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情況及成效
2015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促進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環境存在許多有利條件,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社會深度轉型,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但同時,各種約束條件和結構性矛盾制約加大,加上潛在風險凸顯和世界經濟深度調整,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一)主要經濟體復蘇的非均衡性加劇。美國經濟復蘇前景趨好,增速保持較高水平,失業率創2008年以來新低 ;歐元區仍處于“低增長、低通脹、高失業”的困境;日本經濟再度陷入衰退。新興經濟體中印度保持較快增長,俄羅斯和巴西瀕臨衰退。由于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各不相同,各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出現分化。美聯儲已經退出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歐央行進一步推出寬松“組合拳”,包括下調基準利率、推出定向長期再融資計劃等。同時,新興經濟體貨幣政策也出現分化,俄羅斯、巴西等國加息應對通脹和資本流出壓力,墨西哥等經濟體則降息刺激經濟。此外,全球面臨貧困、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以及網絡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方面的挑戰。世界經濟再平衡,也使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持續存在。我國經濟已深度融入全球經濟,越來越容易受到國際經濟政治風險的影響。
(二)通縮風險有所加劇。2014 年12月CPI同比增長1.5%,連續4個月漲幅在1.4-1.6%,低于歐美國家2% 的通脹目標,全年同比上漲2%,為2010年以來的新低 ;12月PPI同比萎縮3.3%,自2012年3月以來已連續34個月負增長,其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下降4.3%,影響PPI總水平下降約3.3個百分點。PPI持續下跌受產能過剩、國內外需求低迷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鋼鐵、煤炭、有色等資源型行業產能過剩依然較為嚴重,去產能可能需要經歷一個較長過程;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位震蕩和美元持續走強的情況下,我國面臨的輸入性通縮壓力可能還會持續。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通縮風險進一步加大,這也是影響投資增長、企業投資意愿、企業效益和稅收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
(三)投資增長后勁不足。2014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7%,同比回落3.9個百分點,呈現逐月放緩的態勢。一是由于產能過剩仍較嚴重、工業領域持續通縮、企業投資意愿不強等因素,2012年以來制造業投資增速持續下降,連 創 10 年 來的新低,2014年僅增長13.5%,比上年回落5個百分點。二是由于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放緩,地方政府債進入償債高峰期,政府投資能力受限,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快速增長的難度加大。三是房地產市場調整仍在持續,多數地區商品房成交下滑,價格回落,開發企業資金鏈緊張加劇,投資能力和意愿明顯不足。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0.5%,同比回落9.3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比上年下降14%。投資增長乏力將對經濟平穩增長造成一定壓力。
(四)各種潛在經濟風險逐步顯露。過去高速增長階段,由于潛在需求旺盛、資產價格持續上漲,粗放增長模式下的一些矛盾和風險容易被掩蓋和吸收。伴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下調,原有的風險化解機制難以繼續生效,市場主體行為很難及時做出調整,原來被掩蓋的矛盾和風險就會顯露出來。地方政府性債務、影子銀行、房地產等領域風險正在暴露。2014年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升至1.29%,達到2010年以來最高水平。個別銀行不良貸款率更高。有些擔保公司資不抵債,破產關閉。同時,地方債務規模較大且風險快速累積,根據清理甄別統計結果,截至2014年底,全國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16.4萬億元,比審計數10.9萬億元增長51.1%,一些地方政府債務到期償還壓力較大,債務利息負擔沉重,局部地區債務風險突出。
2015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創新調控方式,更多依靠市場力量,更多運用改革辦法,注重穩定市場預期,保持政策定力,不因季節性的經濟波動而出臺強刺激政策,同時根據形勢變化,加強預調微調和定向調控,推動經濟平穩運行和提質增效。
(一)適當加強預調微調力度。適當擴大財政赤字規模,2015年全國財政赤字1.62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700億元,赤字率為2.4%,同時新增政府地方專項債券1000億元,并動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加大支出力度。采取全面清理結轉結余資金、加強督查等措施,盤活財政存量資金,調整用于保民生、補短板、增后勁。加強庫款管理,2015年末全國財政庫款凈額24088億元,連續9個月同比下降。統籌資金支持鐵路建設,及時下達重大水利工程資金,開展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全面推進“糧安工程”危倉老庫維修改造。繼續實施減稅降費,進一步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覆蓋面,延長小微企業增值稅、營業稅優惠政策執行期限,擴大企業吸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適用人員范圍,將個人轉讓住房營業稅免稅年限由5年恢復為2年,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對節約能源車船減半征收車船稅,下調鐵礦石資源稅征收比例,將稀土、鎢、鉬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并停止征收其價格調節基金,取消或停征57項中央級行政事業性收費,對小微企業免征4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5項政府性基金,取消7項水運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費率,出臺失業保險基金支持企業穩崗政策。降低部分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提高部分高附加值產品、玉米加工產品、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發揮關稅調控作用,推動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引導境外消費回流。
(二)緩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和融資壓力。一是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余額限額管理。經全國人大批準,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為16萬億元,在清理認定2014年末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基礎上,額外增加7000億元,為國務院確定的重點投資增加資金來源。二是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下達三批置換債券額度3.2萬億元,降低地方利息負擔,緩解地方償債壓力。為做好置換債券發行工作,會同人民銀行、銀監會印發文件,指導地方采用定向承銷方式發行置換債券。三是做好2015年新增債券發行工作。年初預算安排2015年新增債券6000億元,優先用于支持國務院確定的重點項目建設。為規范地方政府債券管理,印發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預算管理、發行兌付和會計核算辦法。四是確保在建項目后續融資。會同人民銀行、銀監會出臺文件,妥善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在建項目后續融資問題。五是推廣PPP模式。篩選了2批共233個,總投資8146億元的“中央示范項目”。發揮各類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資,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促進公共服務領域和新興產業發展。
(三)通過推進結構調整培育新興增長點。發揮財政政策的精準調控優勢,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調整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支持耕地質量保護和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建設,開展地下水超采治理、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等試點;支持農業技術推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智能制造和工業強基,支持“雙創”,將中關村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推廣至全國,科技企業轉增股本、股權獎勵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等政策推廣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對符合要求企業放寬適用折舊條件,擴大重點行業加速折舊優惠范圍。支持15個試點城市開展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加大對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支持力度,啟動實施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科研院所改革發展。在清潔高效發電設備等14個關鍵領域啟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推動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投資運營,以及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設立。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健全新能源汽車全方位支持政策,支持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深入推進節能減排綜合示范,支持大氣污染、水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防治,以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四)強化公共服務保障和民生改善。在持續增加民生投入的同時,推動完善相關領域的支出政策和機制設計,突出公共性,增強可及性和可持續性。教育方面,推進學前教育3年行動計劃穩步實施;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安排高校國家獎助學金等學生資助經費,惠及約775萬名學生 ;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標準由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2000元。社會保障方面,開展養老保險制度頂層設計研究,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的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個人繳費標準從90元提高到12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年人均經費標準從35元提高到40元。繼續支持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支持縣級公立醫院和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支持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和疾病應急救助制度,支持做好優撫安置工作。文化方面,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出臺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意見的通知,積極支持足球改革。
(五)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釋放制度紅利。出臺實施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編制2016-2018年全國中期財政規劃。有序推進稅制改革。營改增由點到面,逐步擴大到全國范圍的交通運輸業、電信業、郵政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制訂消費稅改革方案,完善消費稅政策。實施原油、天然氣、煤炭、稀土、鎢、鉬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同時清理相關收費基金。研究提出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配合全國人大做好房地產稅立法工作。推進環境保護稅立法。完善出口退稅負擔機制。研究提出推進中央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的指導意見,結合稅制改革制訂調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過渡方案。同時,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出臺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若干意見;著眼于經濟社會長遠可持續發展,深度參與科技、社保、金融、司法等領域的改革設計。
積極財政政策的有效落實,為穩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年GDP增長6.9%,與預期目標相符,經濟運行呈現緩中趨穩、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的特征。
(一)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需求結構繼續改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7%,旅游、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務消費持續升溫,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比上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產業結構調整扎實推進,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50.5%,首次超過50%,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的趨勢更加明顯。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大大快于傳統工業的增長。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高于工業投資5.9個百分點,占工業投資比重為43.2%,比上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區域結構協調性增強,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7.6%和7.8%,分別快于東部地區0.9和1.1個百分點 ;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7%,快于東部地區3個百分點。節能降耗繼續取得新進展,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6%。
(二)經濟增長新動能集聚。隨著簡政放權不斷推進,市場活力有效釋放,2015年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超過1.2萬家。創新活力和動力持續增強,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9.3%,占GDP比重為2.1%,提高0.05個百分點。促進科技成果不斷涌現,2015年受理境內外專利申請280萬件,授予專利權172萬件,分別比上年增長18.5% 和 31.9%?!盎ヂ摼W +”行動 計劃和《中國制造 2025》扎實推進,電子商務、網上零售等新業態快速增長,全年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3.3% ;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電視產量分別增長161.2%、14.9%和14.9%。
(三)對外開放不斷深入。2015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45741億元,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提升至11.9%。雙向資本實現基本平衡。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2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6%,再創歷史新高 ;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 1180 億美元,增長 14.7%?!耙粠б宦贰苯ㄔO成效顯現,2015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2164家,比上年增長18.3%,實際投入外資金額84.6億美元,增長23.8%。對外投資方面,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直接投資148億美元,增長18.2%,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制造合作步伐加快。
(四)民生事業進一步改善。財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繼續增加,民生等重點支出保持較快增長,全國教育、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社會保障和就業、城鄉社區、節能環保等支出分別增長8.4%、9.3%、17.1%、16.9%、11.5% 和 26.2%。物 價 溫 和 上 漲,CPI全 年 增 長1.4%。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4%,快于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進一步縮小。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年末登記失業率4.05%,全面完成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的目標。
(財政部綜合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