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鄭舒
聚焦供給側改革 助推行業發展
——熱烈祝賀2016年中國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勝利召開
本刊記者 鄭舒

武漢是我國中部地區特大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剛剛過去的“十二五”,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的宏偉目標,我們堅持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城市攻堅、工業倍增、服務業升級、國際化水平提升等五大計劃,全力打造經濟、城市、民生三個升級版,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經濟總量躍上萬億元臺階,進入全國城市第一方陣,城市建設規模空前,城市面貌發生根本性轉變,國際大通道加快形成,城市影響力不斷增強,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創新型經濟蓬勃發展。武漢,我們共同生活、工作的這座城市,生機勃發、欣欣向榮、充滿活力。城市是物流活動的重要載體,物流網絡的關鍵節點,也是物流資源要素最為集中和活躍的區域。武漢是國家確定的全國性物流節點、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全國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和綜合性交通物流樞紐,在全國物流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武漢市委、市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物流業的發展,明確將建設成國家商貿物流中心與國家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制造中心一道,作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三大引擎,加快推動物流業發展,形成鐵水公空“四港”并舉的大物流發展格局。2015年,全市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8萬億元,保持12%以上的高幅增長;物流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首次跨入服務業兩個千億板塊;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重下降到14.2%,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區位和交通優勢加快轉變為物流優勢,武漢已成為國內外龍頭物流企業扎堆搶灘、競相布局的熱土。
“十三五”是武漢多重戰略疊加的機遇期、經濟快速增長的推進期、城市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雙重節點,武漢物流業具有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面向未來,我們將加快探索城市物流發展新模式,以創新發展為引領,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培育企業、建設園區、打造集群,努力打造國家商貿物流中心,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提供強大支撐。物流業必將在我市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城市經濟競爭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年一度的中國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在行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成為專用汽車行業企業翹首以待的年度盛會。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調整及產能優化提速,供給側改革,互聯網+、大物流、中國制造2025、傳統制造產業的綠色升級和創新、系統解決方案的建立和運用、參與全產業鏈價值分享等新概念、新思維撲面而來。如何總結過去的發展經驗、謀劃未來發展之路?值得全行業共同關注。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用車分會是協會領導下的產品型分支機構。近幾年,專用車分會秘書處在掛靠單位——漢陽專用汽車研究所及其主管單位——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大力幫助下,在理事長單位——中集車輛(集團)有限公司及各會員單位的積極支持下,發布了《中國專用汽車行業自律宣言》,倡導行業企業嚴格貫徹和遵守產品生產一致性管理準則,共同維護和推動專用汽車行業健康發展;集中行業智慧編纂了《中國專用汽車工業史(1990-2010)》,編制了《專用汽車行業“十三五”發展專項規劃》,對行業健康發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借此機會,我也代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向專用車分會秘書處所作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感謝和祝賀!
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行業各項工作基本指導和總要求。2016年是“中國制造2025”、國家“十三五”規劃實施開局之年,我國專用汽車行業和國家經濟一樣迎來了新常態發展的新階段,專用汽車行業挑戰與機遇并存。當前,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所有這些為中國專用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希望行業企業抓住歷史發展機遇,找準自身定位,加快轉型升級和自主創新步伐,為共同推動專用汽車行業健康持續發展作出我們的努力!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專用汽車生產國和需求國。截止今年10月,公告內專用汽車生產企業1100家,年度新增企業30余家,累計生產148.65萬輛,同比增長40.56%;物流類、城市服務類增速明顯,整個專用汽車市場與2015年相比,有了較大的需求回升。隨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將逐步構建更加公平開放、競爭有序、法制保障的產業發展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這些都將為專用汽車發展提供更好的外部條件。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一方面我國專用汽車存在市場份額小、產品同質化、品種不夠豐富、車型品種結構不夠優化、產能相對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互聯網、智能制造、物流、電商等業務飛速發展,各種新型商業模式不斷涌現,給全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提升供給和運營水平,有效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是我國專用汽車行業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我們將本屆論壇主題確定為“聚焦供給側改革、助推行業發展”,是將推動行業創新、謀劃未來發展之路作為本屆論壇討論的重點。
作為集團總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漢陽專用汽車研究所為專用汽車行業發展所作的各項工作,推動漢陽所盡快建設成為中國專用車領域集行業服務、標準業務、檢測試驗、咨詢業務等于一體的一流綜合性技術服務機構。與此同時,通過漢陽所的加速發展,進一步鞏固中汽中心在全國的網絡化布局,深化中汽中心在華中地區的行業服務能力。

中國貿促會汽車行業分會副會長楊琳
201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就在剛剛過去的兩個月,國內商用車市場迎來了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最強勁的一次增長小高峰。這次增長的主要是運輸車輛,很多主流重卡品牌賣斷貨;專用汽車企業加班加點,一些處于半停產狀態的小企業起死回生;與之配套的一些零部件如車軸,訂單排到了明年上半年。在剛剛閉幕的第三屆廣州國際商用車展上,展會的第二天,一些展車上就掛出了“此車已售”的牌子,一汽集團展臺上的4輛解放卡車全部是從用戶手里借來參展的。
新版GB1589實施、煤炭鋼鐵價格上揚、經銷商和用戶庫存清空、“雙11”等多種因素共同發力,帶來了這次增長的小高峰。數據顯示,今年下半年以來,卡車和專用汽車產銷量大幅增漲。10月份,重卡銷量達到67400輛,同比增長49%;1~10月,重卡累計銷量達到559700輛,同比增長23.0%。前三季度,除了工程類專用車銷量同比下降外,物流類和作業類專用車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尤其是物流類專用車前三季度的銷量達到50.5萬輛,同比增長15.5%。
這種增長的趨勢能持續多久?我國商用車行業已經連續5年下滑,雖然其間產銷量有所反彈,但是反彈的幅度不大,持續時間不長。這5年來,我們一直在苦苦探尋“底在哪里”。記得在去年的中國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大家在談新常態、新機遇,一起討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討論如何做“加減法”,如何“抱團取暖”。這次的小高峰是否預示著“底”已經觸到了?我個人認為,主要受政策影響的、短期的、細分車型的增長高峰,不可能使商用車市場發生反轉,我們更應該關注宏觀經濟和商用車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更加深刻地理解“新常態”,理性看待和預測我國宏觀經濟處于中高速增長平臺下的商用車行業發展趨勢。
新版GB1589從實施的兩個月情況看,執行層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盡管有很多卡車司機在觀望這次的“治超”會不會像以往一樣是“一陣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國商用車和物流運輸行業朝著規范化發展的速度在加快,規范化是必然趨勢。對于商用車生產企業而言,靠違規生產、改裝來迎合用戶需求,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對于物流企業而言,通過采用新技術、新產品、新理念和新模式來提高運輸效率、降低成本,才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剛剛過去的“雙11”,1207億元的銷售額,超過巴西全年電商的銷售額。中國電商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對運輸車輛的需求,催生了生鮮電商、大件物流等細分市場的增長,使運輸車輛的專業化趨勢愈發明顯,快遞企業更加青睞運輸效率高、故障率低、輕量化和裝載容積更大的車型。新的需求帶來新的市場,也帶來新的希望,汽車行業不僅要通過創新滿足新需求,還要能夠引導需求,抓住機遇,與物流行業實現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