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增加一般消費品進口豐富國內消費者購物選擇
近年來,我國公民境外消費持續升溫,2009-2015年均增長30.3%,2015年境外消費總額達到1.5萬億元,其中約7000-8000億元用于購物。而國內居民消費增速卻持續走低,消費的引領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消費市場潛力仍需深挖。在此背景下,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深入研究我國公民境外消費快速增長情況,提出有關政策措施并認真組織落實。
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公民境外消費快速增長問題,要求加強研究,提出具體措施,穩增長、保就業、惠民生,促進經濟提質增效。按照國務院要求,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認真制定了完善消費品進出口相關政策、豐富國內消費者購物選擇的總體方案。具體建議包括: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水平、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積極穩妥發展免稅業、推進實施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加強產品質量監管等政策措施。
2015年4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上述總體方案,并部署完善消費品進出口相關政策,豐富國內消費者購物選擇。會議認為,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是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舉措。圍繞滿足消費升級需求,通過完善稅收調節等政策,營造公平競爭的進出口環境,增加群眾購買意愿較強的消費品進口,促進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出口,有利于擴內需、保就業、惠民生,對推動國內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也有重要意義。會議決定,一是對國內消費者需求大的部分國外日用消費品,于2015年6月底前開展降低進口關稅試點,逐步擴大降稅商品范圍。二是結合稅制改革,完善服飾、化妝品等大眾消費品的消費稅政策,統籌調整征稅范圍、稅率和征收環節。三是增設和恢復口岸進境免稅店,合理擴大免稅品種,增加一定數量的免稅購物額,方便國內消費者在境內購買國外產品。四是進一步推進境外旅客購物通關和退稅便利化,嚴格落實進境物品依法主動申報納稅要求。制定支持跨境電商進口的檢驗檢疫政策,清理進口環節不合理收費。五是加快推進中國產品品牌提升工程,支持實體店發展,實現線上線下互動。規范市場秩序,嚴打假冒偽劣,促進優勝劣汰。讓消費者就近、便捷購物。
我國居民境外消費快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出境人數大幅增長、境內外商品存在價差這些表象外,高端消費品缺乏自有品牌、質量問題導致的國產品“信任危機”、部分國外高檔品牌的區域定價策略等才是深層次原因。針對消費品的進口稅收主要包括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出于公平稅負、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考慮,進口環節增值稅稅率和消費稅稅率與國內稅率保持一致,可以調整的只有關稅,范圍有限。而且關稅占市場零售價比例很低,難以對境內外價差構成實質性影響,并不是導致居民境外消費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關稅調控信號強,選擇部分日用消費品進行降稅,對鼓勵境內消費、豐富國內供應,可發揮一定作用。
為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2015年6月1日起,財政部啟動了降低部分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試點工作,選取我國居民在境外購買意愿較強、關稅稅率較高且不征收消費稅的諸如西裝、毛制大衣、毛皮服裝、運動鞋、護膚品、紙尿褲等14項日用消費品,以暫定稅率方式降低進口關稅稅率,平均降幅50%。為進一步客觀分析和評估降稅效果,充分發揮降稅的政策信號作用,2016年1月1日,進一步擴大降稅商品范圍,繼續以暫定稅率方式降低箱包、服裝、圍巾、毯子、真空保溫杯、太陽鏡等16項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平均降幅50%。
自2015年6月1日降稅試點以來,效果初顯,大大促進了相關日用消費品進口。6-12月,14項降稅商品應稅進口貨值76.1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增長8.7%。在同期外貿進口和消費品進口雙雙下降的形勢下,逆勢增長十分明顯。其中,降稅護膚品、服裝和鞋靴的進口增速均高于同類商品進口增速。同時,降稅推動了部分商品降低國內售價。在降稅商品的國內零售價中,關稅占比僅為0.2-2.6%,遠遠低于市場推廣和渠道費用,對商品境內外價差的直接影響十分有限。但是,降稅釋放出鼓勵消費品進口的信號,發揮了積極的引導作用,推動部分因自身銷量、庫存等原因已有降價意愿的進口商品,以此為契機主動下調了國內市場價格。2015年下半年,高端護膚品國內市場零售價格普遍下降,降幅達8-25%,遠遠超過關稅下調的幅度。由于在選擇降稅商品時充分考慮了國內產業承受能力,回避了敏感商品,且降稅產品范圍有限,降稅未對國內產業和關稅收入造成明顯的不利影響。
從長遠來看,和降低消費品進口關稅稅率相比,更重要的舉措是財稅措施綜合發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國內消費品牌,改善國內消費環境,提升國內產品質量,引導理性消費,才可從根本上滿足居民的消費升級需求,用消費升級促進國內產業升級,更好地發揮消費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基礎作用。
為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增設和恢復口岸進境免稅店,合理擴大免稅品種,增加一定數量的免稅購物額,方便國內消費者在境內購買國外產品”的決定,財政部與相關部門商談,并赴有關免稅品經營企業開展實地調研,研究增設和恢復口岸進境免稅店相關問題,牽頭制定了口岸進境免稅店政策和增設方案,并上報國務院。其中,口岸進境免稅店政策的制定原則是,既要充分發揮口岸進境免稅店擴大國內消費、滿足居民消費需求作用,又要統籌平衡我國免稅品和有稅品兩個市場,盡量減少對國內產業、消費市場和流轉稅制的沖擊。口岸進境免稅店增設方案的制定主要按照口岸進出境旅客流量排序,并兼顧了區域布局需要。按照增設方案的布局,口岸進境免稅店將覆蓋85%以上的航空進出境旅客和大部分的陸路進出境旅客。
2015年12月19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廣州白云、杭州蕭山、成都雙流、青島流亭、南京祿口、深圳寶安、昆明長水、重慶江北、天津濱海、大連周水子、沈陽桃仙、西安咸陽和烏魯木齊地窩堡等13個機場以及深圳福田、皇崗、沙頭角、文錦渡口岸,珠海閘口口岸和黑河口岸等6個水陸口岸各設1家進境免稅店。
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企業對消費者,即B2C)發展迅猛,境內消費者通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從境外以零售方式購買商品,并通過快件、郵件等渠道進境。作為一種新型業態,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滿足現階段國內居民對國外商品客觀存在的消費需求,豐富國內消費者購物選擇。由于商品通過快件、郵件渠道進境,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在此前的實際操作中按照郵遞物品征收進境物品進口稅(以下簡稱行郵稅)。行郵稅針對的是非貿易屬性的進境物品,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具有明顯的貿易屬性,其在稅收政策上能否適用行郵稅的問題需盡快予以明確。此外,行郵稅稅率水平普遍低于同類一般貿易進口貨物的綜合稅率,并可利用免征稅額避稅進境,國內相關產業、外商在華投資企業紛紛反映,這導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與國內銷售的一般貿易進口貨物、國產貨物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在此背景下,很多電商企業預期稅收政策將做調整,希望國家能盡快明確政策,營造穩定的稅收政策環境,推動行業健康、規范發展。
為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健康發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 見 》(國辦發 [2015]46 號)要求,財政 部會同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按照有利于拉動國內消費、公平競爭、促進發展和加強進口稅收管理的原則,研究制定了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該政策對能夠實現交易、物流、支付電子信息“三單”比對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按照貨物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其中,關稅稅率暫設為0%,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取消免征稅額,暫按法定應納稅額的70%征收。
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為跨境電商的發展營造了穩定的稅收政策環境,打消了行業未來發展在稅收政策上的不確定性,有利于企業安排長期發展戰略和投資經營規劃。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還為跨境電商的發展營造了統一的稅收政策環境,使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業務可以從少數試點城市擴展至全國符合條件的城市,將惠及更廣泛的消費者和企業,也有利于營造電商企業之間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鼓勵電商企業修煉自身在供應鏈、物流、服務等方面的“內功”,探索商業模式創新。長期來看,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將有利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豐富國內消費者購物選擇,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
(財政部關稅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