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健喆
論中國寫實畫派與廣西漓江畫派的異同
毛健喆
寫實畫派與漓江畫派均是我國主流畫派,兩者各具所長但又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通過闡述漓江畫派的淵源以及藝術特點,以探究中國寫實畫派與廣西漓江畫派在藝術風格與創作手法上的差異。
寫實畫派;漓江畫派;對比分析
(一)“漓江畫派”的形成
廣西的美術事業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家輩出,在封建時代遠至東漢近至清朝,中國繪畫歷史上均可見廣西畫家與畫作,其獨特的風格對我國繪畫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尤其是在近代繪畫階段,出現了大批名家進一步推動了廣西繪畫的發展。例如,徐悲鴻等畫家在廣西創辦了專業性的繪畫院校或培訓機構,廣西藝術學院以及桂林美專的創辦為廣西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培養基地。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社會迎來了發展的良好時機,尤其是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思想解放是全社會共同發展的推動力,廣西美術工作者或繪畫者抓住時代機遇,緊跟時代潮流,在繪畫創作上敢想敢做,大膽實踐且敢于創新。在繼承與吸收傳統繪畫技術基礎之上,不嚴研究廣西獨特的自然地貌以及社會人文情況,久而久之形成了全新的繪畫派系——漓江畫派。
(二)“漓江畫派”的特點
1.時代性
漓江畫派的時代特性是基于傳統古典繪畫技術之上將現代化技術、廣西自然風光、精神面貌、人文特色等融為一體,形成了全新的藝術體現形式,是傳統畫派與嶺南畫派所不具備的。
2.地域性
任何地域均有著各自相應的文化,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漓江畫派的形成及發展與廣西境內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民俗文化等息息相關。藝術來源于生活,前者為漓江畫派的形成提供了資源前提,為漓江畫派的創作與發展提供了豐富了養料,使之在國內畫派中獨具一格。
3.差異性
漓江畫派在創作手法有著自己的獨特性,不論是畫面的構型、筆法的運用、畫面意境的烘托等與其他各類畫派之間有著一定的差異性,體現了繪畫的標新立異與創造性。
4.成熟性
漓江畫派經過多年的發展,從初創期至今,風格、藝術手法、筆法的運用、意境的創作等日益成熟,不僅產生了諸多享譽國內外畫家而且名作甚多。例如,黃格勝、黃獨峰等,其各自的代表作品《漓江百里圖》和《百鶴圖》等均是漓江畫派的經典之作。
(一)藝術風格
寫實畫派是我國傳統畫派之一,在藝術品格追求上不拘一格,氣勢磅礴、境界崇高、視角敏銳等均是主流風格,推動了寫實畫派多元化創作的發展,豐富了作品的類型。例如,著名寫實畫派畫家陳逸飛的作品,在傳統文化的創作上融入了個人思想,作品表面看似寧靜但卻隱藏著一絲憂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美感。
廣西漓江畫派的創作來源于生活,其風格主要體現生活化以及寫生化。漓江畫派畫家不論是否是廣西本地人,均十分熱愛廣西的山山水水,眷戀這份熱土,將之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畫作主要集中在體現廣西的山水美景、人文特色、精神面貌等。例如,黃格勝在創作《漓江百里圖》過程中,就親臨漓江20余次,深入感知了漓江的一切,方才將之真實的躍然紙上。
(二)藝術手法
寫實畫派的本體語言,畫筆、畫布、畫刀、底料與油畫媒介劑等常見的油畫創作材料是材質本體語言。中國寫實派的畫家更傾向于使用傳統的媒介和材質去描繪作品,在陳逸飛、土沂東、楊飛云等畫家的作品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傳統的古典油畫繪畫的技法。繪畫的視覺本體語言的涵蓋而比較大,是客觀事物在藝術家的外圍視覺的一種描述。在視覺本體語言上,我們從寫實畫派的作品中可以很清晰地分辨出小同的個人風格符號,包括個人筆法、個人肌理符號等。寫實派畫家在創作過程中慣用個性化的視覺并結合統一化的材質語言,力求實現客觀與主觀相結合的藝術境界,將客體在藝術上進行升華但又不脫離客體的本質。當前,我國寫實派畫家作品層出不窮,作品價格也一路走高。
“漓江畫派”自創立以來秉承“中西并用,兼容并包”的原則開創了新的藝術表現語言。尤其是隨著西方畫派藝術的流入,在藝術創作中運用各家所長,吸收借鑒各家創作精髓,開創了漓江畫派的獨特手法。此外,漓江畫派在吸收西方畫派思想的過程中并未拋棄傳統畫派藝術的精華。一方面,寄情山水,吸收田園派的藝術之長,創作對象多以鄉間景物為主并在此基礎之上贊譽生活之美好,勞動之榮耀等;另一方面,深入鄉間,身臨其境創作而不止于主觀想象。為達到主觀想象與客觀意境的有效融合,創作者須深入實境之中,尋找靈感與創作的資源。
[1]劉利霞.“漓江畫派”的藝術特征和當代意義分析[J].大眾文藝(學術版), 2012(22):153-154.
[2]王文章.中國寫實畫派十年展[J].美術大觀,2015(2):25-26.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