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程
“三個強化”推進農業領域“機器換人”
胡秀程

近年來,浙江省溫州市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圍繞“立足大農業、保障大安全、提升大服務、促進大融合、發展大農機”這一戰略思路,全面落實購機補貼政策,大力推廣新農機新技術,狠抓農機安全生產,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開展農民知識化培訓,呈現出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糧食機械化烘干、中高端農業機械、設施農業農機裝備迅猛發展,農機智能化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機服務和農機抗風險能力極大增強等多個亮點,全市農機化發展態勢良好,平原經濟發達地區已基本實現水稻生產主要環節機械化,山區小型機械得到大面積推廣。全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69.29%,其中機插率、烘干率分別達23.26%、34.39%,建設各類溫室設施面積3 970.95萬m2、冷藏保鮮庫11.34萬m3,擁有植保無人機11臺,創建“農機管家—北斗農機作業精細化管理平臺”1個。在推進農業領域“機器換人”工作中,著力做好“政策支持、科技推廣、公共服務”三篇文章,加快了農機化發展進程。
1.1 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
近年來,溫州市各級政府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鼓勵和引導農民使用農業機械,加大對農機化的扶持力度。“十二五”以來,全市共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5 281.32萬元,其中中央 11 974.09萬元、省 1 630.65萬元、縣 1 676.58萬元,受益農戶18 547戶,新增各類補貼農機具37 457臺(套)。溫州市政府在市、縣財政“分灶吃飯”的體制下,安排1 493.48萬元資金支持農機化發展,扶持項目包括現代農機科技示范基地(鎮)、農機合作社、烘干中心、育秧中心、農機安全村(鎮)建設、機插作業環節等。2016年各地繼續出臺扶持農機化發展政策。如樂清市對購置植保無人機給予購機總額60%的財政補貼;平陽縣對無人機開展統防統治飛防作業的補助600元/hm2;文成縣對設施大棚分檔累加補助,對購買履帶式和軌道式搬運機、自走式履帶噴霧機的,按購買價40%給予補助,對新開辦加工企業購買50萬元以下(含)小型加工設備且手續完備、正式開工投產的給予40%補助,建設保鮮儲藏庫的按造價40%給予補助。
1.2 出臺全方位支持農機化發展政策
為支持農機化發展,溫州市出臺了《溫州市設施農用地管理實施細則》,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通知》。該《通知》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政策扶持、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加強服務主體培育、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加強機構隊伍建設,確定了農業領域“機器換人”中農機裝備結構、農機作業水平、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安全監管4大領域的發展目標,明確了未來5年糧油、蔬菜瓜果等9大領域的設施裝備發展重點,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集聚區、特色農業強鎮等為重點推進區域,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業企業、植保服務組織等主體在推進“機器換人”中的主體作用。
1.3 出臺農機金融、保險扶持政策
為有效減輕農戶購置大中型機具的補貼資金墊付壓力,瑞安市推出農機抵押貸款、農機購置補貼專項信用貸款和農商銀行信用聯保貸款等金融扶持政策,龍灣區出臺《糧食生產省級貸款貼息管理實施細則》實行財政專項貼息。為解決農機使用操作不當造成的經濟損失及人身安全問題,提升抗風險保障能力,出臺農機綜合保險補貼政策,開展上門保險服務,樂清、平陽、文成、經濟開發區、永嘉保費補貼均在50%以上,其中樂清達80%。2016年以來,全市辦理綜合保險的機具514臺,總保費為38.426萬元,樂清市農機投保數量近300臺,名列全省前茅。
2.1 開展新農機新技術推廣
抓好糧油機械、山區小型農業機械、設施農業機械的推廣,加快農機智能化信息化發展。平陽、瑞安、樂清引進防治效果好、噴灑效率高、使用方便、安全系數高的植保無人機,填補水稻空中植保方面的空白;蒼南縣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秸稈打捆機械化技術,建立秸稈綜合示范點,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平陽縣計劃引進占地空間小、爬坡性能好、無需人員跟車操控、安全耐用,運輸能力50 t/工作日,相當于60個勞動力的山地軌道運輸機,用于果園作業運輸環節。同時,積極探索農機具管理新模式,溫州市與浙江大學創新技術研究院合作,首次引進“農機管家—北斗農機作業精細化管理平臺”在樂清進行試驗應用。
2.2 開展農機化促進工程建設
抓好以“一社(農機專業合作社)二示范(農機科技示范和農機農藝牧藝融合示范)三中心(育秧中心、糧食烘干中心、維修服務中心)”及平安農機建設(平安農機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村、示范合作社)為內容的農機化促進工程建設。如在引進糧食烘干機械方面,在龍灣創建批處理能力100 t的首家糧食烘干中心,開全省先河。在打造“三強”(規范管理能力強、服務帶動能力強、市場競爭能力強)合作社示范典型方面,樂清市“抱團取暖”,以水稻專業化生產為平臺,以農機社會化服務為紐帶,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為基礎,實現生產資源整合,開創專業化合作、農產品銷售及農機(農資)供應合作、資金信用合作“三位一體”模式,成立樂清市金穗水稻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該聯合社由23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組成,涉及到種糧大戶130多家,水稻種植面積達2 000多hm2,成員單位擁有大型農業機械500多臺套,建有育秧中心5個、烘干中心10個,購置植保無人機3架,滿足了全程機械化作業需求。瑞安市成立5個糧油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也通過抱團經營的模式,增強經營實力,提升市場競爭力。瑞安市陶山糧油專業合作社聯社獲得浙江泰隆商業銀行1 000萬元貸款的資金扶持,創瑞安市農業合作社大額貸款先河。目前溫州全市建成農機專業合作社180個,創建示范性農機專業合作社64個,其中全國農機專業合作示范社4個、省級示范社8個、市級示范社20個、縣級規范社32個;建成農機科技示范鎮12個、農機科技示范基地167個、農機化示范性家庭農場 5個、農機農藝(牧藝)融合示范點14個、水稻育秧中心95個、糧食烘干中心140個、農機維修服務中心4個;創建平安農機示范縣(市、區)2個、示范鄉鎮26個、示范村296個、示范合作社60個。
2.3 開展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工程建設
集中力量建設一批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應用示范樣板,帶動全市農業機械化整體提升,在建示范縣1個、示范鎮(園區)12個、示范基地30個。
3.1 開展農機教育培訓
抓好農機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農機作業服務人才三支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農機科技人員和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年培訓各類農機人員5 000多人次,為全市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3.2 開展農時農機化服務
抓好春耕備耕、“雙夏”和秋收冬種重要農時農機化服務,組織農機科技干部深入基層,開展政策宣傳、新農機新技術推廣等。組織農機服務隊,為農民提供優質巡回服務。針對“春耕”及“秋收冬種”柴油供應緊張的情況,市農機處聯合中石化浙江溫州石油分公司下達保障農機用油的文件,支持“春耕”及“秋收冬種”農機作業。
3.3 開展農機信息服務
依托政府信息公開網、溫州農機信息網、農機微信公眾號、農民信箱農機平臺等載體,做好農機信息宣傳、服務工作。加強農機化生產信息化服務。市財政安排建設資金,開展“農機服務直通車”平臺建設,更好更快地傳遞農機政策、生產、科技、市場及防御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公共信息,為農民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實惠。結合平臺建設,還制作“農機化生產信息化服務網點”標識、上墻政策牌,授給全市180個農機合作社。
作者信息:高級工程師,溫州市農業機械管理處,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