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側面描寫刻畫豐滿形象
□周立雄

所謂正面描寫,即直接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神態、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所謂側面描寫,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襯托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結合起來,會使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兩者結合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是以正面描寫為主,以側面烘托為輔,側面描寫時,或以人物映襯,或用環境烘托,或通過事物加以點染。二是不宜正面描寫的,用側面描寫加以渲染,或全篇以側面描寫為主、正面描寫為輔。對于正面描寫我們已很熟悉,下面重點談談側面描寫。
本來要突出表現的是此人,卻不直接寫此人,而把筆墨用在他人身上,以寫他人來突出表現此人。常常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1.以他人對此人的反映、評價來寫此人。例如,張麗鈞的《藏在木樁中的椅子》中有一個寫人的片段:
卡爾布嫻熟地使用著電鋸。笨重的身體一點也不妨礙他靈活的手。電鋸與木樁親密接觸,嗡嗡的響聲中,被淘汰的邊角料一塊塊應聲墜地。一時間,我根本看不出卡爾布究竟在做椅子的哪一部分,只看到屏幕左下角的電子計時器在不停地跳字。兩個主持人忘記了解說,只管前傾了身子、張大了嘴巴,呆呆地看著卡爾布的精彩表演。
文段在正面描寫卡爾布的基礎上以他人的反映來側面描寫他——“我根本看不出……跳字”“兩個主持人忘記了……精彩表演”,這些側面描寫很好地襯托了卡爾布表演的精彩。
又如優秀的漢樂府民歌《陌上桑》,塑造了一位美麗出眾、機智善斗的農家姑娘秦羅敷的形象。但實際上作者并沒有寫秦羅敷的發、臉、身材等,詩中最具表現力的是側面描寫。“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詩中通過長者、少年、耕者、鋤者的不同動作、神態、表情,烘托出了羅敷的美麗。真可謂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收到了正面描寫達不到的藝術效果。
2.以他人映襯此人。他人與此人形成鮮明的對比。例如優秀作文《她的正能量》中的一個片段:
“誰愿意當今天的模特兒?”老師問話后,目光在全班逡巡一遍,大家都低著頭。
老師再一次提高分貝:“到底誰愿意當今天的模特兒?”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又低下頭,只剩下一片沉寂。誰愿攬這苦差事,弄得腰酸背痛的。
“老師,我來吧。”一個微弱沙啞的聲音劃破了這死一般靜謐的空氣。
全班50多雙眼睛一齊轉向了他們不曾想起過的角落。刺人的目光一起射到她的身上,她的臉頓時脹得像太陽一樣紅。
對她的刻畫既有正面描寫,又有側面描寫。描寫時,讓大家的表現與她形成鮮明的對比,以其他同學不愿“攬這苦差事”襯托她的奉獻精神和不懼大家譏諷的勇敢精神。對其他同學的描寫,對她而言,屬于側面描寫。
又如羅偉章的《獨腿人生》片段:
我剛30出頭,有130多斤的體重,體魄強壯,而他比我大20多歲,身體精瘦,且只有一條腿,從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褲管隨風飄動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憐。
文中的他是一位獨腿三輪車夫,“我”30出頭、130多斤的體重與他大我20多歲的年齡、精瘦且只有一條腿的身體形成鮮明對比,側面烘托出他謀生的艱難、不屈的性格。
例如優秀作文《最美麗的石榴花》在正面描寫一個物業管理員后,宕開一筆,描寫石榴花:
此時,他面前的那朵石榴花卻格外美麗,紅得那么耀眼,因雨水的滋潤顯得尤其嬌艷欲滴,我想這是我見過的最美的石榴花了。
表面描寫石榴花,贊美它的美麗,實際上是在以花喻人,贊美物業管理員的美麗心靈。對他而言,對石榴花的描寫屬于側面描寫。
為了突出表現人物,宕開筆墨描寫人物所處的環境,以環境來襯托人物。例如法國短篇小說大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兩處景物描寫。
A.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
B.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第一處環境描寫是在菲利普一家懷著發財夢去旅游時,那時他們收到于勒發財的信,菲利普的二女兒也因此結了婚,一家人高興出游,因此那時的海面在他們眼中美得如“綠色大理石桌面”。可見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預料的是,他們在旅游的船上卻遇到了破產后淪落為水手的于勒,他們一家發財的夢想破滅了,所以,旅游的目的地在他們眼中變成了“紫色的陰影”,不著一字,卻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喪的心情。
恰當的側面描寫,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寫無法替代或者很難達到的藝術效果。所有的作家都喜歡側面描寫,因為它更能激發人的想象力、是對正面描寫的有益補充、有利于表現人物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