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經濟建設工作
2015年,財政經濟建設圍繞財政部黨組中心工作,積極進取、主動作為,在重點領域改革、產業企業提質增效、生態環保節能減排與擴大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提出農產品臨時收儲制度改革建議,促進建立農產品價格市場化機制。一是玉米臨儲制度改革建議并穩步推進。針對當前玉米嚴重供過于求、庫存積壓,及時到東北產區調研,呈報了有關政策建議。2015年玉米臨儲價格較上年下降0.12元/斤,為2016年推進玉米臨儲制度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礎。二是國家政策性糧棉油庫存消化處理思路。提出政策性糧棉油庫存一攬子銷售消化方案,銷售消化老庫存,將暗虧變明虧,根據不同糧棉油品種性質特點、市場化程度、市場容量等制定差異化處理策略,不僅有利于減少國家損失、減輕財政負擔,還為推進農產品臨儲制度改革掃清了障礙。三是推進油菜籽臨儲改革并順利實施。2015年起,不再實施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完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中央財政從糧油大縣獎勵資金中對油菜籽主產省給予傾斜。為了解政策改革效果,赴5個油菜籽主產省進行跟蹤評估,與33家主要收購企業、15家貿易商、25戶農民進行了座談。四是完善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改革政策。2015年度棉花目標價格確定為19100元/噸,較上年下調700元/噸 ;大豆目標價格維持上年水平不變。
(二)協調推進成品油價格補貼改革,取消財政不合理承諾。一是完成漁業油價補貼改革。會同農業部報國務院批準后印發了《關于調整國內漁業捕撈和養殖業油價補貼政策促進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補貼不再與用油量及油價掛鉤,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支持漁民減船轉產和漁船更新,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截至2015年底,各地漁業油價補貼改革推進順利。二是啟動城市公交車油價補貼改革。印發政策調整文件,并會同有關部門召開視頻會議進行動員部署,地方、企業代表介紹了工作情況,推進改革加快實施。三是農村客運和出租汽車、遠洋漁業、林業油補改革方案已形成一致意見。與有關部門反復溝通,研究形成農村客運和出租汽車、遠洋漁業、林業油價補貼改革方案。
(三)通過設立政府投資基金等方式,實現競爭性領域財政資金投入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一是做好政府投資基金頂層設計。在廣泛調研聽取意見后,印發了《關于財政性資金注資政府投資基金支持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二是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當年設立當年運行。根據《中小企業促進法》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決策部署,經反復研究論證,中央財政通過整合資金150億元,廣泛吸引社會資本,設立總規模600億元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國務院批準同意后組建了基金理事會,研究建立規章制度,組織開展基金管理機構選聘工作等。經多方共同努力,12月24日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首支實體基金注冊設立,總規模60億元,中央財政出資15億元。基金設立后即開始運行。三是推進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設立并啟動一般合伙人(GP)招標工作。不斷完善設立思路,修改設立方案,于8月獲國務院批復,年底已啟動GP招標工作。四是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運營良好。會同工信部督促基金公司規范治理結構,加大投資力度,全年實現240億元投資,完成對集成電路產業鏈初步布局。集成電路募資投資成果受到行業內外廣泛肯定。
(四)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推動相關行業改革。一是推動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會同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制定脫鉤方案及相關配套文件,做好部內外協調等工作,為第一批148家試點協會商會作政策講解,保障試點順利推進。二是推動供銷合作社改革。參與有關改革文件制定全過程,支持供銷合作社成為新時期為農服務的主力軍和綜合平臺。
(一)統籌資金支持實施《中國制造2025》。一是加大對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研究起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智能制造發展工作方案,提出以當前產業發展最急迫的安全可控產品標準為主,集中支持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二是研究建立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啟動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利用財政資金調動保險機構積極性,發揮保險工具功能,降低用戶風險,推廣應用國產重大技術裝備。2015年試點工作初見成效,保單超過100個,保費總計2122萬元,承保金額達到157億元,帶動一大批重大裝備打開市場。三是支持工業強基。為補齊短板,對工業轉型升級強基工程予以支持,采用公開招標方式遴選承擔單位,在高端裝備和電子信息等2個領域選擇55個重點方向提升工業基礎能力。
(二)開展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對小微企業的個別企業、個別項目的支持,改為對示范城市的整體支持,并創新資金分配方式,通過公開競爭,將山西省太原市等15個城市納入首批示范名單,通過財政資金獎勵,支持引導示范城市不斷提高對小微企業的全方位服務支撐能力。該項工作有效調動了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社會反響大,政策效果不斷顯現。
(三)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深入研究產業更替趨勢,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業態加快發展。一是支持新興產業集群。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集中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海洋經濟、稀土行業、信息產業等集聚發展和集群發展。二是推動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支持8個省份建立養老服務產業基金,探索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新模式。三是促進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新增支持24個循環化改造園區、4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17個餐廚試點,啟動“以舊換再”推廣試點,支持工業和農業領域清潔生產。
(四)研究工業穩增長政策體系。詳細梳理工業穩增長方面已出臺的財稅政策措施執行情況,并從擴大有效需求、調整產業結構、釋放改革紅利、減輕企業負擔等方面提出33條擬出臺的財稅政策措施。
(五)支持知識產權運營推廣。探索以市場化方式促進知識產權運營服務,支持北京、上海等10個試點省市引入社會資本共同設立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支持市場主體培育和運營高價值專利。
(一)推動環境保護制度建設。一是推動環境監測體制改革。會同環保部印發了《關于支持環境監測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加快環境監測體制改革,中央適當上收監測事權,在大氣、水、土壤方面形成監測直管網。二是完善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在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廣西廣東九洲江、福建廣東汀江-韓江等開展跨地區生態補償試點,到當年底汀江、九洲江流域已經取得明顯進展,上下游省份已達成一致,并形成工作方案。
(二)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一是制定出臺2016 - 2020年財政補貼方案。在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后,印發了《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中央財政補助政策的通知》,補貼方式從原來普惠制、廣覆蓋調整為扶優扶強,不直接干預技術路線,并以退坡方式倒逼企業加快降低成本。二是研究完善充電設施支持政策。按照各地新能源汽車推廣量分檔給予充電設施建設獎勵,支持上海等13個省市開展充電設施建設。以此為基礎,深入研究“十三五”時期充電設施建設支持政策,并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后修改印發。
(三)深入推動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會同環保部對農村環保“以獎促治”政策進行了調整完善,聯合召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現場會,對有關工作進行了部署。
(四)統籌資金支持環境污染防治。一是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效果。進一步支持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印發《關于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提高使用績效的通知》,切實抓好預算執行,發揮財政資金在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引導作用。二是加強水污染防治。支持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新增15個一般引導湖泊納入財政支持范圍。開展國土江河綜合整治試點,推動流域資源環境綜合治理與協同保護,首批啟動灤河、東江2個試點。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和南水北調上游區及漢江流域、長江上游流域、黃河上游流域、“中華水塔”三江源等重點流域加強水污染防治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三是轉變重金屬污染防治資金使用方式。通過競爭性分配方式選擇31個地市共39個重點區域開展重金屬污染防控,調動了地方政府積極性,效率明顯提升。
(五)加快油品質量升級。抓住當前油價處于低位的時機,擴大車用汽柴油國Ⅴ標準執行范圍,提前國Ⅴ標準車用汽柴油供應時間,中央財政對煉油企業成品油質量升級改造貸款給予貼息支持。
(一)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會同住建部、水利部啟動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通過競爭性評審方式選擇包頭等10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濟南等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中央財政資金以獎代補支持引導。
(二)推動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和智能化改造。加大倉儲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將遼寧等16個省份納入重點支持范圍,并支持湖南等3個省份開展糧庫智能化改造,支持河北等20個省份開展應急供應糧食倉儲設施維修改造,推動糧食倉儲管理短時間內實現智能化目標,破解了我國糧食管理難題。
(三)支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相關工作。一是深入推動新型城鎮化。參與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擴圍工作,將北京市房山區等59個城市(鎮)納入第二批試點。二是推動城管執法體制改革。配合住建部、中央編辦、國務院法制辦研究起草《關于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牽頭研究具體財政支持政策,解決當前城市管理和執法工作中存在的管理體制不順、職責邊界不清等突出問題。
(四)支持實施電信等普遍服務。一是支持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落實“寬帶中國”等有關戰略,研究支持電信普遍服務的長效機制,按照“中央資金引導、地方協調支持、企業為主推進”的思路,支持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建設發展,第一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已啟動。二是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按照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互聯網+”行動計劃要求,加大對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支持力度,支持200個縣開展示范工作,并向中西部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傾斜,開發出一條“電商+扶貧”的新路子,提升政策綜合效益。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