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理解能源轉型的內涵
早在2005年,就設立了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并由其牽頭起草《能源法》,轉眼間,十年已過,加速《能源法》出臺的呼聲愈來愈高,一方面是“依法治國”背景下法律體系日臻完善之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下能源革命與轉型的大幕已拉開,新的能源時代正迎面而來。
近年以來,發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轉型已成為我國能源政策的重要內容,國家設立了雄心勃勃的能源發展目標,在推動自身能源結構華麗轉身的同時,擔負起能源第一消費大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與義務。然而,再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也難以掩蓋我國能源轉型進程的艱難。
不同的能源使用方式代表著人們進入了新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階段有不同的能源結構。步入“十三五”的五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充滿期待的五年,也是我國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健康發展與社會長治久安要求國家必須在加快深化能源領域改革、推進能源革命、實現能源轉型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取得這樣的突破,首要的是完整地理解能源轉型的內涵。
能源轉型絕非在現有能源體系中單純提高可再生能源或非化石能源比重,更重要的是要有能源體系的結構性變化,沒有能源體系尤其是電力系統的適應性變革,現有能源體系容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空間相當有限,只有把能源體系變革作為能源轉型的核心要求,才能準確理解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正確方式與真實空間。再者,從時間維度來看,新類型能源替代更迭并獲得主導地位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與歷史上歷次能源轉型相比,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更勝一籌。目前,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和利用成本與化石能源相比均無優勢,且可再生能源是多個品種的集合,技術特性也不完全相同,水電基本與現有能源體系兼容,風能和太陽能則更適合分布式、小功率等模式,復雜不僅是技術上的,更有組織和制度上的。
在正確理解能源轉型的基礎上,再來觀察我國能源發展問題,不難發現,我國能源轉型與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比如:傳統能源產能過剩嚴重;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多重瓶頸;天然氣消費市場開拓困難;終端能源清潔替代任務緊迫艱巨;能源系統整體效率不高;適應能源轉型變革的價格機制亟待完善等。
沒有能源革命就沒有能源轉型。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長期戰略,必須加快實施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
2015年底,《巴黎協定》的簽訂拉開了新一輪能源革命的序幕,一場全球范圍內的呼喚綠色低碳、構建環保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結構的賽跑正式開始。對于我國而言,能源體制變革的核心在于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推動能源體制革命,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還原能源商品屬性,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轉變政府對能源的監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體系”。
無論如何,中國的能源轉型已經在路上,完整理解能源轉型的內涵,既要對本輪能源革命與轉型充滿必勝的信心和決心,同時,考慮到轉型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又要賦予其逐步改變的耐心,不遺余力地推動傳統能源行業的綠色化,同時給與新能源行業大聲鼓勵和更多的時間,從根本上凝聚起解決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的廣泛意識,樹立起能源轉型的全球觀和環境觀,在此次能源轉型的全球大潮中既實現自身能源結構的革命性轉身,又以大國姿態引領全球能源發展新方向。
《中華環境》編輯部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