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武生 孫廷林
?
正視局限性與構建新視角——客家文化研究的現狀與反思
蔣武生 孫廷林
回顧與反思百年客家文化研究史,有助于推進客家文化研究。在研究范式、成果影響、精神傳承、產業創新等方面,客家文化研究表現出一些局限性。堅持“尋找差異、發現特色、避免雷同、培育個性”原則,秉承“平臺為王、內容為本、科技為霸”理念,圍繞“文化流域論、文化特質論、文化差異論”等觀點,以寬廣視野和寬容心態、務實學風和科學方法,推動客家文化傳播和產業創新,方能鞏固和提升梅州、河源、贛州等地在客家學研究中的地位與影響。
客家文化 局限性 文化傳播 產業創新
自1815年徐旭曾撰《豐湖雜記》論述客家問題,至今已經200年。經土客械斗和太平天國兩大事件發酵,客家淵源問題成為研究熱潮,現代客家學研究開始創建。上世紀30年代以來,以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為標志,進入一個全新發展階段,客家文化研究成為顯學。進入21世紀以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之下,客家文化無論在研究范式、成果影響、精神傳承方面,還是在產業創新與推廣方面,都表現出一些局限性。
(一)從研究范式來看
今天客家文化研究基本上依然沿襲羅香林“文化—民系”范式,沿用傳統譜牒學、民俗學、人類學、語言學的研究角度和手段,田野調查仍是主要的研究方法。而在如何利用網絡計算技術開展社會計算,如何開發利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數據庫,如何利用考古成果佐證文獻資料,論證客家文化研究最基本的“客從何來”等方面的問題,研究者普遍顯得茫然無從,乃至存在一種排斥上述問題的研究心態。要扭轉這一現狀,研究者勢必首先要秉持開放的胸懷與視野,積極嘗試新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
近年來,也已經有學者引入人類遺傳學研究方法。2010年在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上啟動了全球首個“客家人基因族譜”項目,依據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原理,通過解讀人的基因和遺傳學的比較追溯人的家譜,幫助人們找到家世淵源,了解姓氏發展的歷史。據項目負責人、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員孫朝輝介紹,在客家人的姓氏家族中,絕大部分(將近三分之二)的父系血緣來自北方中原的漢人,小部分來自百越族群和苗瑤族群(畬族)。基因分析表明很多傳統的客家大姓,比如伍、羅、曹、張、巫、劉、王、馬、李、孫、鄭、湯等等,都是來自北方。此外,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也在嘗試建立客家基因數據庫。這些結果表明,突破傳統上的客家文化研究方法與范式,重視引入交叉學科等新的研究方法,對推動客家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從研究成果的影響來看
早期客家研究著述,絕大部分立意于為自身正名,論證客家人來自中原,源出名門望族,關注的重點和個案研究集中在興梅地區。上世紀90年代以后,贛南、閩西地區受到客家學研究者的關注,關于客家族群和聚落的論述開始出現,一些成果和課題開始在國家文化層面得到重視。借助世客會的召開,每個舉辦地都產生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本地的城市名片。例如:梅州——世界客都;贛州——客家搖籃;閩西——客家祖地;河源——客家古邑等等。
近半個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純客家語言地區正在消失,語言邊界和習俗邊界正在淡化,被動地接受高勢能文化影響,繼香港被閩語、粵語占據主導地位之后,深圳已經國際化,客屬地區惠州正在步其后塵。但在此過程中,客家文化并未顯示出積極的回應。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來看,基本上是臺灣、閩西、梅州、贛州以及河源、北海等幾個客屬地區的自家兄弟在對話,影響的范圍也基本局限在客家地區。
(三)從傳播的平臺來看
改革開放初期,廣府文化北上,粵語歌曲一度風行全國。然而風水輪流轉,這十多年來主流媒體和有影響的省級大臺大報,則甚少看到嶺南文化的影響與蹤跡。而西北、東北的地域文化,如“二人轉”等成為繼京劇之后的國家小品“京品”,一些相關口頭禪如“忽悠”“杠杠的”“小樣”“必須的”等等,幾乎成為國人口頭語。嶺南文化尚且如此,在嶺南文化當中處于劣勢的客家文化,更顯出邊緣化。至今沒有一部反映客家文化的經典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和一首經典歌曲能夠發揮出影響全國的作用。
客家文化邊緣化的現實,不得不從客家文化的傳播平臺上找原因。綜觀客屬世界,世客會和海峽兩岸經貿論壇是全球客屬社團組織最為活躍的兩大平臺。梅州市高舉“世界客都”大旗,舉辦世界客商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已經舉辦4屆,其品牌擴張力還有待進一步拓展。即使從影響和規模最大的世客會和海峽兩岸論壇來看,這兩個傳播平臺也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更不用說發掘、創建形式多樣的其他傳播平臺了。這種現狀與危機感,未能受到客家文化研究者的正視。
(四)從產業的創新與發展來看
國內文化產業通行的做法,概括起來有三種:一是依托物質載體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和文化旅游,如河源地區的蘇家圍和林寨、龍巖地區的永定土樓等。二是依托非遺資源發展演藝業,如梅州的《客家映像》、永定的《土樓神韻》等。三是依托傳統手工藝開發工藝品,如廣西博白編織、廣東連平忠信花燈等。在如何利用傳統客家文化元素進行產品創意設計與開發方面,則普遍顯得不足。
臺灣地區客家文化產業化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以借鑒的經驗。如臺灣新北市三峽鎮成立“三峽歷史文物館”,在官方和民間共同努力下,每年舉行“藍染節”,結合當地產業、環境特色并整合資源,用心開創藍染藝術工藝發展生機,把藍染工藝精致化、藝術化。看似不起眼、土氣的舊工藝幻化出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全新藝術生命。這就實現了在保護、傳承客家傳統服飾文化的同時,實現并提升了客家傳統服飾的現代價值。三峽鎮客家服飾藍染工藝的精細化、藝術化、市場化的保護、開發之路啟示我們,僅就客家服飾文化而論,其現代開發價值潛力巨大,更不用說其他客家文化形態了。
反思客家文化研究現狀,是為更好地推進客家文化研究。結合近年來的工作實踐,我們認為,研究和傳播客家文化,必須堅持“尋找差異、發現特色、避免雷同、培育個性”的原則,秉承“平臺為王、內容為本、科技為霸”的理念,在“文化流域論、文化特質論、文化差異論”等觀點上下功夫。在新形勢下,推進客家文化研究,尤須著力做好以下四點:
(一)整合資源,構建陣地,建設“客家云”服務平臺
新聞媒體對傳播客家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傳統的電視、報紙等主流媒體之外,新媒體的出現也為客家文化的傳播注入了活力。客家網絡新媒體,主要關注在新媒體環境中,如何運用創新平臺和路徑來傳播客家文化、弘揚客家精神。新媒體是客家文化傳播走向無地域、無時間限制的全新途徑。得之則昌,失之則亡。圍繞客家文化自身特征與新媒體優勢,開展深入研究與開發十分必要。
網絡是當今傳播最為方便快捷的方式與途徑,網絡媒體是當下宣傳思想戰線的主陣地,傳統的紙質媒體的影響力已趨退化,網絡在線閱讀成為年輕人主要的閱讀方式。因此,如何利用網絡傳媒傳播客家文化是當今最為現實最為重要的課題,如河源《古邑客家》電子雜志就開始了有益嘗試。梅州、河源、贛南、閩西等客家地區要整合資源,組織各地的研究機構建設“客家云”服務平臺,實現研究資源共享,這是應當盡早提上日程的。
(二)尋找差異,發現特色,探索發掘客家文化資源新路徑
放棄追求統一性的做法,遵循客家文化的區域差異性原則,鼓勵各客屬原鄉地區積極探索發掘客家文化資源發展的新路徑。以梅州的資源為例,從秦開五嶺到明朝的2000年間,梅州就已經成了中原文化和南方當地文化的重要交匯點,成為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中心,出現了眾多的歷史名人和文化遺址。此外,包括被稱為中國五大民居建筑之一的圍龍屋在內的形式多樣、風格獨特的客家民居建筑,還有以梅縣話為代表的我國七大方言之一的客家方言,以及兼容中原百越、東南文化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風情等,構成了梅州人民質樸而又絢麗多姿的歷史畫卷,鑄就了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
盡管客屬各地具有客家文化中共性的一面,但一方水土滋養一方文化,不同地域的客家文化又是在本地域的社會歷史長河中走來,必然具有其地域性特點。那么與梅州相比,贛南、閩西、河源等地的客家文化有哪些差異性,各自具有哪些特色,這是各地在探索發掘本地域客家文化資源需要特別注意的。
(三)與時俱進,吸收和利用時代元素與技術
研究客家文化要有世界眼光,傳播客家文化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夯實客家文化內容要吸收時代文化元素。諸如陜北民歌、寧夏花兒、云南情歌、廣西三姐山歌、康藏風情歌曲、草原情歌等傳統地方文藝,之所以能從地方唱紅全國,無不是吸收與借助了現代音樂元素。反觀客家山歌,走不出客家地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積極吸收現代流行音樂元素。因此,如何利用現代元素與技術,改造、傳播客家山歌等客家文藝,值得人們深入探索。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客家人聯絡感情的重要工具,同時它又是運用客家語言、傳播客家語言的有效形式。同樣以臺灣為例,臺北中原客家崇正會辦了兩個客家山歌演唱班,每周定期演唱。每年二月規模盛大的竹東山歌大賽,二十多年來報名參加比賽的人越來越多,出現了連續兩天從早到晚山歌唱不停的盛況。為使新一代客家青少年也喜歡客家山歌,音樂界的客家人士對客家山歌的歌詞和旋律、節奏進行了改造,然后請藝人演唱制成光盤發行。這項工作如果獲得成功,則對于傳播客家文化和推廣客家語言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以新媒體、新技術來傳播客家山歌等文藝的功能由此可見一斑。
(四)面向市場,注重傳播與營銷,推動客家文化產業走向市場
歷史時期,客家人重視教育,各類官學、私塾、書院、學館遍布城鄉,人才輩出,這對傳播客家文化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應該更充分利用新媒體,拓展客家文化信息共享平臺,緊跟城市發展步伐,推動客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隨著時代發展,客家文化傳播形式日趨走向多元化。利用發達的網絡技術,為培養本土人才,與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同推動創新客家文化的傳播形式,客家微電影創新并拓寬了客家文化的傳播途徑。通過大力推廣全球客家微電影大賽等活動,在年輕一代中傳播優秀的客家文化。客家微電影,為全球客家文化傳播創新搭建了一個前期創意創作、中期投資拍攝、后期展示傳播的產業鏈式交流互動平臺。高端策劃、密集宣傳、強力運作,促進客家文化與旅游緊密結合,使客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直線上升。新媒體要與客家文化學術單位無縫對接,要接“地氣”,還要處理好傳承、傳播、創新的關系。
在客家文化研究中,我們認為,需要避免陷入三種認識誤區:一是固守傳統客家文化的研究與思維模式。上世紀30年代,羅香林通過對興梅地區客家譜牒和客家根源的研究,提出五次遷徙說,影響之大,流傳之廣,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無人置疑。囿于既定研究思維模式,就難以發掘各地客家文化的差異性。二是認為如河源等地客家文化底蘊膚淺,產生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事實上,就以河源而言,歷史文獻和考古事實表明,河源地區在東江流域文明極為悠久。三是浮躁的文字作秀和炒作。要避免陷入這種誤區,就必須抱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扎實進行基礎性的研究,重視發揮各類文化研究會的作用,選定一批研究課題,政府籌措研究經費,向社會公開招標,利用專家學者的力量,生產一批具有明顯河源特色的文化研究成果。
上述三種認識誤區,研究客家文化應該注意避免。正視現實,以寬廣的視野和寬容的心態,務實學風和科學的手段與方法,是鞏固和提升客家學術界的地位與作用的必然之舉。相對于梅州、贛州等客家研究大市來說,這尤顯重要。
(一)堅持客家文化多元化,擯棄追求統一范式與標準的做法
一定時期以來,固步自封、地域觀念等成為開拓客家文化研究視野的桎梏。而事實上,文化發展猶如長河流動。文化長河中的上、中、下流必然呈現不同的文化水文、水質與文化生態。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千百年間多次遷徙的歷史過程中,其文化生態當然是波瀾不平的。所以不固執統一的范式與所謂標準做法是客家文化研究的必然要求。客家文化研究應當呈現出客家文化本應有的不確定性、模糊性及多變異性,這種多元化的面貌才是客家文化本真面目。客家文化研究的多元化及多面相化,客家文化深化及廣度的探討已成為客家學研究的迫切問題。因此,在客家文化研究中,超越地域觀念的制約,才是面對客家文化研究挑戰的正確態度。
(二)堅持開展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推廣引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及成果
對于多數學者來說,近二十年來,實事求是的學風加強了,新理論新方法引進了,學術視野也更開闊了,他們分別從民族學、歷史學、語言學、民俗學、人類學等不同學科的角度,研究了古代百越族、畬族、瑤族等南方土著民族在客家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肯定了這些土著族類也是客家先民,他們與南遷漢人共同締造了客家民系。
(三)堅持“平臺為王”理念,構筑客家文化傳播新平臺與渠道
歷史時期,梅州曾是客家人向海外遷徒的始發地,人流、物流、信息流由此發出。客家名人故居、客商奮斗之路等均不失為傳播客家文化的有效平臺。然而近年來,贛南、閩西等地客家文化研究更顯如火如荼,影響愈加蒸蒸日上。梅州自身的客家文化研究與客家文化資源開發,盡管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對比贛南、閩西等地表現出的后來居上之勢,則又不盡如人意。
相對于贛南、閩西,梅州本具有更為優越的客家文化資源優勢,理當充分發掘,打造出持久影響力的客家文化傳播平臺。譬如坐落在大埔縣西河鎮車龍坪村的“光祿第”,乃近代愛國僑領、實業先驅、晚清商務大臣張弼士的故居,是典型客家傳統民居建筑,現保存完好。l892年,張弼士懷實業興邦之理想,在煙臺創辦中國第一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的企業——張裕釀酒公司。其產品于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牌。如能與“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實行文化搭臺,企業唱戲,利用“光祿第”興辦“張裕酒文化歷史陳列”,將獲得多方面的“雙贏”效益。同時,利用傳統民居展銷本地土特產和經營客家傳統美食,開發有特色的紀念品等旅游產品。凡此種種,既可以讓游客領略客家風情,又可使傳統民居有“人氣”而得于“養護”,作為業主既可守護自己的家園,同時又是演繹客家民俗和傳播客家文化的平臺。此外,在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方面,更應發掘特色,奮起直追,爭取打造高級別的國家級項目,以此作為引領客家文化傳播的有力平臺。
(四)堅持產業創新理念,加快推進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建設,以實際項目落實保護措施
客家文化的許多文化形態都蘊藏在客家人的日常生產生活中,顯得分散、零碎,不便認知和解讀,加之缺乏客家文化載體,難以形成直觀的認識。根據《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規劃,“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我國將建立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對非物質和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較為集中的區域實施整體性保護。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立可以增強全球客家人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打造全世界客家人的共同精神家園。因此,加快推進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建設,以實際項目落實保護措施,對保護與開發客家文化顯得尤其重要。
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主體部分由粵、閩、贛三省的純客家縣域組建。包括廣東省梅縣區、興寧、大埔、五華、蕉嶺、梅江區、河源等16個縣市;福建省永定、上杭、長汀、連城、武平、寧化、清流、明溪8個縣市;江西省寧都、石城、安遠、興國、瑞金等18個縣市。在申報、建設進度上,2010年廣東梅州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率先正式掛牌,2013年“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文化部的批準設立,閩西龍巖等地正在爭創國家級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梅州更應充分利用這一平臺,挖掘特色,發揮優勢,實現客家文化資源帶動產業創新。
(五)堅持“文化遺產是根源,文化人才是根本,文化設施是根基”的“三根”文化理念,注重客家文化研究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贛南地區以贛南師范學院為依托,走在了客家文化研究人才建設的前列,已經形成了一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客家文化研究人才隊伍。作為世界客家之都,梅州在客家文化研究人才培養方面應當作出更大努力。梅州應當以嘉應學院客家研究中心等高校研究院所為依托,引導客家文化研究向高層次上品位方向發展,通過申報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學科點,建設一批高檔次的設施和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以客家文化研究人才隊伍帶動梅州客家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整合梅州豐富多樣的客家文化資源,保存、傳承客家文化中的瑰寶,為海內外賓客表演,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抓緊收集客家文物,舉辦陳列展覽。文化部門、方志部門應把客家文化研究列入工作范圍,逐步建立一支客家文化的研究隊伍和創作隊伍。
回顧客家文化研究現狀,我們需認識到傳統客家文化研究無論是從研究范式還是研究成果推廣來看,都表現出局限性。對這些局限性,我們不應諱莫如深,而應該鼓起汲取、學習新知識、新方法、新范式的勇氣,從而超越傳統研究的局限性。我們認為,客家文化研究應該通過全面深入檢討與反思,構建起嶄新的研究視野,立足于時代高度,吸納時代科技進步成果,將客家文化精神的傳播和客家文化產業創新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才能更好地貼近和服務于當今時代,才能推動客家文化研究再創高峰。
[1]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2]李秀奇等.中原閩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
[3]劉東生等.海峽兩岸客家服飾的嬗變探析[J].服飾導刊,2012(1).
[4]謝重光.閩臺客家社會與文化[M].人民出版社,2013.
[5]朱迪光.客家文化生態區,是客家人的精神圣地![A].廣東省文物局編.廣東文博事業改革開放三十年文集[C].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
2015-9-18
蔣武生,男,廣西全州人,任職于河源市社科聯。研究方向:客家文化。
孫廷林,男,河南方城人,暨南大學歷史系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宋史、歷史文化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