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空
日前,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召開,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論壇上首次披露了今年煤炭、鋼鐵行業的去產能目標:“去掉煤炭行業產能2.8億t,安置員工70萬人;去掉鋼鐵行業產能4500萬t,安置員工18萬人。”
“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今年最緊迫的任務是完成去產能”,徐紹史在論壇上介紹,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了新常態,要不斷推進側供給結構性改革,煤炭、鋼鐵兩個傳統行業也是如此。
根據我國“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煤炭行業去產能要達到5億t,減量重組5億t,鋼鐵行業去產能目標為1億~1.5億t。從徐紹史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的去產能階段性目標在總目標中所占份額將近一半。而在員工安置方面,在今年2月,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曾公開表示,煤炭和鋼鐵行業預計共涉及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其中煤炭系統下崗職工人數約130萬,鋼鐵系統約50萬。今年,我國就將安置近一半員工。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煤礦智能化開采技術創新中心日前落戶陜西省黃陵礦業公司,這是全國首家煤礦智能化開采技術創新中心。
據悉,該創新中心主要任務是依托黃陵礦業公司,開展煤礦智能化技術集成創新和技術推廣,按照“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以礦井災害綜合治理技術、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和精細化管理經驗為核心,以全面推廣煤礦智能化開采技術、建設本質安全型礦井為目標,充分結合煤礦智能化建設技術創新需要,不斷開展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集成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礦智能化成熟、廣泛適用技術,并適時開展技術服務,為我國煤炭行業智能化開采技術推廣和智能化礦井建設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和技術支持。
為搶抓國家推進煤炭行業去產能的重要窗口期,促進貴州省煤炭行業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貴州省政府日前發布了《貴州省推動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培育壯大煤礦主體企業,到2020年,煤礦單井規模不低于30萬t/a,煤礦主體企業規模達到300萬t/a以上,其中:規模3000萬t/a以上的主體企業2家,500 萬t/a以上的主體企業10家。從2016年起,用3~5年時間關閉退出煤礦510處、壓減煤礦產能7000萬t以上;到2020年貴州省煤礦總數減少到750處,產量控制在2億t左右。
同時加快煤礦機械化改造,到2017年底,貴州省大型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100%,中型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超過80%,小型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超過50%。對不具備機械化開采條件的煤礦一律限批,并引導其關閉退出。到2020年底,全省符合條件的生產煤礦全部實現機械化采煤。
此外,要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從2016年起,3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新增產能的技術改造項目和產能核增項目;確需新建煤礦的一律實行減量置換。在建煤礦項目應按一定比例與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掛鉤,完成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后方可投產。
(責任編輯 宋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