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農業工作
2015年,財政農業工作圍繞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小康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拓寬投入渠道、健全政策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強化資金管理,為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促進城鄉一體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落實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一是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印發《關于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調整20%的農資綜合補貼資金用于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重點支持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選擇部分地區開展農業“三項補貼”改革試點,將農業“三項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立健全政策性強、專注現代農業發展、覆蓋全國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解決新型經營主體在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三是改革完善農機購置補貼運行機制。安排農機購置補貼236.45億元并向優勢產區適當傾斜,優化農機補貼結構,支持開展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促進提高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二)支持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印發《關于支持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從政策傾斜、能力提升、機制創新等方面提出多項政策措施。二是鞏固財政支持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成果。安排20億元,進一步創新財政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政策,逐步形成風險補償、融資增信、設立產業基金、搭建公共平臺等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三是建立健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安排10億元,比上年增加2億元,支持將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省份由13個擴大到17個,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發展。四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安排11.86億元,改進和完善農民培訓方式,支持擴大重點示范培育試點范圍,探索“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吸引農村青年務農創業。五是擴大現代農業示范區以獎代補范圍。安排10億元,對100個縣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實施以獎代補,發揮財政資金對金融資本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六是支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安排45.8億元,按照每畝補助10元標準,支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三)支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現代農業支撐保障水平。一是籌集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資金,通過“擠增量、調結構”,籌集落實250億元支持29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二是安排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317.86億元,支持全面推進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實施全國抗旱規劃引調提水工程和第五、第六批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三是撥付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南水北調部分)165.35億元、南水北調工程基金9億元,支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
(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一是探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安排10億元,支持河南等10個省份,重點圍繞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以及部分特色優勢農產品,探索農業發展新業態和新模式,拓展農業新功能,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推動種植結構調整。安排3億元,支持在北方高寒高緯地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和農牧交錯區開展糧飼結構調整試點,按照以畜定改、糧飼兼用、種養結合、以養帶種模式推動試點區域種植結構調整。三是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安排169.99億元,支持各地加快糧食及其他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四是支持農業科技發展。安排36.93億元,支持實施農業重大技術推廣補助,開展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推廣與服務,擴大農產品初加工補助試點規模,探索開展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五是支持做好農業防災減災。安排農業防災減災、江河湖庫水系綜合整治、人工影響天氣補助等資金360.8億元,支持全面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一)強化農村脫貧攻堅投入保障機制。增加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專項扶貧資金467.45億元,比上年增長8%,支持一批效果突出的減貧項目,緩解一批突出貧困問題,為推進農村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支撐。
(二)支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一是研究起草關于籌集“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資金的政策建議并提出財政支持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思路,實現了新常態下財政金融協作機制的重大創新。二是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研究部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聯合印發《“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三是指導地方做好“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指導地方調整政府債務結構、組建省級投融資主體和項目實施主體,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前期準備工作。
(三)推動財政扶貧機制創新。一是下放審批權限。將康復扶貧貸款貼息資金管理權限下放地方,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統一按因素法測算下達地方,由地方自主安排。二是開展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將財政投入用于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所形成資產,量化折成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股份,配置給當地貧困群眾,幫助其培育穩定的增收來源。三是完善績效評價獎勵機制。會同國務院扶貧辦進一步完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將獎勵資金規模從20億元增加到30億元。
(一)擴大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點成果。安排181.2億元,比上年增加39.1億元,增長27.5%。一是擴大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試點范圍。支持湖南省將臨近插花丘塊43.15萬畝耕地和湘江流域60.86萬畝耕地納入試點,重點圍繞開展集中連片治理、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研究新技術和新模式、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二是擴大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試點范圍。支持河北省將治理范圍由4市49個縣擴大到5市63縣,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占總投資83.5%。三是支持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下達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任務1000萬畝,集中安排在河北等18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是支持實施濕地保護政策。加大濕地保護獎勵力度,支持將湖北省納入退耕還濕試點范圍,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做好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五是探索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支持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推廣應用秸稈還田腐熟、施用生物有機肥、地力培肥綜合配套技術等土壤有機質提升措施。六是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農民科學施用配方肥、高效肥,鼓勵施用低殘留農藥。七是推進農業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試點。采取先建后補的方式,支持重慶等9省(市)因地制宜探索適合不同區域特點的畜禽糞污等農業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模式,引導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度、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機制。八是實施旱作農業技術推廣。支持在甘肅等10個省份干旱半干旱地區推廣應用地膜覆蓋技術,對采用全膜覆蓋技術并自愿使用0.01毫米以上厚度地膜的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補助。
(二)加強農業資源保護。一是支持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安排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166.49億元,對牧民實行草原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牧草良種補貼和牧民生產資料補貼等,推動轉變草原牧區生態條件、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二是支持全面保護天然林資源。與國家林業局聯合召開全面停止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啟動會,并安排補助資金46.78億元,比上年增長一倍。三是支持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傾斜安排林業補助資金和國家林業局部門預算,支持東北虎豹、亞洲象、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四是支持加強水土保持建設。安排23億元,比上年增長27.8%,支持20省市279個縣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治理水土流失6570平方公里。
(一)加強對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的規范引導。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和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安排224.05億元,支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按照每村150萬元標準,下達13.5億元,對900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給予支持。
(二)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印發《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從2016年起,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支持河北等13省市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試點以土地股份合作、農業生產經營合作為主要經營形式,探索資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務、物業管理等多種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增強村集體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能力。
(三)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相關試點工作。一是安排29.45億元,引導地方財政整合投入152.55億元,支持打造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并逐漸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品牌名片。二是安排18.3億元,支持開展建制鎮示范試點,并跟蹤指導各地科學制定試點方案。三是安排30.7億元,支持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工作。其中,安排21.8億元支持遼寧等11省市10.9萬個行政村開展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試點。四是安排15億元,支持遼寧等17省市開展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試點。
(一)研究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以樓繼偉部長名義向國務院報送了《關于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提出逐步將25度以上坡耕地基本農田調整為非基本農田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等建議。經國務院批準,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的通知》。
(二)研究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向國務院報送《關于調整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請示》,國務院批準2016年啟動實施。
(三)做好“十三五”規劃編制相關工作。研究謀劃“十三五”財政支農的總體思路和重大舉措,開展農業農村發展相關課題研究,起草《“十三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大任務和主要措施》,整理“十二五”時期財政支農工作有關情況,確立“十三五”時期主要思路。
(四)開展農村改革重大問題研究。研究起草《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實施方案》,有關內容被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的綜合性實施方案》吸收。以樓繼偉部長名義向國務院報送《關于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有關情況的報告》,向國務院報告了農村綜合改革工作進展情況及下一步工作計劃。向國務院研究起草了《關于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有關情況的報告》。
(一)推動涉農資金整合統籌。推進中央層面涉農資金整合統籌,將轉移支付資金由27項整合歸并為20項。推進黑龍江“兩大平原”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提出“大專項+工作清單+集中下達”的試點思路。鼓勵地方加大涉農資金整合統籌力度,選擇廣東、江蘇、河南、湖南等4省部分市縣開展涉農資金整合優化試點,賦予試點市縣自主權。支持湖南省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開展涉農資金整合試點。
(二)支持林場林區改革和氣象部門簡政放權。安排國有林場改革補助36.26億元,比上年增加11.62億元,增長47.2%,支持將改革范圍擴大到山西等省份,享受補助政策的省份達到15個。安排8.8億元,用于保障地市和縣級氣象系統非參公管理人員津貼、補貼,以穩定基層氣象人員隊伍和保障氣象事業發展。
(三)支持水利領域重點改革。配合有關部門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指導試點地區開展總結驗收。印發《關于開展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民主化建設管理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探索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新機制。印發《關于下放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工作審批事項的通知》,從2015年起中央不再審批地方試點方案。
(一)開展涉農資金專項整治行動。會同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涉農資金專項整治行動,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等10部門聯合組成專項整治行動部級領導小組,組織20個檢查組約800名檢查人員,選擇40個縣,深入460個 鄉 鎮3318 個 行 政 村,走 訪 群 眾45617人。重點 對 2013-2014年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征地拆遷補償支出、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農業節水供水工程建設支出、財政扶貧資金等六方面資金的使用管理情況進行檢查。結合檢查整治情況,研究起草了《關于全國涉農資金專項整治行動工作情況的報告》并報送國務院,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按照問題性質,分類制定方案,對涉事單位明確整改的內容、責任、要求和時限等。
(二)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做好2014年部門決算和2015年部門預算批復、2015年基本工資調整、規范津補貼、物業采暖補貼支出測算等工作。在對項目全面清理規范的基礎上,研究編制2016-2018年支出規劃和2016年預算,督促部門加快預算執行,推動部門預決算、“三公”經費、行政經費等公開。加強績效管理,在中央農口部門中深入開展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擴大評價規模、拓展評價范圍,形成強有力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了項目決策的科學性。
(三)加強日常監督檢查。與農業部組成檢查組對浙江省農民負擔情況進行檢查;會同國家林業局分赴廣西、浙江等地開展調研和督查,起草了《關于加強林業貼息貸款監督管理的指導意見》;督促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對馬山縣精準扶貧工作推進不力、財政扶貧資金專戶結轉結余情況進行整改;會同住建部等7部委開展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實施情況專項督查工作。
(財政部農業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