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晉
水到渠成真性情
李 晉
有了電腦后,我很少用筆寫稿了,甚至連練習書法也荒廢了。翻找到以前的字稿,看上面還算端正的文字,不免為自己曾經的執著而感動,這份對文字的熱愛,如今被我輕而易舉地用鍵盤代替,想到不免有些慚愧。心想哪日定要靜下心來練習書寫,適機請寫書法的師友指點一下,至于請哪位師友,我覺得紀松是個不錯的人選。
紀松的職業是大學書法教師,他主要的工作就是教書法、寫書法,書法不僅是他的生活表達載體,同時也讓他博得了一個好人緣,大約五年前,一位昔日的美女同事找到我,說無意間看到朋友收藏有紀松的書法,一下子歡喜得不得了,正好家里裝修了房子,希望能得到一幅紀松的書法,通過我的搭線,紀松滿足了她的心愿,當看到她拿到書法時笑面如花的表情時,我想紀松知道后也該是感到欣慰的。
能給他人帶來愉悅的書法,必然需要一定的功力,紀松的功力,在三十年以上。他出生于蘇中的一個書香家庭,祖父精于翰墨,為鄉間有名的塾師,祖父給他取名“松”,意為學松之堅韌,紀松幼時即在祖父嚴厲教導下,以柳公權《玄秘塔》為范本,勤練書法,后又臨魏晉小楷、二王行草、明清法帖,繼而又拜名家徐利明門下進行系統的學習。曾聽他言及,小時候所臨的紙稿堆起來有一人之高,這一持之以恒的恒心,當無愧于他祖父的良苦用心。
勤奮只是成為優秀書家的條件之一,重要的是優秀書家能在書法中顯示彰顯自我的氣韻,雖然這與人生閱歷有著一定的關系,但更多的是要書家對書學及其他文藝學科的理解和領悟,結體是固定的骨,氣韻是流動的風,風骨缺一不可,互為支撐。紀松的成熟在于他不是一味地練習,而是把澎湃的激情和不斷挑戰自我的信念刻畫在作品中,借助書法這個媒介平臺,去感染觀者,感動觀者,去引發觀者的心靈感應,甚至讓觀者氣定神閑,輕松快樂地與他隔空對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
紀 松/作

若以書家技能進行考核,紀松應該是一位五體皆擅的書家,我看他寫的最多的是草書,他始終認為,草書是最能抒發個性情感跳躍的字體,也是書法諸體中最能體現創作者個人才情的書體。紀松的觀念,無疑也是當下很多書寫者的心聲,因此草書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熱門書體,寫的人雖然多了,但真正寫得好的人有限,有些人雖能作草書,但應該叫“潦草之書”,草的沒有形式沒有內涵,絕無草書之法度,讓觀者心煩氣躁。有的草書呢,只是外觀上撐起的“花架子”,故作呻吟,做作扭捏,不能真正和書者的心靈融合,像是隨意飄動在水面上的浮萍,華而不實,草書似乎就是流水之作了。
紀松的草書,將唐晉草書的古樸蘊藉與明清草書的浪漫肆意相結合,在筆墨和章法上尋求變化和突破,表面文靜的他進行草書創作時,忘乎所以,筆墨縱橫,中間絕不拖泥帶水,一氣揮寫而下??梢钥闯鏊男赜谐芍窈退季w敏捷,心中有了敘述內容,在書寫時將內容反映到紙面上,在此過程中,字體結構、行字順序、布局格式都要在龍飛鳳舞間進行合理安排,這需要的不僅是過硬的技法基礎,更需要過人的膽識才情。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燕,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紀 松/作

有底氣有底蘊,紀松草書有了水到渠成的真性情,看似隨意揮灑的一筆,內中蘊含著深刻的文人氣韻,他能很好地把儲藏在思想深處的學養擺到恰當的位置,簡單來講,就是能夠把藝術語言全方位地展示出來,這個字在全局中怎么表現,怎么做到首尾呼應,那個款識該怎么落,應該怎樣契合主體內容……紀松的筆頭很有分寸,游刃有余地掌控著筆力的輕重緩急、線條的起伏連轉、墨色的濃淡枯濕,把一個個具有個性化審美情趣的鮮活字符,統一和諧地組合到紙端之上,演繹出一曲曲美妙的藝術贊歌。
在這篇短文即將收尾的時候,我覺得還是要很啰嗦地再談上幾句,草書是江蘇書家的最愛,近現代先后涌現出高二適、林散之、孫龍父等名家,余生也晚,無緣與這些前賢交往,然而因結識紀松,得以領略他的書法魅力,這又使我覺得幸運而知足。

紀松簡介:
紀松,1975年5月出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泰州學院副教授,南京藝術學院書法碩士,師從徐利明教授。江蘇書法獎“提名獎”。2014年“草書李白詩歌十首”項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在2016年該項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連續兩屆榮獲泰州市政府文藝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