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合強
(江蘇京海禽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海門 226103)
現代肉種雞育雛的5項基本原則
陳合強
(江蘇京海禽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海門 226103)
肉雞的遺傳進展對肉種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孵化場提供品質良好的雛雞,如雛雞思維靈敏、眼睛明亮、充滿活力,站立并到處活動;腿部水分充足,摸起來光滑而不干澀;羽毛、心、肝、腸道等器官發育良好;體型大、初生重達標、變異系數小;蛋黃大、肚臍閉合良好,少量蛋黃殘留痕跡(表1);絨毛蓬松、身體呈嫩黃色,注意甲醛會影響白色雞的羽毛顏色;在雞場次日前不應出現展開的翅膀羽毛等。育雛的目標是促使種雞特別是第一周快速生長,促進骨骼與心血管系統的發育,刺激早期飼料采食量,保持雞群的均勻度。不正確的育雛操作會造成死亡率高、均勻度低、經濟效益差,雞群的表現會受損且這種損害在之后無法彌補;此階段是雞只從喂飼到增重最有效的時期,7d每相差1g的體重至35d會相差6g。生產實際中,經常發現種公雞早期特別是第1周體重不達標,多是飼料采食量不足引起的。為達到育雛目標,應確保雛雞采食量最大化,重視溫度、空氣質量、光照和飲水管理等5項基本原則。

表1 肚臍對雞苗質量的影響
7d體重不足和均勻度差的主要原因是早期采食不足。給雛雞一個良好的開端,促進卵黃的吸收和分泌、內臟器官的生長。消化吸收需要器官適當的生長發育特別是脾臟與法氏囊的大小與體重和免疫力息息相關。育種公司不斷選育改進商品代肉雞的性狀 (如表2和表3)和肉種雞的生產性能,對環境和日常飼養管理特別是育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取以下措施有助于確保飼料采食量最大化。

表2 肉雞發展與品種改良

表3 不同年代商品肉雞的變化
1.1 盡早飼喂 飼料采食量不足是導致育雛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雛雞出生后的第一個24h飼料消耗量很重要,其需消耗相當于自身體重20%~25%的飼料和40%~50%的水,切勿低于此采食量!飼料采食量與飲水相互聯系,如果未能實現早期采食量,會造成體重增長減少、死亡率增加(因為有更多沒能長大的雛雞被淘汰)、雞群均勻度不好。
1.1.1 早期飼料采食量 當雛雞開始采食意味著消化開始,產生熱量,過冷風險不再存在,溫度控制開始。但如果雛雞未采食,意味著沒有產生熱量、體溫較低、更多的淘汰雞、體溫協調能力延遲出現。脂肪與飼料提供能量,蛋白質供發育吸收。如果雛雞不采食飼料,脂肪與蛋白質不能提供能量,沒有蛋白質供發育吸收。雞只需要碳水化合物(飼料),這樣來自蛋黃的蛋白質就可供發育吸收。研究表明:早期飼料采食與直腸溫度相關,孵化后24h有飼料采食的雛雞要比沒有的雛雞直腸溫度更高,這些雛雞在2d和3d如出現冷應激時體內溫度降幅較小,孵化后24h有飼料采食的雛雞有更好的抗冷應激能力,早期喂飼影響肉雛雞對寒冷環境的抵抗力(表4、表5、表6和表7)、影響腸道絨毛的發育(圖1)。孵化后的8h內有飼料消耗會產生最好的飼肉料比,孵化后24h內有飼料消耗會產生35d最佳的生長率。

表4 禁食對肉雞表現的影響

表5 禁食對死亡率的影響

表6 禁食對身體內部發育的影響

表7 前7d采食和飲水的重要性

圖1 7d腸絨毛的發育情況
1.1.2 蛋黃成分 蛋黃含有2/3的脂肪和1/3的蛋白質,脂肪提供能量,蛋白質提供生長必需的元素。如果早期采食量不夠,雛雞將會利用蛋黃里的脂肪和蛋白質獲得能量,從而導致用來生長發育的蛋白質水平不足。
1.1.3 補充飼料 半舍育雛時提供足夠的飼料采食空間,每50~75只雛雞提供1個料盤;用開食紙覆蓋50%,如用稻殼則100%的育雛面積。全舍育雛時提供足夠的飼料,每只雞50~60g飼料,用紙覆蓋50%,如用稻殼則100%的育雛區域。最好用衛生紙、報紙或55%~68%亮度的新聞印刷紙,報紙可用5d;墊紙質量要有保證,以防飼料浪費;每條飲水線兩側均應放置一行紙,供雛雞采食;在紙上補充喂飼首周每1g飼料消耗將轉化成1.2g體重。采用自動喂飼系統時應設置在足夠低的位置,并設置為溢出或滿出狀態,便于雛雞采食。使用開食盤時要擺放平整,不能斷檔無料(圖2),料盤中料的厚度約為1cm,以減少開食盤周圍的廢料。飼料靠近飲水位置,在第一周末時利用2~3d逐漸撤走開食盤。

圖2 不能斷檔無料
1.1.4 喂料器管理 在育雛期的前14d內使用料盤或自動喂料器,每次進入雞舍時均應人工操作啟動料線以刺激飼料采食,全舍育雛至少每天補充4次。前10d提供顆粒破碎料,14d前在料線末端的控制料盤上懸掛100W的燈泡。
1.2 雛雞開端是否良好的檢測
1.2.1 雛雞嗉囊充滿度 在育雛區域不同的地方抽樣30~40只共100~200只,輕柔地觸摸柔軟圓滑的嗉囊(表8)。嗉囊分有空、僅有水、僅有料和有水有料4種,檢測嗉囊時,只檢查嗉囊中有水有料的。第一次攝入消化食物24h后腸道系統開始發育,到第7d發育達到600%,攝入飼料可刺激卵黃吸收。開食后2h嗉囊充滿度應達到80%、12h>95%、24h100%;雛雞入舍60h和72h后嗉囊充滿度達到100%十分重要。耗料量受飼料的質量、環境和氣候、管理水平、飼養方式(籠養或平養)、雞群的健康和體格等因素的影響。

表8 嗉囊檢查
1.2.2 雛雞體重 7d體重非常關鍵,如管理或環境因素限制了雛雞的采食和飲水,雛雞不會有良好的生長發育,其生產性能會受到影響。現代肉雛雞7d體重應是初生重的4~5倍,年輕種雞群所產雛雞的體重會略低;7d體重每增加10g,35d的體重就會增加40~60g(圖3)。確保達到7d的體重標準(表9),1周體重和標準比不能差異過大、均勻度良好。

表9 一周每日料量參考與體重監測

圖3 不同初生重對7d體重的影響
1.2.3 一周死淘率 7d死亡率是一個很好的監測指標,可以反映出雛雞品質、孵化流程、雞舍的育雛準備狀況、早期育雛管理等。管理良好的雞群1W死淘率不應超過1%,2周內的死淘率不應超過1.6%,如有異常,應及時查明原因糾正處理。良好的育雛管理對來自年輕父母代雞群的雛雞更加重要(圖4)。

圖4 父母代種雞周齡對7日齡死亡率的影響(%)
1.2.4 監測7d體重均勻度 均勻度從出生后第一小時開始就要留意,育雛對均勻度有重大影響而且不能在后面彌補,如果均勻度良好,根據平均值制定的管理就會更準確;雛雞1d的平均CV值是7.88%,均勻度良好的一整批雞CV值應在 8%~10%;1~4周期間變異系數如大幅升高,說明育雛期管理存在問題;目標是1~4周每周的的變異系數和1d基本一致。避免過多的弱小雛雞出現,育雛管理不好會導致雞只無法在生命周期實現均勻的飼料采食量并產生體重較小的雞只,從而產生最終不好的體重均勻度、較低的平均體重和較高的飼料轉換率,影響種雞的生產性能(表 10),通過減少飼料采食量低的雛雞數量來提高均勻度。

表10 均勻度對產蛋的影響
1.2.5 羽毛片的狀態 雛雞羽毛生長發育良好,羽毛上無明顯的應激痕或因溫差過大引起的橫紋(圖5)。

圖5 溫差過大引起的羽毛變化
1.2.6 飼料和飲水消耗量 飼料攝入量非常重要,早期(10~12d)使用顆粒破碎育雛料,研究表明飼料物理性狀和質量差會嚴重影響肉雞的生產性能,出欄體重下降20%,料肉比下降4.9%(圖6)。7d體重不足及均勻度差的主要原因是早期采食量不足。雞的飲水量大約是采食量的2倍,炎熱環境或育雛溫度太高會使飲水量高達采食量的3倍,觀察采食量和飲水量的比例,確保雞群足夠的飲水量。

圖6 不同飼料類型對42d肉雞體重與飼料轉化率的影響
(未完待續)
S831.2
C
1673-1085(2016)09-0014-05
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