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智 田聞
南通市建設“花園城市”的思考與探索
華智 田聞
“花園城市”的概念于1820 年由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最先提出。1898年,城市現代化運動發起人霍華德發展了“花園城市”(Garden City ) 的理論和設想。1919年,英國“花園城市與城市規劃協會”界定了花園城市的含義:“花園城市是通盤考慮了健康、生活和產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要有一定的限制,但又能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的需要;它的四周應有永久性的農業地帶圍繞,城市的土地歸公眾所有,委托委員會管理。”1946年,霍華德在《明日的花園城市》一書中進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論。其核心思想是使人們能夠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環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人們的環境意識在不斷加強,又相繼出現了“生態城市” 、“山水城市”、“園林城市”等概念。1971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6屆會議上提出的“生態城市”,其發展目標是實現人—社會—自然的和諧,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系統和諧三方面內容。“山水城市”于1990年由錢學森首先提出。從中國傳統的山水自然觀、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基礎上提出的未來城市構想,可視為生態城市的一種形式。“園林城市”評選活動的開展是在1992年由建設部發起的,并制定了十大標準,目的是以此來推進各地園林綠化事業的發展,改善城市環境,現在發展為“生態園林城市”。這些概念與“花園城市”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融合的,都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從而達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花園城市”發展到今天,人們賦予其更多的內涵。特別是花園城市典范——新加坡提出了由“花園城市”到“花園中的城市”的發展愿景,進一步實踐和發展了“花園城市”理論。
1.內涵解析
“花園中的城市”是在“花園城市”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城市綠化景觀、生態環境、市民生活、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一是多元化生態與景觀的融合。將矩陣分布式的公園綠地系統、綠化系統和擴大的水域空間相互連接,形成網絡化、一體化的回歸自然的生態空間。二是建設空間與環境的融合。城市坐落于無處不在的綠地景觀中,使其在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垂直綠化無縫連接的城市景觀中蓬勃發展、欣欣向榮。三是市民與城市文化的融合。通過良好有序組織的公共空間,讓人們對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和社區有歸屬感和擁有感,從而認同所生活的城市。
2.發展要求
“花園城市”發展到更高程度,客觀上要求形成一個全面滲透城鄉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的文化系統。它由標識文化、人居文化、社區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構成,從而達到自然生態與現代建筑的融合,詩意棲居與創業奮進的融合,生活舒適與城市朝氣的融合,智慧靈光與創意無限的融合,交通便捷與效益最優的融合,城鄉互滲與城鄉共進的融合。
3.指標體系
關于山水城市、花園城市、生態城市、宜居城市等評價指標體系比較多。綜合來看,主要有綜合管理、綠地建設、建設管控、生態環境、節能減排、市政設施、人居環境、社會保障八大方面基本指標。
南通市地處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入海口北岸,與上海市、蘇州市隔江相望,呈瀕江臨海“半島型”的港城格局,具備濱江臨海、山水兼備的自然生態優勢。“花園城市”作為城市建設發展的理念,關鍵在實踐,核心是人的感受。南通在做好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基礎上,在“花園城市”建設上,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探索。
一是建設 “花園城市”示范區。在新城區拓展范圍之內(東至東快速路,西至工農路,南至通啟運河,北至青年路),充分借鑒新加坡“花園中城市”的理念,學習深圳華僑城、蘇州工業園區等先進園區的規劃建設方法,將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相互協調,把公共空間、居住空間、商業空間、生態空間充分融合,讓示范區給人一種“花園中的新城區”的整體印象。
二是打造南通特色濱江區。探索南通濱江西部地區“花園式”地轉型發展。在西部濱江區域舊城改造、產業轉型的過程中,貫徹“花園城市”理念,注重生態功能修復,環境景觀營造,文化活力復興,公共空間再造,形成西部“老客廳”和東部“新花園”相互輝映,差異發展的特色格局。
三是開展花園城市基礎研究。城市道路網、城市水系網和城市綠地系統,是一座城市整體形象的基本骨架,是居民、游客、創業者感受城市的線路圖。南通要充分發揮濱江臨海、山水兼備的自然生態優勢,按照“花園城市”的理念深入系統地開展三者研究,形成具有南通特色的“花園小徑”。
四是深入開展城市設計工作。“花園城市”特別強調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在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規劃已全覆蓋的情況下,對于重要道路、重點片區、核心功能區進行高標準的城市設計,讓“花園城市”從理念走向實踐。城市設計從整體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統籌城市建筑布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體現“花園城市”特色。綠化設計要運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種植植物、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的“花園式”環境。方案設計要讓具體項目在風格、形體、色彩、體量、高度等方面符合“花園中的建筑”要求。
“人們為了活著,聚集于城市,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我們在按照“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組織好城市“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功能的時候,還應提醒自己“不應當把城市當作一系列的組成部分拼在一起來考慮,而必須努力去創造一個綜合的,多功能的環境”。把城市綠地、水域、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城市建設用地有機聯系,讓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充分融合,將特色文化注入到城市的規劃建設中,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讓廣大人民更美好地生活在“花園中的城市”。
(作者單位:華智,南通市規劃局;田聞,南通市港閘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