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田
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效果分析
桑 田
目的 探討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的效果。方法 將52例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患者隨機分組,研究組(n=26)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對照組(n=26)行常規護理,對比兩組康復效果。結果 研究組膝關節損傷康復優良率、康復時間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 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的臨床效果較好。
早期康復護理;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康復時間
本研究為明確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的臨床效果,將52例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患者隨機分組,分別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和常規護理,現報道兩組康復效果如下。
1.1臨床資料
納入本次研究的52例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患者均為醫院自2015年4月~2016年2月收治,已經X線片等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膝關節損傷,并具備關節鏡手術指征。排除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肝腎功能異常、凝血機制障礙以及精神病等特征人群,隨機將其分成研究組、對照組,均26例。其中,研究組中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齡為(35.4±5.1)歲;膝關節損傷類型:半月板損傷10例,前交叉韌帶損傷7例,髂骨骨折4例,副韌帶損傷5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齡為(35.5±5.0)歲;膝關節損傷類型:半月板損傷11例,前交叉韌帶損傷8例,髂骨骨折3例,副韌帶損傷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與膝關節損傷類型等基線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結果顯示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即在術后3周拆除石膏,根據其病情實施康復鍛煉,包括關節屈伸、抬高患肢、下地負重活動等常規術后護理。
研究組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干預:(1)術后第1 d,麻醉作用消失,其生命體征趨于穩定后,開始實施早期康復鍛煉:①股四頭肌鍛煉。在床上放平大腿并繃緊大腿肌肉10~15 s,稍作休息后再次進行收縮、放松鍛煉;②踝泵鍛煉。伸直膝關節,最大限度背伸膝關節,并進行跖屈運動鍛煉,每次10 s;③直腿抬高訓練。平臥在床,健惻膝關節屈曲,患側膝關節伸直,并保持踝關節正常功能位,抬高患肢與床面形成30°~40°角,保持抬高動作約5~10 s。患者每日需交替反復練習上述3項訓練,并依據其恢復情況增加其鍛煉量,持續至康復。
(2)術后第3 d,行膝關節屈伸訓練。坐于床邊,雙腿自然下垂,健肢后壓患肢,逐漸增加其患肢屈曲度,保持1 min以上;同時使用連續被動運動機進行持續被動訓練,首次訓練是30次,隨后每天增加50~100次,每日1 h。
(3)術后第4 d,開展行走訓練,先邁健肢,隨后邁患肢,以股四頭肌力量帶動大腿行走,并在疼痛耐受范圍內站立、行走,每次5 min,患者適應后可延長至10 min。
1.3觀察指標
(1)應用Judet膝關節功能評價標準[1],評估兩組患者膝關節損傷康復優良率。
(2)記錄兩組患者的康復時間。
1.4療效判定標準
優秀: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膝關節活動度增在100°以上;良好: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膝關節活動度是80°~100°,活動期間略有不適;尚可:臨床癥狀有所好轉,膝關節活動度是50°~80°,活動受限,恢復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膝關節活動度不足50°,生活無法自理。膝關節損傷康復優良率=(優秀+良好)/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資料均應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對比以χ2檢驗分析,計量資料對比則接受t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對比兩組患者膝關節損傷康復優良率
研究組26例患者中,優秀17例,良好7例,尚可2例,無較差者,其膝關節損傷康復優良率是92.3%;對照組研究組26例患者中,優秀6例,良好11例,尚可6例,較差3例,其膝關節損傷康復優良率是65.4%(χ2=5.68,P= 0.017)。
2.2對比兩組患者康復時間
研究組平均康復時間是(8.3±1.4)d,對照組平均康復時間是(13.4±2.2)d,其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45,P=0.000)。
膝關節作為人體最復雜、最大關節組織[2],受損幾率很高,多因車禍、運動3傷。目前,關節鏡手術為膝關節損傷的常規術式,具有微創、康復快、對膝關節生理環境造成的影響較小和并發癥少等優勢[3-4],但患者術后需輔以恰當護理干預,以此改善康復效果,加速康復進程。然而,經大量臨床實踐發現,常規康復訓練效果一般,需應用更恰當、有效康復護理措施[5-6]。
早期康復護理作為外科護理領域上的新型護理模式之一,在關節鏡術后臨床護理中的應用頻率較高[7],其有助于促進患者關節面重塑,并減少關節炎的發生。同時,早期康復護理可預防患者肌肉萎縮、關節強直、關節粘連等,并加速其患肢血液循環,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從而促使其關節功能早期康復[8]。
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即在術后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其術中第1 d鍛煉可促進其血液循環,緩解患肢腫脹,增強其患肢肌力;術后第3 d訓練則可預防關節僵直,并增加關節屈曲度;術后第4 d訓練則可進一步促進患肢血液訓練,加速其康復進程。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患者膝關節損傷康復優良率、康復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充分證明了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護理中的突出效果。
[1] 侯瑞敏. 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探討[J].大家健康,2014,8(6):626.
[2] 韓茜,楊婷. 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J].大家健康,2014,8(4):287-288.
[3] 姜桂華. 康復護理對膝關節損傷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22):220-221.
[4] 歐陽柯夫,辦亦,張偉,等. 膝關節損傷的關節鏡手術治療[J].醫藥前沿,2016,6(11):155-156.
[5] 余家闊. 膝關節損傷的關節鏡手術治療[J]. 中醫正骨,2013,25(9):3-9.
[6] 朱素芹. 關節鏡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移植物的選擇及康復護理進展[J]. 中國臨床護理,2013,5(3):268-271.
[7] 劉小華,蔡雪翠. 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7):50-51.
[8] 岳耀升,蔣長偉. 208例膝骨性關節炎早期患者階梯性治療的研究[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0):116-118.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Knee Joint Injury After Arthroscopic Surgery
SANG T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31,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knee joint injury after arthroscopic surgery. Methods 52 patients with knee joint inju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esearch group(n=26)used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control group(n=26)used routine nursing,compared the two groups of rehabilitation effect.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and recovery time of knee injury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joint injury after arthroscopic surgery is better.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Knee injury arthroscopic surgery,Recovery time
R473.6
A
1674-9316(2016)18-0207-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8.134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二部骨科 ,吉林 長春 1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