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肥料助推農業可持續發展
與北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土壤有機質缺乏,土壤微生物群體數量和種類減少,微生物肥料在我國農業生產中起著“四兩撥千斤”的獨特作用。近年來,以秸稈腐熟劑、生物有機肥為代表的微生物肥料在農業上廣泛運用,在提升土壤有機質、減少化肥使用量等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助推農業可持續發展。這是記者從3月11日在武漢主辦的微生物產品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了解到的信息。
農業部微生物肥料質檢中心研究員李俊介紹,我國糧食“十二連增”,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不斷提升,牲畜糞尿、秸稈等廢棄物也大量增加,已造成了廣泛的面源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等嚴重問題,農業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土壤和水體污染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日益加劇,農業可持續發展遭遇環境瓶頸。
“最近50年的種植導致我國土壤pH值下降0.5個單位,土壤酸化趨勢非常嚴峻,導致肥料利用率降低,糧食產量遭遇瓶頸,持續農業難以為繼。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是提高土壤有機質,有機肥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沈其榮說,有機質除了改善土壤結構、保水保肥外,更重要的功能是給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微環境。生物有機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提供部分植物營養、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群體,是解決我國土壤退化的不二選擇。
根據環保部和國土部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全國土壤總超標率達16.1%,土壤污染已成為我國許多地方的“公害”。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兩會”上表示,由農藥、化肥等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已經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來源。
“微生物產品可以有效地調節土壤酸堿度,大幅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從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的安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土肥處處長辛景樹告訴記者,我國的生物有機肥近7-8年來發展迅速,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各地的經濟作物上普遍施用生物有機肥,全國大約有1.5億畝耕地上施用有機肥。
湖北省農科院研究員熊桂云認為,生物有機肥的生產與應用還可以變廢為保,美化環境,使農村的廢棄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減少秸稈焚燒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減少田間地頭堆積造成的環境影響和病源菌的滋生,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不過,微生物肥料推廣仍然面臨一些困難。農民更習慣于施用干凈的化學肥料,而生物有機肥的用量大、肥效持久但緩慢,缺乏必要的施用機械,施肥所用人力成本高,與化肥相比成本較高,這些因素導致有機肥難以迅速推廣。
“如果仍然依賴化肥,糧食安全將難以保障,我國必須大量施用有機肥。如今,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推出了許多舉措推動有機肥行業發展。”辛景樹說。
李俊也認為,我國農業微生物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都獨樹一幟,雖然許多微生物制劑的生產技術還不是很先進。由于市場需求的推動,假以時日,我國的農業微生物產業的技術水準會走在世界前列。國務院、農業部、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等出臺許多旨在推動微生物肥料廣泛應用的文件和稅收優惠政策,每年撥出大量資金采購農業微生物產品。這些措施將有助于農業微生物企業的發展壯大,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和優秀人才進入農業微生物行業,保障我國土壤健康和農業的持續發展。
湖北省土肥站副站長黃和平表示,下一步,全省擬將有機肥和微生物肥料的應用作為替代部分化肥的一項化肥減量的重要措施,并組織專家對接主動為有機肥和微生物肥料企業搞好技術服務,推進這類企業的發展,并為農業生產推介優質的有機肥和微生物肥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