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平
探討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行間歇導尿對其膀胱功能恢復影響
袁 平
目的 總結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行間歇導尿對其膀胱功能恢復影響。方法 選取60例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作為實驗研究對象,分為采取間歇導尿的實驗組以及保留尿管的對照組,對比兩組治療1個月后的各項實驗室指標。結果 實驗組建立反射性膀胱患者多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尿路感染發病率高于實驗組,P<0.05。結論 行間歇導尿可以更好的恢復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功能,降低并發癥。
膀胱功能;恢復;不完全性脊髓損傷;間歇導尿
不完全性脊髓損傷(ISCI)臨床發病率逐年增多,不但會造成患者四肢癱瘓,還會引起患者膀胱功能障礙問題,增加了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的發生率。臨床報道指出,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行間歇導尿對其膀胱功能恢復影響效果顯著[1]。本文以此展開研究,詳細數據以及研究內容進行如下匯報。
1.1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研究對象,總計60例,均為我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且經X線、CT以及核磁共振等方法確診。根據治療方案,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22~56歲;病程0.5~1個月。實驗組: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21~56歲;病程0.6~1個月。60例患者治療前膀胱功能顯示無反射性,需留置導尿法引流尿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本組30例患者行常規保留尿管。每天保留尿管,留置導尿期間要做到定時夾管、定時放尿。伴尿路感染患者采取膀胱沖洗處理,另外采用對應的抗菌藥物治療。
實驗組:本組30例患者行間歇導尿。間接導尿方法:完全尿潴留患者,在其無法自行排尿時,每天進行5次導尿,時間分別是早上的7:00,中午11:00,下午15:00,晚上19:00以及夜間23:00。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1個月后的尿培養、尿常規、尿路感染等指標。
1.4效果判定標準
下尿路感染診斷標準:患者尿液中的膿細胞、白細胞計數超過10個,高倍視野、中段尿培養菌落計數連續兩次均在105 ml以上。膀胱功能恢復等級評定標準:恢復效果良好:患者殘余尿量在100 ml以內,包括100 ml;恢復效果較差:患者殘余尿量在100 ml以上[2]。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實驗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泌尿系感染情況對比
實驗組發生3例感染患者,占10%;對照組發生15例感染患者,占50%。經統計學分析,χ2=11.428 6,P=0.000 7。
2.2兩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對比
實驗組患者膀胱恢復效果良好患者27例,恢復較差患者3例;對照組患者膀胱恢復效果良好患者4例,恢復較差患者26例。經統計學分析,χ2=59.045 1,P=0.000 0。
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出現了明顯的運動以及感覺功能障礙情況,加上排尿功能障礙,所以出現了神經源性膀胱,嚴重影響生活質量[3-4]。另外,由于繼發感染問題,加注了患者腎功能衰竭現象。間歇導尿已經成為當前最為理想且科學的尿路管理方法,其臨床應用效果顯著[5]。結合本文實驗研究,對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采取了間歇導尿以及留置導尿管兩套方案,最終采取間歇導尿的實驗組各項臨床恢復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
在進行間歇導尿方案時,需要做好綜合護理工作。首先,做好導尿前準備工作。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告知患者此項技術實施的必要性以及優勢,并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更好的爭取患者配合[6]。導尿前要對患者進行膀胱功能、排尿訓練。結合患者的生活習慣以及功能訓練的安排時間對患者制定飲水計劃。其次,導尿的方法、時間護理干預。間歇導尿的操作全部安排專業護士處理,還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技術指導工作[7]。在導尿期間要掌握患者尿意信號,例如患者出現了臉紅、寒顫等情況,還需要保證整個導尿操作執行期間的輕柔性,另外需要做好患者的隱私保護。每次導尿都需要將膀胱徹底排空,不要即刻拔出尿管,進行尿管拔出時叮囑患者屏氣,以增加患者的腹壓,避免出現殘余尿量情況。導尿一般每6 h進行一次即可,一旦患者殘余尿量在100 ml以下,就說明患者出現了膀胱自主排尿恢復效果,這部分患者可以停止導尿[8]。再次,并發癥護理干預。導尿患者多發尿路系感染、尿路結石等并發癥,所以在護理干預期間要做好無菌操作,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安排飲水計劃,對于發生了感染的患者及時進行抗感染治療。最后,健康知識宣教。部分患者出院后還需要繼續進行導尿,所以要為其配齊導尿操作中的全部物品,告知患者遵照醫囑執行飲水計劃以及排尿時間安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定期進行尿細菌培養以及復診。
綜上所述,行間歇導尿可以更好的恢復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功能,降低并發癥。
[1] 吳姁懌,康霞,蔣春燕,等. 間歇導尿對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作用及護理[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4):12-13.
[2] 葛秋華,田亮,胡筱燕,等. 授權教育對脊髓損傷間歇導尿患者膀胱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7):573-575.
[3] 井永敏,丁俊琴,馬惠敏. 間歇導尿結合直立訓練對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3):26-28.
[4] 丁旭東,陳華先,肖紅瓊,等. 腦電生物反饋聯合認知干預及間歇導尿治療腦卒中后排尿障礙的療效觀察[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10):766-769.
[5] 陳玉梅,劉莉,康玉聞,等. 三種排尿訓練方法對脊髓損傷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恢復的影響[J]. 護理學雜志,2012,27(22):54-56.
[6] 韓梅,胡曉紅. 脊髓血管瘤術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間歇導尿的護理[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3):94,114.
[7] 王亞平. 間歇導尿配合膀胱功能訓練在神經源性膀胱康復中的應用分析[J]. 醫藥前沿,2015,5(6):171-172.
[8] 李華,李彬,徐愛華,等. 間歇導尿對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作用[J].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5,44(12):1146-1148.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to Restore Bladder Function for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YUAN Pi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lin Medical College,Jilin Jilin 132013,China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were examined for the influence of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to restore bladder function.
Bladder function,Recovery,Spinal cord injury,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R737.14
A
1674-9316(2016)18-0046-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8.031
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吉林 吉林 132013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as the experimental object,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and catheterization of the reference group,compared two groups of laboratory indexes after 1 month.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establishment of reflex bladder patients were more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P <0.05. The incidence rate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P< 0.05. Conclusio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can better restore bladd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reduce com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