到了有效的指導和規范作用,也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文獻資料。然而,由于歷史的變遷,不少編纂成書的條例法則未能保存下來。如《戶部則例》,乾隆二十六年始修,四十一年告成。此后每屆五年續修一次,計四十五年、五十年、五十五年以及六十年均有續修。而保存至今的,只有乾隆四十五年和六十年的續修本。就此而言,乾隆一朝的官修史書數量,當遠遠超過現有的統計數字。
(六)疏理學術源流,總結傳統文化
乾隆年間,中國傳統學術也進入了一個全面總結整理的階段,許多學者窮畢生精力,孜孜于文字、音韻、訓詁、校勘、輯佚的研究,爬梳整理歷代典籍,總結闡揚傳統文化。這一風氣,也突出地反映在乾隆朝的官修史書中,而尤以典制體專書和書目類著作的編纂最具代表性。
以典制體史書的編纂為例。自唐代杜佑始撰《通典》以來,宋代鄭樵撰《通志》,宋元之際馬端臨撰《文獻通考》,三書各具特色,共同開創了典制體專書的體例和規模,故此而有“三通”之稱。自此而后,歷朝歷代的典章制度的沿革變遷日益受到重視,史書、專著均多有記載。但專述一朝一代者多,而通記歷朝歷代者鮮。即便有個別續作者,如明代王圻所作《續文獻通考》,也“體例糅雜,顛舛叢生”*《四庫全書總目》卷81《欽定續文獻通考》提要,上冊第698、699頁。,難盡人意。乾隆十二年,統治者首先諭令編纂《續文獻通考》,體例一仿馬氏之規,敘事亦接馬氏之書,上自南宋寧宗時期,下至清代乾隆年間。但在纂修過程中,往往出現前朝舊事與本朝典章之間在內容記載和書法用例上的異同抵牾之處。故乾隆帝于二十六年下令,“自開國以后,別自為書”*《四庫全書總目》卷81《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提要,上冊第699頁。。于是,《續文獻通考》敘至明代末年,而有清一代的各項典章制度,則另行編纂,別為《皇朝文獻通考》一書。此后,《續通典》和《皇朝通典》二書的編纂,均沿襲其例。至《續通志》和《皇朝通志》的編纂,也大體依仿其例而略加變通。至乾隆五十二年,包括《續文獻通考》和《皇朝文獻通考》《續通典》和《皇朝通典》《續通志》和《皇朝通志》在內的六部典制專書全部告成,不僅“考證異同,辨訂疑似”*《四庫全書總目》卷81《欽定續文獻通考》提要,上冊第698、699頁。,自《通典》《通志》以及《文獻通考》以來,凡“典制之源流,政治之得失,條分件系,綱舉目張”*《四庫全書總目》卷81《欽定續通典》提要,上冊第700頁。;而且“搜羅宏富,辨證精詳”*《四庫全書總目》卷81《欽定皇朝通志》提要,上冊第701頁。,清代自努爾哈赤崛起迄于乾隆五十年間,各項典章制度乃至政策措施,亦皆“尋源竟委,賅括無遺”*《四庫全書總目》卷81《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提要,上冊第699頁。。如果將其與《通典》《通志》以及《文獻通考》三書合而觀之,中國歷代典章制度的興廢沿革、損益變化,以及利弊得失,無不“縷分條系,端委詳明”*《四庫全書總目》卷81《欽定皇朝通典》提要,上冊第1086頁。;并且“通典”、“通志”和“通考”三者又分別自成系列,均貫穿古今,囊括前代,會通典制,不啻為各具特色的典章制度通史。而在史部之下典制一類書籍中,也由此而有“九通”之目,即“三通”加上“續三通”與“清三通”,合稱為“九通”。至清末民初,劉錦藻以個人之力,二十八年之功,撰成《清朝續文獻通考》一書,詳載乾隆五十一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清朝典制。中國歷代典制體專書遂成完璧,號稱“十通”。
再就書目類書籍的編纂而言。乾隆時期,書目類書籍的編纂也達到高峰,其中成就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當推《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四庫全書總目》共計二百卷,是與《四庫全書》的編纂相輔相成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官修目錄著作。它根據傳統目錄學的正統分類體系,把《四庫全書》“著錄”、“存目”的所有書籍分成經、史、子、集四大部,并于部下分類,類下再分子目,共計分為四部四十四類六十六個小目。與此同時,《四庫全書總目》還繼承中國古代目錄學的優良傳統,于每一部的卷首冠以總序,在每一類的卷首撰寫小序,有的子目后面還附有案語,并且為每一種書籍都撰寫了詳細的書目提要,介紹作者生平,敘述典籍內容,考辨篇章文字,評論長短得失。通過分門別類、提要編目的方式,《四庫全書總目》不僅成功地建構了一個包羅宏富、組織嚴密的龐大體系,把《四庫全書》著錄、存目的上萬種書籍統括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對中國古代典籍和傳統文化作了全面的清理和總結。
綜而論之,乾隆一朝為數眾多的官修史書的編纂,不僅從一個側面體現出清盛世時期博大恢宏的文治氣象,反映出清統治者思想主張和文化政策的一些特點,而且保留了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為今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值得我們予以充分重視。當然,乾隆朝官修史書,也有不容忽視的缺陷。出于政治需要,一些史書多有隱諱失實之處,如清朝開國史的編纂,在涉及與明王朝的關系時,乾隆帝竟然不顧其先祖當年曾受封明廷,隸屬明朝的事實,聲稱“我大清興于東海,與中國無涉。雖曾受明之官號耶,究不過羈縻名系而已,非如亭長、寺僧之本其臣子也”*《皇清開國方略》卷首《御制開國方略序》,《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41冊,第1頁。。秉承乾隆帝的旨意,館臣在編纂《開國方略》一書時,即刻意掩蓋了滿族先世與明王朝的隸屬關系。再者,一味強調為我所用,甚至不惜對一些史書予以刪削、改易,如在編纂《欽定明臣奏議》一書時,乾隆帝就明確下令,凡有“違礙字句”,即加改易、刪潤,致使其中一些篇章失去原貌。至于記載各項武功、戰事的方略、紀略諸書,則多歌功頌德之辭,夸飾溢美之語,等等。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在利用這些官修史書之時亟加注意的。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四庫提要匯輯匯校匯考”(15ZDB075)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郝紅暖
A Examination of the Officially Compiled History Books in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HUANG Ai-ping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In the ancient China,the officially compiled books reached its culmination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history books. The governor compiled more than 130 kinds of history books altogether. The aims of thses project were wide-ranging, such as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 promoting the moral order, making greater military accomplishments, writing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tidying up the academic origin. Making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 of the employer were also considered. These officially compiled history books not only recorded affluent historical materials, but also reflected the rulers’ ideological proposal, the feature of their cultural policy and it’s deficiency in Qing Dynasty.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is topic.
Key words:Qianlong period; the officially compiled history books; cultural policy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5X(2016)03-0005-13
作者簡介:黃愛平(1955-),女,廣西桂林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