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斌|浙江省開化中學
人畜之界是如何被打破的
——品讀課文《山羊茲拉特》
◎張永斌|浙江省開化中學

1978年,辛格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他的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這種藝術既扎根于波蘭猶太人的文化傳統,又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山羊茲拉特》這篇小說很好地印證了辛格作品的上述特點。
沈石溪一直認為動物小說的題材最容易刺破人類文化的外殼、禮儀的粉飾、道德的束縛和文明社會種種虛偽的表象,可以毫無遮掩地直接表現丑陋與美麗融于一體的原生態的生命。辛格卻以其獨特的敘事藝術,用柔和的筆調,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人和動物之間溫暖又美好的情感故事,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
這篇如童話般干凈洗練的小說,它的主題似乎可以一眼望穿。
小說通過尖銳的矛盾展開情節、表現主題。這組矛盾表面上看是貧困與情感的較量,這也是人類普遍的處境,但實質是人與動物不同種類天然不平等的鴻溝的矛盾。故事開端,因為暖冬,硝皮匠找不到活,缺過節的錢買燈節用的蠟燭、土豆、煎雞蛋薄餅的油、給孩子的衣物,而茲拉特老了,擠的奶也很少,沒有多少使用價值了,于是,硝皮匠決定賣掉茲拉特。阿隆一家人對茲拉特無疑也有很深的情感。因為聽到賣山羊一事,“阿隆的母親不禁淚流滿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麗昂也哭了起來”,出主意的硝皮匠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猶豫”。在阿隆給茲拉特套上繩索時,“全家人都出來向茲拉特告別”。但是這畢竟是人和動物之間的感情,茲拉特畢竟不是人呀,盡管舍不得,在現實的巨大壓力面前,人類常做的就是犧牲動物,于是迫不得已的阿隆只好牽著茲拉特走向了去城里屠夫家的路。在這次較量中,貧困暫時打敗了溫情,人與動物的天然鴻溝戰勝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
接下來的矛盾轉化成山羊、人和暴風雪的矛盾。在這篇小說中,沒有肆虐的暴風雪,幾乎就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故事。孫紹振說過好的情節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軌,讓人物的深沉心理、非常規心態暴露出來。這方面金庸是大師,他非常擅長把人物置于困境以表現人的深沉心理。《連城訣》里號稱“落花流水”的四位大俠中的花鐵干正是在困境中開始吃同伴的遺體,向無辜者下毒手,露出自私、邪惡的本性。小說中暴風雪肆虐,人和羊都面臨饑餓和嚴寒帶來的死亡的威脅,幸好找到了干草堆。在干草堆里,茲拉特不僅以它的乳汁維持了阿隆的生存,而且它看似簡單的“咩——咩——”聲也從情感上慰藉了處于孤獨中渴望交流和關愛的阿隆,推動著“賣羊”情節的轉折。
人羊幸存以后,因為共同經歷了生和死的考驗,人羊之間建立了超越人羊界限的深厚情感,“茲拉特在他的眼里,簡直就像是他的妹妹”,感情的力量戰勝了貧困的威脅。暴風雪一結束,阿隆馬上就把茲拉特帶回了家,“在草堆里,阿隆就決定再也不與茲拉特分離”。阿隆一家人因為茲拉特拯救了阿隆,“全家人誰也沒有再提起賣茲拉特的那件事”,真正地把它當作自己的親人看待:阿隆母親做給孩子們吃的油煎雞蛋薄餅茲拉特也有一份;一到晚上,它就和阿隆的姐妹們一起,坐在火爐旁,在閃亮的燭光里,看著嬉笑玩耍的主人們。這時候,人才真正超越了人與動物不同種類的天然鴻溝。
至此,小說的主題得以呈現:人與動物間也有能恒久存在的親情狀態,它可以超越任何時代的貧困和窘迫,成為一個物質匱乏的世界里人與動物之間永遠溫情的慰藉。
辛格為什么要講述這樣一個溫情的故事呢?辛格是在二戰的背景下創作這篇小說的,也許正是因為他看到當時的人們失望、消沉、孤獨、自卑,對上帝對人類都缺少信任,所以,辛格帶著對社會的良知和對人類的悲憫情懷,呼喚人們去重拾信心和愛。人和動物都能建立親密如家人的關系,更何況是人與人之間呢?
但是正如肖培東所說:“這個世界真有這樣一種美好嗎?這樣一個關于人和動物之間溫暖又美好的情感故事,它真能超越任何時代的貧困和窘迫嗎?下一次困頓無奈的關口,茲拉特還會被賣掉嗎?還會有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嗎?我甚至不愿多想,還是好好享受小說中的感動吧。在萬象生活和復雜的人性面前,所有的預測都是不確定的。生活,本來就不是一篇小說能完全包容的。在這開始滋長冷漠的時代,彼此溫暖關愛也許勝過殘酷撕開我們多少都有的丑陋外衣。支撐我們走出艱困處境的往往是永不消失的信念,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我們,最是悲憫的受益者。”
辛格是個會講故事的人,他被稱為當代最會講故事的作家,具有高超的敘事藝術。《山羊茲拉特》這篇看似尋常的小說,其實潛藏了很深的寫作技巧。
這篇小說情節上注意鋪墊和照應。情節的突轉來自于晴天突降大雪。這個情節看似突然,其實從情理上是完全說得通的。小說開頭就作了鋪墊。“每年燈節……從村子通往城里的路也總是覆蓋著雪”,冬天下大雪還是挺正常的。
小說構思精巧,體現了作家的創造性。構思最大的創造在于文中貌似不起眼的干草堆。干草堆的出現是文中的關鍵情節,如果沒有這個干草堆,情節就無法開展下去。干草堆起了如下作用:溫暖的干草堆為阿隆和茲拉特提供了躲避大風雪的場所,使他們不致凍死;干草堆為茲拉特提供了食物,進而茲拉特又為阿隆提供了羊奶,使得阿隆和茲拉特都能存活下來;干草堆相對封閉的環境,又使得人羊親密共處,加深了感情交流;正是因為他們在干草堆,阿隆的家人在大風雪中出來找阿隆才找不著,為他們今后三天都在一起經歷提供了可能,也正因為如此,阿隆和茲拉特的出現,給阿隆家人帶來了巨大的驚喜,使得他們忘記物質貧困對感情的壓迫,干草堆也促成了人羊感情的升華。試想,如果把干草堆改成其他事物,效果會怎樣呢?比如把干草堆改成曠野上的小房子,那么,如何解決食物呢?冷了怎么辦呢?家人怎么會找不到阿隆呢?人和羊生死與共結下的深情何以展現呢?你也可以再換其他的事物試試……
小說還注重用景物描寫渲染,使小說蒙上了溫情的色彩。例如小說中寫雪花:“棉絮般的雪花旋轉著飄落下來”“寒風怒號,掀起陣陣雪旋,宛如一些白色的小精靈在田地的四周玩耍”。暴風雪帶給人的不是嚴寒,不是恐懼,是“白色的小精靈在田地的四周玩耍”,充滿溫情。作者在描寫雪的形態時也是獨具匠心。偌大的雪花像棉絮一樣,這個比喻不僅僅是在寫雪花的形狀,更是在寫雪花的溫暖;雪花“宛如一些白色的小精靈在田地的四周玩耍”,飄飛的雪花輕柔空靈,為阿隆和茲拉特的友誼烘托出溫馨迷人的氛圍。他們的友情就像這雪花一樣潔白純美、晶瑩剔透,照徹彼此的內心。又如雪停之后的夜里“圓月在雪地上灑下片片銀輝……一切都那么潔白,那么安靜,沉浸在宏大天地的夢幻之中。星星顯得那么大,又那么近。月亮在蒼穹中游弋,就像在大海里一樣”。通過三天在干草堆中的相處,他們在相濡以沫中培養出了深厚的情感。夜雪初霽,天地之間那么靜謐,星星閃爍在天空里,這是他們得救后放松的心情的折射,也讓大自然感受到了溫暖。它讓我們感覺到一種超越人與動物的融洽,一種患難中的默契,一種真摯的情感。文中的環境設置和描寫充分表現出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溫情。

本欄目責任編輯:陸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