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建設》編輯
國慶特別報道
輝煌與夢想建國以來住房城鄉建設成就掠影
《中華建設》編輯
2016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建國第67周年。
歲月流轉,春華變秋實。67年精心規劃,67年辛勤建設,住房城鄉建設工作者用雙手描繪出新中國從落后農業國向現代化工業國挺進的宏大圖景。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縱橫南北,一盞盞燈火點亮山鄉,“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昔日的奢求早已走進千家萬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憧憬,正在逐步實現。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國城鎮化是在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進的,這決定了我國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出發,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我國城鎮化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發展過程。1978~2014年,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4.77%,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高了城鄉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推動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結構深刻變革,促進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
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成為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里程碑。《規劃》提出,未來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發展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即以人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合理引導人口流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不斷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居民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
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6.1%,城鎮常住人口達到了7.7億,比解放初期的10.64%提高了35個百分點;比1982年的21.1%提高25.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0.95個百分點。
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家中心城市跨國公司總部集聚,國際影響力逐步提高,成為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的承辦城市,是展示新中國六十年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小城鎮在吸納廣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和統籌城鄉發展方面功能獨特,在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城鎮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以一個或多個核心城市為中心,多個城鎮共同組成的城鎮群迅速成長,成為我國對外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對內引領區域發展的戰略要地。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鎮密集地區,以不足3%的國土面積,聚集了全國14%的人口,創造了42%的國內生產總值,吸引了79%的外來投資,在輻射帶動城鄉和區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在內地人口密集的成渝地區、關中地區、中原地區、長株潭、北部灣等地,城鎮群也在發育和壯大。
城鎮化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離不開國家宏觀決策和城鄉規劃的指導和調控。1989年《城市規劃法》頒布以來,我國城鄉規劃編制方法不斷改進,規劃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宏觀調控作用不斷加強,法規日益完善,實施保障機制日益健全,逐步形成了從全國到省、市、鎮、鄉、村等對應于不同行政管理層級的完整的規劃體系,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和鎮總體規劃、詳細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適應不同需要的多種規劃類型。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城鄉規劃法》,更是改變了就城市論城市、就鄉村論鄉村的城鄉二元規劃管理體制,統籌城鄉規劃建設,通過優化城鄉結構和布局,引導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
住房問題是世界性難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住房矛盾突出表現為觸目驚心的城市“貧民窟”等城市病。聯合國人居署報告顯示,2010年世界貧民窟人口達8.276億人,約占全球城市人口的1/4。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行福利分房制度,職工住房由國家和單位負責建設分配。這一保障模式否定了住房的商品屬性,加之“高積累、低消費”及“先生產、后生活”思想的影響,房地產業發展和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嚴重滯后。1977年,全國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僅3.6平方米。雖然上世紀90年代初啟動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試點,但沒有從根本上打破住房實物分配體制,住房供給短缺問題突出。
以1998年7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為標志,我國住房分配貨幣化、房地產市場化改革正式啟動。改革調動了市場主體投資建設商品房的積極性,培育了房地產市場,增強了住房供給能力,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從1998年的18.7平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27.1平方米。但住房保障制度建設跟進不夠,政府的住房保障職能沒有充分發揮。
2007年,國務院明確將保障性住房納入政府公共服務職責范圍,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房制度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十二五”規劃提出新建3600萬套保障房,目標是覆蓋約20%的城鎮居民家庭,覆蓋范圍之廣、投入力度之大、建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2年國家財政用于保障性住房的資金達到3800多億元,比2007年增長近38倍。
尤其是最近幾年,為了讓住房困難群眾早日實現“住有所居”,以棚戶區改造為重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保障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2080萬套、農村危房1565萬戶。其中,2013年至2014年是我國棚戶區改造力度最大的兩年,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820萬套、農村危房532萬戶。
2015年,棚戶區改造繼續大力推進,又開工601萬套。通過棚戶區改造,有效改善了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幾千萬群眾得到了實惠,住房條件改善了,生活質量提高了,人民群眾有了更大的生活和奮斗信心,帶動消費、擴大投資的積極作用也得以發揮,從而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經過改造,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得以推動,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得以提高,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作用。
2015~2017年,還將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的各類棚戶區住房1800萬套(其中2015年580萬套),農村危房1060萬戶(其中2015年432萬戶)
百年大計,質量為本。保障房的質量也成為廣大百姓關注的焦點。從歷年檢查結果來看,棚改安置房工程質量總體是好的、可控的,工程結構也基本安全。不少項目的工程質量達到了較高水平,有的還被推薦參與建筑優質工程的評選,做到了民生工程把好事辦好。目前,全國人均住房面積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足4平方米,發展到接近30平方米。
新中國成立67年,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市政公共設施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滿足了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生活垃圾清掃、收集、運輸系統已基本形成。到2015年,全國設市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 1.92億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1.80億噸。其中,衛生填埋處理量為1.15億噸,占63.9%;焚燒處理量為0.61億噸,占33.9%;其他處理方式占2.2%。無害化處理率達93.7%,比2014年上升1.9個百分點。全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無害化處理能力為21.6萬噸/日,占總處理能力的 32.3%。
我國污水處理產業發展進步較晚,建國以后至改革開放前,我國污水處理的需求主要是以工業和國防尖端使用為主。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拉動了污水處理的需求。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我國污水處理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污水處理需求的增速遠高于全球水平。自2002年以來,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數量以年均的速度增長。
特別是“十二五”時期,我國加快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以設施建設和運行保障為主線,加快形成“廠網并舉、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設格局。優先升級改造落后設施,確保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國家新的環保排放要求或地表水Ⅳ類標準。截至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同時,我國推進以大中城市為重點,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區)和生活垃圾存量治理示范項目;加大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提升生活垃圾處理能力;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國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1.4億立方米/日,全年累計處理污水量達410.3億立方米。2015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1.97%。
能源是城市運轉的動力。從上世紀80年代的焦爐氣,到90年代的液化石油氣,再到21世紀初更清潔的天然氣,目前全國燃氣供應總量達630億立方米,用氣人口3.2億,分別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847倍和174倍。城市供熱由小鍋爐區域供熱,發展到城鎮集中供熱,再到供熱計量改革加快推進,集中供熱面積達到30億平方米,較改革開放初期增長了20倍。城市供水由簡單粗放型供水,發展到城市供水與城市節水并舉,人均生活用水量從38升提高到178升,用水普及率從42%上升到95%,水質檢測標準已達到發達國家同等水平。
交通是城市運轉的載體。目前,全國有路燈1400萬盞,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了24倍;從傳統的白熾燈,發展到更亮、更節能的LED燈;從用電,發展到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小小的路燈,照亮了60年城市發展的道路。我國城市道路長度25萬公里,面積43億平方米,較新中國成立時分別增長了23倍和58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大量應用,全面提高了城市道路橋梁質量和承載量。全國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312.5萬公里,比1978年增長了近4倍;全國通公路的鄉鎮、行政村比例,由90.5%和65.8%增加到98.54%和88.15%。
高速城鎮化中的大規模建設,使城市人居生態環境一度惡化。國務院于2001年召開了全國城市綠化工作會議,確定了21世紀前10年城市園林綠化的奮斗目標。如今,城市數量增加了、面積擴大了,但綠地并沒有減少。全國城市園林綠地面積已達174.7萬公頃,公園面積21.8萬公頃,分別是建國初期的9.42倍和12.8倍。全國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三項綠化指標分別為9.71平方米、33.29%和37.37%,獲得命名的國家園林城市達139個。
從1992年開始,住房城鄉建設部組織開展園林城市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國約有半數城市(310個)、1/10的縣城(212個)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縣城)。與創建之初相比,全國城市園林綠地總量大幅度增長,城市綠地總量增加了4.7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升了6.3倍,城市公園面積增長了8倍。全國大多數城市都已完成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編制,60%以上的城市建立了綠線管制和公示制度,大樹移植、大草坪、大廣場建設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侵占公園綠地建設經營的私人會所等違規項目得到全面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