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海關稅收工作綜述
2015年,受國際市場需求低迷貿易萎縮、大宗商品價格深度下跌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我國對外貿易顯著下行,尤其進口總值大幅下降。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4.6萬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同期(下同)下降7%(按美元計價為4.0萬億美元,下降8%),與年初確定的6%外貿增長存在較大差距。其中,出口14.1萬億元,下降1.8% ;進口10.5萬億元,下降13.2% ;作為海關主要稅源的一般貿易進口5.7萬億元,下降15.9%,由此導致海關稅源萎縮,稅收下降明顯。在此背景下,全國海關依法征管、應收盡收、竭盡全力縮小稅收缺口,落實國家稅收政策,推動貿易便利化,服務進出口企業,堅決不征“過頭稅”。全年實現稅收凈入庫15094.1億元,下降12.6%,其中,關稅為2560.8億元,下降9.9%,進口環節稅為12533.3億元,下降13.1%,稅收與外貿同比基本吻合且稅收降幅分別小于進口和一般貿易進口降幅。
此外,全國海關征收船舶噸稅47億元,增長4.0% ;征收上繳罰沒收入22.4億元,下降10.8% ;征收進境物品進口稅14.1億元,增長90.3% ;征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6.5億元,下降5.2%。
2015年,全球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復蘇基礎不穩,國際貿易下降,金融風險增加,經濟增速繼續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當年全球經濟增速僅為3.1%。國內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9%,但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失衡等深層次矛盾逐漸凸顯,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峻,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在上述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海關稅收征收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具體表現為:
(一)國內外需求不足導致外貿進出口下降、稅源萎縮。2015年,我國外貿出現進出口下滑,特別是進口連續12個月同比下降,最大降幅為20.2%,導致海關稅源萎縮。作為海關主要稅源的一般貿易進口(不含加工貿易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降幅創2000年以來新高,同時占全部進口的比重也由上一年的56.6%降至54.8%,成為全年稅收下降的重要因素。同時,隨著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和加工貿易內銷便利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保稅貨物出區和加工貿易內銷征稅2975億元,逆勢增長3.5%,但因其占稅收總量僅為20.3%,對制止稅收下降作用相對有限。
(二)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為稅收減收主因。海關稅收實行從價計征,進口貨物價格漲跌與海關稅收密切相關??鄢豢杀纫蛩?,2015年應稅進口價格平均下降17.5%,因價格深度下跌導致稅收減收 3033.8億元 ;進口數量平均增長1.5%,數量增長帶動稅收增收261.8億元,二者相抵海關稅收減收約2772億元。前10位稅源商品中(占稅收總量 40%以上),除通信設備1項,其余 9項商品進口價格均呈下跌態勢。大宗商品如原油、未鍛軋精煉銅及銅合金價格分別下降 45.6%和20%,農產品如黃大豆價格下降24.7%,機電產品如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價格下降7%,上述4項商品進口量雖分別實現1.7%、1.4%、15.1%和7%的增長,但未能抵減價格深跌影響,造成稅收減收1025 億元。受供需結構失衡及企業經營困難等影響,部分能礦類及機電類商品市場需求減弱,部分商品進口出現量價齊跌。比如,進口汽車數量和價格分別下降21.5%和4.1%,進口鐵礦砂數量和價格分別下降1.6%和39.4%,進口成品油數量和價格分別下降2.8%和31.2%,上述3項商品導致稅收減收近1000億元。
(三)結構優化帶動稅源結構出現新變化。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發展迅速,傳統稅源商品進口放緩,新稅源培育不斷加快。比如,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其上下游材料進口增長,2015年集成電路、通信設備等先進技術設備進口量分別增長18.7%和28.9%,合計征稅1210億元,占稅收總量的比重提高2.4個百分點,超過鐵礦砂分別成為第三和第四位稅源商品。區域外貿發展更加均衡,產業逐步向內陸轉移,中西部地區外貿增長明顯優于東部地區,2015年中西部地區19個海關征稅同比下降4.4%,明顯低于東部地區23個海關13%的降幅。
(四)政策性減稅的疊加效應壓縮了稅收增長空間。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海關積極落實國家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全年減免稅513億元,進口天然氣增值稅返還、石腦油、燃料油消費稅退稅等共148億元,增長26.5%。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和國家自貿區戰略推進進一步加快,我國已實施17個優惠貿易安排,全年累計優惠稅款423億元,增長9.6%。2015年實行較低進口暫定稅率商品749種,同比減收28億元。以上稅收政策合計優惠(減收)稅款約1112億元。此外,國家提高成品油和電池、涂料等進口環節消費稅稅率,分別增加稅收26.1億元和0.5億元。增減相抵后稅收減收1085億元。
(五)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加大為海關稅收帶來不確定性。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加速,人民幣匯率不再單邊升值,而呈現“升貶互現”的雙邊波動走勢,且浮動區間擴大,海關稅收波動隨之加大。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計征匯率以8月為分水嶺“前升后貶”,總體較上年貶值1.1%。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商品,折合為人民幣計征稅款后拉動稅收增收149億元。與此同時,由于美元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存在較強的負相關性,美元升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企業為規避匯率風險,進口更加謹慎;加之人民幣貶值,也一定程度引起資本外流,抑制進口,間接影響稅收。
(一)加強領導,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海關總署黨組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國務院領導同志指示精神,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研判形勢,部署全年綜合治稅工作;先后出臺了進一步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18條措施,下發了加強綜合治稅、防控稅收風險的指導意見,制定了綜合治稅工作方案并將相關措施分解、督辦和落實;成立稅收督導組赴部分直屬海關開展督導檢查,“挖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各直屬海關“一把手”親自掛帥,分管領導靠前指揮,重點抓好責任落實,強化監控考核,依法征稅,力堵跑冒滴漏,盡最大努力確保應收盡收。
(二)建言獻策,擴大進口,穩定增長。一是年初和9月先后兩次向國務院上報了關于擴大原油、汽車、先進技術設備、牛羊肉等進口的政策建議,國務院領導做出重要批示。在國務院辦公廳強力推動下,第四季度有關措施逐步落地。7家民營企業獲得原油進口資質,四季度進口原油494.6萬噸,增加海關稅收14億元。其中,一般貿易進口原油449.2萬噸 ;加工貿易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保稅進口45.4萬噸。牛羊肉進口國別政策得以放寬,牛羊肉生產企業在華注冊數量增加,四季度牛羊肉進口20萬噸,增長73.4%,增加海關稅收10億元。二是充分發揮海關一線監管貼近企業的優勢,開展關稅政策執行成效評估,強化與各部委、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合作,依據國家政策導向,從鼓勵擴大進口、引導境外消費品回流、支持民族品牌參與國際競爭、優化稅則體系等方面著眼,通過座談、宣講、網絡和媒體等多種渠道,搭建行業、企業反映稅收政策調整需求的平臺。三是組織開展稅則調研,支持國內重點行業發展,2015年向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上報稅目及稅率調整建議48項,其中高速電力機車的牽引變流器進口暫定稅率調整等29項建議被采納。另外,上報渦輪增壓器、丙烯酸鈉聚合物等出口退稅率建議共54項。
(三)深化改革,服務企業,便利征稅。一是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促進區域通關便利。二是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試點在沿海地區展開,“一站式作業”穩步推進。三是深化關檢合作“三個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降低企業貿易成本。四是進一步拓展無紙化通關改革覆蓋領域,并延伸到稅款征繳入庫環節,報關單無紙化率已達90%以上。五是實施有條件的匯總征稅改革,在提供稅款擔保的前提下“先放后稅”,提高企業資金效率與效益,1383家企業參與,涉及貨值1263億元。六是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和加工貿易保稅監管改革,全國160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已整合優化為124個,產業結構、業務形態、監管水平不斷優化,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七是積極推動新興貿易業態發展,對跨境電子商務監管實行“全年(365天)無休日、貨到海關監管場所24小時內辦結海關手續”的工作制度。
(四)突出重點,加強監管,打擊走私。一是加強進出口貨物監管,在強化風險管理的基礎上,實施“雙隨機”(布控查驗貨物隨機、實施查驗關員隨機)布控查驗改革,隨機布控率達 78%。二是針對“出境游”、“出境購”人員大幅增加,克服一線關員人力資源緊張困難,加大對旅客行李物品的檢查力度并全面實施機檢,隨機抽查,加強重點航線航班監管,對高風險旅客行李物品實施100%查驗,提升開包檢查率。三是針對“海淘”、“網購”進口商品的顯著增長,采取措施加強對進境郵件、快件監管。對來自重點國家和地區、高價值的郵件、快件全面實施查驗;打擊偽造虛構收寄件人信息的走私行為;規范試點網購保稅進口經營行為,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四是重拳打擊涉稅走私。開展打擊凍品走私等“五大戰役”專項行動和“以打促稅”百日攻堅戰,重點打擊涉稅商品走私、重點渠道走私、非設關地偷運走私等違法活動。2015年,全國海關共立案偵辦涉稅走私案件24974起,案值536億元,涉稅121億元。
(五)多管齊下,強化督審,防控風險。一是加大對綜合治稅的督察審計力度。充分運用內部在線督察,對權力運行的“關鍵點”、問題的“多發點”、信息化難覆蓋的“薄弱點”以及業務改革的風險“變化點”等實施重點督察審計。二是加強稅款入庫監控,確保稅款及時入庫。2015年追繳超期稅款(稅單開出后超過15天未繳稅)43億元 ;會同人民銀行共同研究解決商業銀行延遲海關稅款入庫問題,加快推進“財關庫銀”聯網系統建設,對23家商業銀行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提高稅款入庫時效。三是嚴厲打擊行業性、區域性稅收瞞騙。對集成電路、手機及零部件、汽車及零部件等高風險商品特許權使用費實施價格核查,對飛機租賃、汽車和加工貿易棉花等重點領域開展稅收稽查。全年審價補稅150.5億元、歸類補稅8.5億元 ;稽查補稅51.3億元。
(海關總署關稅司供稿,劉挺汀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