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愛婭
?
一本線裝書
●潘愛婭
因為喜歡文字,日子里也就有了兩只小書廚。這兩只小書櫥就像兩個孩子一樣,隨著我行走,我到哪,它們就到哪,其忠心耿耿讓我一看見就心生感動。
日子過得久了,就免不了讓我的小書櫥受委屈。亂七八糟的書,或者叫書中垃圾的東西,把我的小書櫥擠得要爆炸。一日,突然產生了要把這兩只小書櫥清理清理的想法。于是,動手,該留的留,該扔的扔。其實,愛書愛字的人,要想把帶字的東西扔掉還是有些不舍的。結果,兩只小書櫥還是被撐得滿滿。
不過,這次行動還是有一大收獲的,我發現了一本有點年紀的書,是線裝本。我激動,激動得要熱淚涌出。其實我的藏書里,是沒有什么古籍可言,更無孤本、善本可說,都是些當代小說之流。
可就在這些小說里,這本線裝書的出現,它讓我猛然想起了母親,這是我母親青少年時期的繡花圖案本啊!我把它叫做繡圖。見到它,我那已逝二十多年的母親,和她的一些繡品,突然地出現在我的腦海里。
這些邊角已經被日月以及母親的手,摩擦得非常破爛的線裝繡圖,在我的這些圖書中,顯得格外的古老滄桑。那圖案旁邊的說明,全是繁體字,繡圖是“繍圖”。當然,讀也是從右到左,從上到下。這本繡圖上的許多字,在搜狗拼音里是找不到的。那圖案里的美女服飾,好像還是清末的式樣,我估計它也確實有些年頭了。
就這本線裝繡圖,在我的小書櫥里算得上是“古籍”了,其實它是沒有任何學術價值的。但是對于我來說,它的價值又高于我書櫥里的所有書籍,它有著無可替代的真正的精神價值。它的每一頁,每一朵花,每一個圖案的縫隙里,都留下了我母親的指紋心血。我久久地把它捧在胸口,就像是把我年老的母親擁進了懷抱里。
我的母親算不得是知識分子。因為讀了幾年私塾,也能略通文墨,寫信看報不在話下。據她說,她在娘家做姑娘時,最擅長的就是繡花,閑余,看看古典小說。這種繡樓小姐的生活隨著出嫁,隨著社會的變革,就永遠的成了一種回憶。當我們用眼看世界時,母親已經成了地道的村婦,日日與泥巴打交道了。繡花已成了她的無奈,是為了生計,為村里一些小孩子繡一點鞋頭花,兜肚花而已。
那時,母親的繡圖還是有很多的,一大摞就隨便放在家的角落里,最后成了引火燒灶的材料。是什么時候,什么原因,母親的這本繡圖落到了我的書櫥里,我已沒有記憶。或許是我無意中,將它和我的《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烈火金剛》挪到了一起,又無意中讓它雪藏了幾十年。
今天,重見這本“古籍”繡圖,雖說只是薄薄的,捧在我手中,卻讓我感覺到無比的厚重。我翻開一頁又一頁,用手撫摸著那破損不堪的一幅幅美女或花卉圖案,想象著少女時代的母親,是如何用這些美麗裝扮著自己的青春。那青春里,肯定也是如那美麗的花朵一樣,充滿了美好的愿望。
我的母親因為時代的原因,和我們一班子女的拖累,很年輕時就徹底與繡花和文字脫離了關系,她的生活里有的是太多的嘆息。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母親才展開了笑容,然而她已老去。最后的歲月,她整日與電視在一起,繡花二字從未提起,恐怕在她的記憶里已沒有了那些繡圖。
歲月如大浪淘沙,母親已離開二十幾年了,我們不再為母親流眼淚。然而,今天,當我手捧這本古老的繡圖時,心里卻有一股酸楚在涌動。
我用透明膠布將這本繡圖一張張的粘貼好,并將它好好保存,這成了我的書櫥里唯一的一本“線裝書”。在我的心里,它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歷史書,書中承載著滿滿的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