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要聞
如何度過化肥行業洗牌淘汰年
——湖北肥企綠色轉型危中尋機
2016年,對于化肥行業來說,增值稅、運費、氣價、電價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逐一取消,大多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產品結構亟待調整、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節能環保和資源利用水平不高,這些都是目前化肥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存在的突出問題。”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信息部副主任王瑩近日在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六屆八次常務理事會上提出,今年將是化肥行業的洗牌淘汰年,成本高、虧損嚴重、資金困難的企業或將難逃厄運。
筆者了解到,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勢,湖北一些重點化肥企業積極應對 “大環境疲軟”,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放松,危中尋機,加大技改力度,研發高端產品,發展循環經濟,不斷適應農業發展、滿足生態環保要求、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變化。
“合成氨煤氣化裝置升級改造后,不僅會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廠區環境也將大為改觀,宜昌廠區將建設成為花園式廠區。”湖北宜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成氨產業升級工程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杜祥華滿懷期待地說,為響應國家 “三去一降一補”政策,宜化集團去年11月就開始謀劃對下屬相關子公司的合成氨煤氣化裝置進行產業升級改造,采用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水煤漿潔凈煤氣化、耐硫寬溫變換、低溫甲醇洗、液氮洗、蒸汽驅動離心壓縮、低壓氨合成等技術。
低碳環保也是競爭力。杜祥華說,升級改造后噸氨煤耗下降約200kg,噸氨綜合電耗下降約400度,勞動生產率可提高50%,噸氨成本下降約600元,此舉將進一步提升宜化集團在合成氨領域的競爭力。
據合成氨產業升級指揮部副指揮長朱月介紹,宜化集團將先期對宜昌區域子公司合成氨煤氣化裝置進行技改,把宜化宜昌區域打造成核心技術研發中心,再到全國各地各子公司進行推廣,本次改造合成氨裝置總規模達到200萬噸/年,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裝置投產后年可新增現金流約15億元。此舉將對國內重化工的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我們充分利用在高塔工藝復合肥上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掌握的核心技術,加強自主創新,通過技術升級和工藝優化,降低高塔生產成本,并推出多種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差異化產品。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生產設備,積極開發新品種,提高產能利用率。”湖北沃裕化工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余章成說。?
談及技術創新帶來的成果,余章成意猶未盡:打破了高塔工藝對配方的束縛,拓寬高塔產品品種,比如低氮、高磷配方;打破高塔工藝對原料的苛刻要求,使之能適應各種原料正常生產;解決了復肥產品結塊問題,用新型無機材料替代傳統包膜防結塊方式,降低包膜成本、提高產品品質;改造和引進先進設備,優化工藝流程,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對15萬噸/年尿基復合肥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升級烘干系統,產品更加多樣化。
與傳統肥料、常規肥料相比,新型肥料、高端肥料具有更大發展優勢,必定會增強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市場呼喚新型肥料、高端肥料,這也是化肥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湖北華強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趙鵬程告訴記者,該公司已形成了尿基、硝基、硫基復合肥多元并進的產業格局,復合肥年生產能力突破100萬噸大關,復合肥生產在具備高塔造粒、轉鼓造粒、噴漿造粒和氨化造粒4大生產工藝的同時,可生產120余種復合肥配方的能力,極大程度上提升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我們加大新產品的開發力度,隨著創新產品的相繼問世,不斷增強了市場的競爭優勢。”趙鵬程介紹說,2015年9月,日產近400噸緩控釋長效多肽尿素一次投料生產成功,緩控釋長效多肽尿素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優勢;2015年9月22日,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合作,研制生產日產400噸的鋅腐酸新型尿素成功投產,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特色品牌;2016年1 月10日,日產300噸的甲醛尿素一次投料生產成功;2016年3月新建的年產能6萬噸大顆粒長效碳酸氫銨生產線經過近2個月的建設也將于3月20日開車生產。
面對肥料市場出現的產能嚴重過剩,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把新型、高效、水溶性復合肥料以及精細磷化工、己內酰胺下游產品等作為主攻方向,延伸產業鏈,發展高端產品,實現傳統產品的升級換代。
“我們以己內酰胺項目建設為中心的轉型發展,主動作為,適應化肥行業發展新常態,在發展中轉型,在轉型中發展。”三寧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萬清說,投資20多億元的年產20萬噸己內酰胺一期工程,產品不僅可以替代進口、填補省內空白、帶動地方化纖紡織產業的興起,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實現了由傳統化肥行業向高端精細化工行業的轉型。投資10億元的60萬噸硝硫基復合肥項目。與其它傳統復合肥相比,硝硫基復合肥具有 “高氮高鉀、配方合理、可溶性好、肥效迅速,有利磷、鉀等養分的吸收,肥料利用率高,避免或減少植物中亞硝酸鹽積累”的特點,屬于優質高效、綠色環保、無公害的新型復合肥料。
如今,落戶在猇亭區的興發集團宜昌精細化工園,隨處可見綠樹環繞、綠草如茵、循環生產流程井然有序,行走其中猶如置身公園。
“這些得益于園區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構筑了較為完善的資源與生態、產業與技術、企業與城市互相促進的循環產業鏈條,黃磷和硫磺制酸能耗獲全國重點行業能效領跑第一名。”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舒龍說,黃磷尾氣凈化清潔生產工藝攻克了行業重大技術難題,廢水實現了“零排放”,廢氣綜合利用率達到96%,廢渣和余熱全部回收資源化再利用,被工信部確定為全國樣板項目在全行業推廣;在各個園區,利用不同產品間的共生耦合關系,通過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使每一道工藝的產品和副產物都成為下一道工藝的原材料,所有物料在園區內首尾銜接,形成循環往復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據舒龍介紹,猇亭園區鹽化工的副產品氯氣,用于生產草甘膦;草甘膦的副產物氯甲烷,又成為生產有機硅的重要原料;有機硅生產的廢棄物鹽酸,又可循環用于生產草甘膦,每一個產品的副產物都是下游產品的原材料,所有進場原材料在整個園區內循環往復,最終都形成產品。因此,以草甘膦為主線的循環工藝也被國家環保部確認為全國資源綜利用樣板項目在全國推廣。
“目前,我們已形成了煤化工、磷化工、石油化工 ‘三大板塊’相互支持、緊密銜接、復合成網的循環經濟產業鏈,16類53種主要產品之間可以相互調節,循環經濟比重占到公司產值的36%,實現了 ‘有效益’生產。”李萬清說。
李萬清還表示,在轉型發展中,三寧公司堅持把產業鏈和產品鏈的延伸作為主攻方向,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己內酰胺的主要原材料合成氨、煙酸、氫氣等 “老廠”可以提供,副產品硫酸銨又可以作為復合肥的原料,循環經濟帶來的是成本的降低;二是硝硫基復合肥的主要原材料硝酸銨屬于合成氨的延伸產品,既可以調整煤化工板塊的產品結構,實現合成氨的多渠道運用,同時硝硫基復合肥的高塔也可以生產其它高塔復合肥,使復合肥產品鏈更為豐富;三是為了滿足己內酰胺工程的生產用氨,淘汰了氮肥廠碳銨生產裝置,實施了20萬噸合成氨節能技改項目,使該公司總氨生產能力突破130萬噸。(陳傳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