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琦
(寧波市氣象局,浙江 寧波 315012)
淺議加快推進防雷減災體制機制改革
劉 琦
(寧波市氣象局,浙江 寧波 315012)
國務院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涉及與氣象部門防雷行政審批相關的防雷中介技術服務,倒逼防雷減災體制機制加快改革。通過分析防雷中介技術服務現狀、政府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以及氣象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訴求,提出了加快推進防雷減災體制機制改革幾種可能的思路。
氣象行政審批;防雷減災;技術服務
國務院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事項[1-2],其中3項涉及氣象部門行政審批有關防雷安全工作方面的中介服務事項需要進行清理規范,即:1)不再要求建設項目申請人提供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報告,改由氣象部門組織開展區域評估;2)不再要求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筑物項目申請人提供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報告,改由氣象部門委托有關機構開展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3)不再要求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筑物項目申請人提供防雷裝置跟蹤檢測報告和竣工驗收報告,改由氣象部門委托有關機構開展跟蹤檢測和竣工驗收。同時將氣象部門承擔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防雷裝置設計審核、竣工驗收許可,整合納入建筑工程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備案,統一由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監管;公路、水路、鐵路、民航、水利、電力、核電、通信等專業建設工程防雷管理,由各專業部門負責;而油庫、氣庫、彈藥庫、化學品倉庫、煙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設工程和場所,雷電易發區內的礦區、旅游景點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構)筑物、設施等需要單獨安裝雷電防護裝置的場所,以及雷電風險高且沒有防雷標準規范、需要進行特殊論證的大型項目,仍由氣象部門負責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3]。國務院在以上文件中均明確要求有關部門認真做好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的落實工作,加快推進配套改革和相關制度的建設,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保障行政審批質量和效率。
雷電災害是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公布的“最嚴重的十種自然災害之一”,,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稱為“電子化時代的一大公害”[2]。防雷減災是浙江省平安建設內容之一,事關公共安全。浙江省是化工大省,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使用量大面廣;浙江省新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擴容,空間拓展,人口集聚;浙江省信息經濟蓬勃發展[3],高精尖產品生產和高端研發中心不斷增加。因此,浙江省雷電災害的潛在威脅也是日趨嚴重。國務院文件要求對于涉及公共安全的行政審批事項,中介服務清理規范后,需要進一步強化相關監管措施,確保安全責任落實到位。
如何貫徹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推進氣象審批制度改革,建立新的防雷減災體制機制,成為各級氣象部門面臨的重要決策難題。本文根據本人對防雷減災工作的理解,就可能的幾種改革方式的利弊進行粗淺分析。
目前防雷技術服務大部分都是由隸屬于省、市、縣(區、市)三級氣象部門的防雷中心或由各地編辦成立的自收自支防雷設施檢測所實施。主要職能是雷電監測預警、雷災調查與鑒定、防雷科普宣傳、雷電防御區劃規劃等公共服務職能和對企事業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筑物建設項目開展雷電災害風險評估、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防雷裝置施工進行跟蹤(竣工)檢測,同時又對已建防雷裝置(主要危化、易燃易爆和重要人員密集場所)開展定期檢測等防雷技術減災服務。應由政府承擔的防雷公共服務職能均由防雷技術服務機構代為履行,政府沒有承擔起防雷公共服務的任務。防雷技術人員由原氣象部門國家氣象事業編制人員、地方自收自支事業編制人員和由于防雷技術服務業務量增大而招錄的大量編制外合同用工人員組成,存在界限不清,責任不明的問題。現在氣象部門需要適應新的形勢,積極推進改革。
按照國務院要求,雷擊風險區域評估由氣象部門負責;防雷技術設計評價和項目建設跟蹤檢測、竣工檢測由審批部門委托相關機構進行,不得再向審批相對人收取費用;防雷設施定期檢測由業主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機構開展。同時要求氣象部門要履行好防雷減災監管職責,而且只能加強。
要達到上述要求,防雷減災體制機制改革的要點應包括4個方面:其一監管要有人員和經費保障;其二委托技術服務要有經費開支渠道,同時委托流程滿足審批增速要求;其三解決大量編制外防雷技術人員的出路問題;其四解決氣象部門事業經費保障問題。
要滿足上述4方面的要求,可有以下3種改革方式供參考:第一種方式,氣象部門只承擔本地防雷審批、監管、雷擊災害調查和科普宣傳等行政職能,區域雷擊風險評估、防雷設計技術評價和防雷工程
跟蹤檢測(竣工檢測)等技術服務和定期檢測全面交給市場,政府采用購買服務方式,由審批部門招標委托社會相關服務機構向行政審批相對人開展技術服務。定期檢測由業主單位自行委托社會服務機構有償服務;第二種方式,政府成立相關機構或將原防雷設施檢測所轉為一類事業單位,與氣象部門的防雷中心一起履行本地防雷審批、監管、雷電災害調查和防雷科普宣傳等職責,并免費開展區域雷擊風險評估、防雷設計技術評價和防雷工程跟蹤檢測(竣工驗收)等技術服務,定期檢測由業主單位自行委托社會服務機構有償服務;第三種方式,政府成立相關機構,全面履行本地防雷審批、監管、雷災調查評估及防雷科普宣傳等職責,同時免費開展區域雷電災害風險評估、防雷設計技術評價、防雷工程跟蹤檢測及竣工驗收等技術服務,免費強制對防雷重點單位、危化和易燃易爆場所、重要設施和人員密集場所開展定期檢測。3種方式各有利弊,簡要分析。
第一種方式看似簡單,氣象部門只保留部分防雷審批和監管人員履行防雷審批和監管職能即可,其余交給市場,氣象部門在防雷減災管理中政、企界面清晰,也為下一步將氣象部門承擔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防雷裝置設計審核、竣工驗收許可,整合納入建筑工程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備案,統一由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監管減少了麻煩。弊端也不少。其一,是委托服務的問題,只要是政府財政經費,必然要走政府招投標程序,既要考慮投標單位的資質,又要測算費用,必定影響效率,招標完成后,還要后期全程督查監管,任務量可想而知。其二,市場掌握在技術服務商手里,政府財政可能為此支付更多的資金。但此方式可在建設項目較少的縣級采用。
第二種方式,部分避免了第一種方式中可能的弊端,比如由審批部門委托的技術服務項目免去了招投標和經費核算的繁瑣,提高審批效率。政府財政支付費用大幅減少。當然弊端依然有,主要是地方政府編制控制較緊,成立機構或地方自收自支機構轉類難度大,同時要測算好所需人員和所需經費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可能會有部分編外人員不能解決。此種方式,市縣兩級均可采納,尤其市級如采用此種方式,可直接為所屬縣級開展相關技術服務,為縣級減輕了監管和委托服務的壓力。
第三種方式,實際上保持了氣象部門原有的防雷減災工作內容,只是取消向企業收費,改為政府財政撥付防雷減災專項經費,優勢明顯:其一,免費為企業服務,符合國務院文件精神,同時可以為地方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出一份力。其二,可以做到審批高效,并可以大大減少良莠不齊的防雷企業擾亂本地市場,做到優質服務。其三,氣象部門防雷監管職責的履行可以理直氣壯,尤其對易燃易爆場所和危化企業的監管可以更加到位,增加這些企業的防雷安全系數,減輕平安建設安全壓力。其四,可以大大減輕防雷服務市場監管的難度和工作量。其五,可以使大部分防雷技術人員留在氣象部門,繼續發揮他們的特長,使市縣兩級,甚至到省級,可以做到技術互助,業務互幫,上級可以為下級解決復雜工程和技術難題。存在的弊端,自然是地方機構、編制以及這么多人員,尤其編外人員的財政經費爭取的難度會大大超過前兩種方式。
綜上所述,防雷減災體制機制改革已刻不容緩,而采用那種改革方式,則各地可結合實際靈活選擇。
[1] 國務院關于第一批清理規范89項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的決定,國發〔2015〕58號,2015.
[2] 國務院關于第二批清理規范192項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的決定,國發〔2016〕11號,2016.
[3] 國務院關于優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的決定,國發〔2016〕39號,2016.
[4] 建筑物防雷裝置施工與驗收規范,山東省地方標準,DB37/1228-2009.
[5] 浙江省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2016.
201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