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云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從思想維度解析《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人物設置
萬福云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由小說《Q&A》改編的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經播出,隨即斬獲多個獎項,反觀其劇作維度,導演丹尼·博伊爾以其獨特的眼光間接揭露了當時印度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體制弊端,影片假借一則浪漫愛情傳奇的殼子,詮釋了印度各階層人民的眾生相,在人物設置上通過對不同類型人物生活態度的展現,力求在關照底層人民生存境遇之余,以愛情喜劇套路弱化消解批判力度,給人以另類感悟。
人物設置;符號矩陣;理想;現實
羅伯特·麥基講:“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是第二位的。”一個影片的敘事動力得益于于人物的性格牽引,各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直接把控影片走向乃至結局。賈爾馬、薩利姆、拉娣卡及主持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影片將印度人不同類型的生活態度聚焦于這幾個人身上,根據格雷馬斯的“符號矩陣”,四個主要人物形象可以呈現出如下關系。

賈爾馬的形象是一個臻于理想化的完美存在。正如片名,他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其實旨在表達他是一個理想化的人,盡顯虛無。他生來善良、正直、聰明、堅強,近乎完美的性格使其成為理想化的存在。雖然生于貧民窟,母親死于宗教糾紛后和哥哥成了孤兒,緊接著做了乞丐、小偷、電話接線員和茶水工,但在黑暗和殘酷中他都一如既往的幸運,憑著哥哥的庇護和巧合躲過種種厄運,他的幸運是“命中注定”,更是導演對底層人理想化的基本內心渴望的外在呈現。在薩利姆為了金錢和權力出賣靈魂時,他堅持初衷憑著辛苦勞作按部就班地生活,他是單純善良的,“潔而不染”,甚至對誣陷和毆打自己的警官與主持人付以寬容。尤其是對拉娣卡的愛,更有常人望塵莫及的忠誠與堅持。他參加《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節目,不是追求眾人渴望的金錢,而是單純為了讓拉娣卡通過節目看到自己,嘗試找回昔日的戀人,僅此而已。
哥哥薩利姆的形象與賈爾馬的理想化相對,更富有現實性。在薩利姆的世界里道德是非被排擠,他只相信自己構筑的“優勝劣汰”的生存規則。他有從孤兒院長那里救走弟弟的勇氣,有殺死黑幫老大的膽量,有背叛弟弟出賣拉娣卡的貪婪,但這樣的薩利姆卻是真實的。目睹了宗教沖突中被打死的母親和被燒死的族人,稚嫩的他作為兄長還肩負著帶著弟弟保命求生的重任。沒有身份地位,沒有錢,為了在惡劣境況中活下來他才變的唯錢權至上。為了換錢他賣了弟弟千辛萬苦得來的簽名照;嘴上不接納拉娣卡躲雨,因為害怕她成為兄弟二人生存的累贅,但拉娣卡被弟弟喊進來一起躲雨時,他才放心安心睡去,其實薩利姆內心是存在良知的,只是不敢于拿生命冒險,他必須謹慎;從器重自己的騙子那里救出險些被弄瞎的弟弟時又體現了他的膽識和對弟弟的愛;雖然反對弟弟放棄泰姬陵的“事業”返回布滿危險的孟買尋找拉娣卡,但為了成全弟弟他還是選擇一同前往;殺死騙子院長被人追擊時他又選擇背叛弟弟出賣拉娣卡,換取一處安全的庇護所;影片最后他又選擇放棄生命去成全弟弟的愛情。與賈爾馬的理想化相比,薩利姆更加真實,他是一批底層人民的代言者,是現實性的踐行者,聰明又狡猾,果敢又殘忍,但是為了生存,為了保全自己和弟弟,他又是無奈的,除此之外別無選擇。但在結尾處,薩利姆用生命成就了弟弟,完成了心理救贖。從某種程度上導演又給了“現實”一種正確導向。
拉娣卡則是潛在的理想者。盡管拉娣卡所占戲份不多,但卻為賈爾馬的生活重心提供了動機和希望。正如她身上的那件黃色紗麗,一抹亮色切實外化出拉娣卡對命運的內在抵抗。在污濁的環境中,她始終保持著初始的善良,在男性建構的等級制度下,她對發生于身上的不幸選擇了隱忍。在她的臉上沒有淚水反而展現出早熟的淡然和包容苦難的坦然,所以在肉體和精神被人蹂躪后,面對賈爾馬依然可以保持微笑。她的形象升華成一種給予別人追求希望的力量,成為一個潛在的理想者。
主持人是上流社會的發聲者,他是現實狀況的維護者,作為社會制度下的受益人群,他對來自社會底層的賈爾馬充滿了嘲諷,在片場一再譏諷賈爾馬的茶水工身份。從諷刺到懷疑再到使絆子和誣陷,主持人的作為正是印度等級制度下上流人士對底層人的壓榨和非公正對待。但隨著收視率爆棚,節目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獲知賈爾馬的確被冤枉后最終主持人承認了賈爾馬的成績。作為現實的維護者,其態度的轉變也是給印度上流社會一個映射,是其接受底層人的良好發端。
丹尼·博伊爾以美好反襯現實的慘,一切回歸于宿命,給劇中人物迥異的結局,但在結尾給了影片一個光明的尾巴,摻雜著希望的成分,正如片名《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樣,有一種烏托邦意味,足以引起印度整個國家的集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