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楚,趙暢暢,楊智宏
(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510530)
油液分析在冷軋軋輥軸承故障診斷中的應用
何偉楚,趙暢暢,楊智宏
(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510530)
某冷軋板廠使用新配方軋制油后,冷軋軋輥軸承燒毀的頻率增大。將新配方軋制油按不同比例與軸承潤滑脂進行了混兌試驗,結果表明軋制油對潤滑脂的防腐性和膠體穩定性產生較大影響,是軸承燒毀的主要原因。
油液分析;軋輥軸承;預防維修;故障診斷
某冷軋板廠連軋機組使用的4輥軋機結構如圖1所示,軋輥圓柱滾子軸承采用2#鋰基脂潤滑,正常使用壽命一般在1500 h以上[1],由于工藝原因,該軸承在運行過程中會混入少量的軋制油,但自投產以來設備一直運行正常。
2014年10月該公司采購了一批新的軋制油,該批次的揮發油進行了產品升級,優化了軋制油的揮發性能,但自從使用新的軋制油以后,連軋機組冷軋軋輥軸承故障燒毀的頻率明顯增大,故障軸承的在線時間僅不到80 h,個別軸承甚至35 h就出現軸承潤滑脂燒干的現象而不得拆換下線。對拆下的軸承進行觀察發現,軸承潤滑脂普遍出現干涸現象(圖2),滾柱上邊緣有高溫加熱的痕跡(圖3),部分軸承滾道上出現點蝕現象。

圖14 輥軋機結構示意
2.1 故障原因初步判斷
從故障的特征表現,初步判斷軸承燒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2個方面[2]:(1)新潤滑脂性能不合格;(2)新配方軋制油影響了潤滑脂的性能。
2.2 診斷方案
根據故障原因的初步判斷,制定以下診斷方案[3]。
(1)對軋輥軸承用新潤滑脂進行全面分析,評價潤滑脂是否合格。檢測項目見表1。
(2)采用熱混兌方法,模擬現場逐步升溫至80℃[2]、攪拌狀態下,將潤滑脂和軋制油分別按照9∶1,5∶5的比例進行混兌,對混兌后的樣品按表2所示的項目進行檢測,評定軋制油對潤滑脂性能的影響。
3.1 潤滑脂檢測結果分析
潤滑脂檢測結果見表3,其各項指標符合GB/T 7323-2008 2#極壓鋰基潤滑脂的國家質量標準[4]。
3.2 混兌試驗測試結果及分析

圖2 軸承潤滑脂干涸

圖3 滾柱邊緣受到高溫加熱

表1 潤滑脂檢測項目及意義
3.2.1 銅片腐蝕
將軋制油加入潤滑脂中充分混兌后,觀察混合物的銅片腐蝕性能(100℃,24 h)。

表2 混兌后樣品檢測項目

表3 潤滑脂檢測結果
(1)沒有軋制油時,銅片腐蝕等級為1b,此時銅片顏色不變,試驗后的潤滑脂顏色與新脂無異(圖4)。
(2)當油脂比例為1∶9時,銅片腐蝕等級為2a,此時銅片基體顏色不變,表面局部變黑,試驗后的潤滑脂顏色較新脂加深(圖5)。
(3)當油脂比例為5∶5時,銅片基體顏色不變,銅片腐蝕等級為3b,此時銅片表面變黑,局部有變紫現象,試驗后的潤滑脂已經變成黑色(圖6)。
試驗結果表明,軋制油與潤滑脂混兌后,一方面影響潤滑脂的防腐性能,另一方面會導致潤滑脂氧化顏色加深,且軋制油比例越高,銅片的腐蝕程度和潤滑脂氧化程度越深。
3.2.2 最大無卡咬負荷PB
最大無卡咬負荷檢測結果見表4,測試結果顯示,軋制油與潤滑脂按1∶9和5∶5比例混合后,混合樣的PB結果無變化。
3.2.3 燒結負荷PD
燒結負荷檢測結果見表5,燒結試驗表明,軋制油與潤滑脂按1:9和5:5比例混合后,混合樣的PD值與比混合前潤滑脂相比略有降低。
3.2.4 蒸發量
蒸發量檢測結果見表6,測試結果顯示,軋制油與潤滑脂按1∶ 9混合后,混合樣的蒸發量與潤滑脂相比明顯變高,表明混入軋制油對潤滑脂的蒸發量產生影響,會加速潤滑脂中基礎油的蒸發。

圖4 試驗1

圖5 試驗2

圖6 試驗3

表4 軋制油與潤滑脂混兌后最大無卡咬負荷檢測結果 N

表5 軋制油與潤滑脂混兌后燒結負荷檢測結果 N

表6 軋制油與潤滑脂混兌后蒸發量檢測結果 %
3.3 故障分析
軸承在運行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混入軋制油,軋制油的性能會對軸承潤滑脂產生一定的影響。混入軋制油后,潤滑脂的抗腐蝕性能和極壓抗磨性能下降,這一方面會導致軸承表面金屬腐蝕,另一方面會導致油膜強度降低,引發疲勞點蝕[5]。
此外,混入軋制油后潤滑脂蒸發損失增加,一方面與混油有關,軋制油混入潤滑脂后,對潤滑脂進行了稀釋,使得潤滑脂的膠體結構被破壞,高溫高壓下,潤滑脂中的部分基礎油更容易析出流失,導致潤滑脂變干[6];另一方面與軋制油的揮發性有關,軋制油在經過配方改良后,揮發性得以提升,當潤滑脂中混入軋制油后,基礎油的揮發性受到影響,即提高軋制油揮發性的因素同樣也提高了基礎油的揮發性,在軸承運行時,潤滑脂中的基礎油在高溫下加速揮發,并在金屬的催化作用下加速氧化,使得軸承潤滑脂短期內干涸變硬,失去潤滑作用,最終導致軸承燒毀。
4結論
(1)潤滑脂中混入軋制油會降低潤滑脂的防腐性和極壓抗磨性能,并對潤滑脂的膠體穩定性和基礎油揮發性能產生影響,不僅會使軸承表面出現腐蝕和點蝕,還會使潤滑脂變稠變硬,失去潤滑作用,這是導致該起故障的主要原因。
(2)軋制油配方更新,揮發性提高是導致該起事故的重要原因,實際應用中,潤滑系統中某一因素的改變都可能導致潤滑失效,制定合適的分析方案模擬現場運行,可以有效地對設備潤滑情況進行評估。
[1]黃慶學,陳占福.軋機軸承與軋輥壽命研究及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3.
[2]黃志堅.軋機軋輥與軸承使用維修技術[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8.
[3]汪德濤,林亨耀.設備潤滑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4]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開發部編.石油產品國家標準匯編[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5]楊國安.滾動軸承故障診斷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2.
[6]黃文軒.潤滑劑添加劑性質及應用[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2.
〔編輯李波〕
TG333.17
B
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5A040404012);黃埔區應用基礎研究專項(20150000653)。
10.16621/j.cnki.issn1001-0599.2016.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