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婕,楊玉林,師天喜,黨棟梁
(林州市水務局,河南 林州 456550)
?
林州市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林慮山項目的實施成效與做法
鄧婕,楊玉林,師天喜,黨棟梁
(林州市水務局,河南 林州 456550)
水土保持;國家重點工程;林慮山項目區;林州
2008—2012年,林州市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林慮山項目區共治理小流域5條,批復治理面積152 km2,實際完成治理面積152.66 km2,完成投資5 152.82萬元,初步實現了“蓄住天然水、攔住過境水、保護地下水、涵養生態水”的治理目標,并吸引民間資本前來投資發展與旅游相關的產業,促進了項目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主要經驗是:全盤統籌,做好整體規劃;重點突出,確立清晰的建設思路;創新建管機制,強化項目管理,確保項目建設成效;結合當地實際,與調整產業結構相結合,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促進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南省西北部,豫、晉、冀三省交界處,是革命老區——太行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全市轄16個鄉鎮、4個辦事處,總人口104萬人,總面積2 046 km2,其中山坡、丘陵區面積占86%。
林州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具有春短干旱風日多、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冬長寒冷雨雪少的特點。據新中國成立之初統計,全市水土流失面積1 800 km2,占總面積的88%。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是困擾林州人民生存和發展的頭號問題,大興水土保持、改善生存環境成為林州歷屆為政者孜孜以求的主題,成為一個時期以來林州發展的最強音。
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水利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林州人民以“誓把山河重安排,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氣概,同大自然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頑強抗爭,取得了生態環境飛速改善的顯著成效,先后被確定為全國生態修復試點縣市、全國水土保持“十百千工程”先進縣市、全國農田水利建設第一批百強縣市,曾18次奪取河南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紅旗渠精神杯”,現已形成了山頂側柏蓋頂、山坡果樹纏腰、山腳農田坐底與工程防護的立體治理體系,生態建設不斷躍上新的臺階。截至2015年底,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400 km2,發展以核桃、花椒為主的經濟林1.33萬hm2,營造水保林2.6萬hm2,封禁治理6萬hm2,山水林州、美麗林州的夢想正在逐步實現。
林慮山項目區位于林州市西北部,紅旗渠一干渠東西兩側,南起茶店鄉翟二井村,北到姚村鎮墳頭村,涉及茶店鄉、原康鎮、合澗鎮、城郊鄉、姚村鎮5個鄉鎮的48個行政村,從南到北劃分為湘河、淅南、淅河、桃園河、洹河等5條小流域,林慮山重點工程項目區批復治理面積152 km2,分別為40、27、42、16、27 km2。計劃通過2008—2012年5年建設,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70%以上,林草覆蓋率達到35%以上;農村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趨于合理,特色產業規模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明顯增長,生產生活生態條件顯著改善。
3.1項目完成情況
2008年以來林州市在林慮山項目區實施了重點工程,項目歷時5年,共投資5 152.82萬元,完成治理面積152.66 km2,其中:建設基本農田1 133.09 hm2,營造水保林2 884.71 hm2、經濟林1 353.16 hm2,實施封育治理9 894.94 hm2,新建蓄水池379座、谷坊379座、沼氣池175個、截排水溝渠16.6 km、田間道路34.29 km。湘河、淅南、淅河、桃園河和洹河小流域分別完成治理面積39.74、26.86、42.41、16.56和27.09 km2。
3.2生態效益明顯
項目區治理程度達到90%以上,林草覆蓋率達到38.5%,林草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的85%,植被保存率達80%以上,年可攔蓄徑流476.5萬m3,土壤侵蝕量減少70%,土地利用率達85%,區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建設的小型蓄水工程有效地攔截了地表徑流,還為山區群眾解決了用水難問題。由于林草植被的增加和工程措施的防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達到了“蓄住天然水、攔住過境水、保護地下水、涵養生態水”的治理目標, “大雨池窖留,小雨就地留”和“水不出山,土不出溝”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基本形成,項目區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軌道,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顯著增強。
3.3經濟效益突出
通過整修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并有效遏制了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年人均糧食達到430 kg,再加上發展特色經濟林,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4 800元,高出當地平均水平20%以上。如淅河小流域桃園村,僅26.66 hm2核桃林一項, 7~8年后,年產量可達10萬kg,按現在的批發價格,年收入可達280萬元。
3.4社會效益顯著
隨著水土保持產業的逐步形成,農村產業結構趨于合理,不僅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力的出路問題,而且還帶動了以旅游業為主的其他各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周圍地區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廣作用。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吸引了不少有識之士前來投資。如洹河小流域水河村,目前規模大一點的旅社就有兩家,家庭旅社已發展到20余家,一家越野俱樂部也落戶該村,城里來征地蓋房的已有6家,并呈上升趨勢,兩座大的池塘也引來不少垂釣者,每年來登山、觀光、寫生的游客就達2萬多人。
4.1科學合理規劃,全力推進建設
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當地居民居住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突出三優先原則,即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易造成自然災害的區域優先,農民生活水平較低、生產方式落后、種植結構不合理的區域優先,當地群眾積極性高、呼聲強烈的區域優先三條原則,在經過幾上幾下認真和反復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2008—2012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林慮山項目規劃,為項目順利實施、充分發揮工程效益提供了可靠保障。
4.2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實現可持續發展
經過深入調研,發現治理前項目區存在“三大三低”問題:坡耕地面積大而產量低;疏林地面積大而植被覆蓋率低;荒山荒坡面積大而保水保土能力低。針對項目區存在的突出問題,因地制宜,注重實效,著力采取四項治理措施,實現可持續發展:①以坡耕地改造為抓手,結合生產道路建設,著力打造高標準基本農田。②以大力發展經濟林為突破口,著力打造水保林、生態林、經濟林等“三林并驅發展”新格局。③以設網圍欄、興修谷坊為載體,著力提高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④以修建低凹蓄水池、路旁小水窖為保障,著力提高項目區內水源調蓄利用能力。實踐證明,四項舉措符合當地人民需求,適應林州經濟發展新常態,可實現良好的持續發展。
4.3落實項目法人制,強化領導組織
為強化管理,加強組織領導,2008年,林州市水務局成立了林州市國家水土保持林慮山項目建設管理局,負責林州市國家水土保持林慮山項目的建設管理工作。建管局下設辦公室、工程科、質檢科、財務科、檔案室,并明確了各科室的崗位職責,分工、責任到人,各司其職,確保了工程的順利進行。
4.4落實承諾制,群眾投勞熱情高
質檢科根據確定的年度實施方案,要求項目區行政村由村民委員會以書面形式向林州市水務局做出承諾。承諾書上有村民、黨員和群眾代表簽字和表決結果,明確規定有2/3以上村民和黨員、群眾代表同意,可視為承諾有效,方可列入年度實施方案。落實承諾制不僅體現了尊重群眾意愿和保護群眾積極性的宗旨,而且強化了群眾的水保意識,促進了群眾水土保持觀念的轉變,實現了從“要我治”到“我要治”的轉變。
4.5實行招投標制,提高工程質量
按照項目建設的有關規定,建管局向林州市政府采購辦提出采購申請,市政府采購辦受理后,按照有關規定,由建管局委托林州市招投標公司對該項目進行公開招標,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面向社會擇優選擇施工隊伍,保證了工程質量,縮短了工期, 降低了造價,施工單位也獲得了合理的利益回報。
4.6制定管理辦法,強化工程管理
為加強林州市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確保工程質量,提高投資效益,結合林州實際,從2008年開始,依照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管理辦法和縣級報賬制的有關規定,專門印發了《林州市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管理辦法》,明確了組織實施細則、資金管理辦法、檢查驗收標準等,并要求各項目村嚴格按照該管理辦法實施,工程建設更加規范,達到了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益的要求。
4.7落實管護制度,鞏固治理成果
水保工程建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工程效益發揮的好壞。為此,在按上級要求認真組織項目建設的同時,把落實建后管護機制放在突出位置來抓,致力于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切實加強對水土保持工程的維護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重視對農戶在果樹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培訓,使水保工程建一處,成一處,永久發揮效益一處,確保了建設成效。
歷時5年,林州市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林慮山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碧水藍天,而且給我們今后的水保工作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全盤統籌,做好整體規劃;重點突出,確立清晰的建設思路;創新建管機制,強化項目管理,確保項目建設成效;結合當地實際,與調整產業結構相結合,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促進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張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6)08-0030-03
鄧婕(1988—),女,河南林州市人,助理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