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資產管理工作
2015年,財政資產管理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部黨組工作部署,努力完成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重點任務,以服務國家治理和財政中心工作為目標,開拓創新、迎難而上,扎實做好工作,高效完成任務。
(一)研究制定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相關文件。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牽頭制定了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相關文件,經中央審議通過后,以《關于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5]63 號)印發,明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效率,協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同時,配合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等國企國資改革系列文件。
(二)推進國有資本基礎管理工作。一是開展中央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所辦企業調查摸底工作。印發《關于開展中央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所辦企業情況調查的通知》,開展專項調查,落實改革部署,為推動中央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奠定基礎。二是推動國有科技型企業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財政部、科技部、國資委聯合印發了《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政策推向全國,進一步擴大企業適用范圍,提高股權激勵的總體額度,增強對科技型初創企業的激勵作用,同時規范過度激勵及過程調整行為,明確股權激勵的約束條件,嚴格把控股權獎勵尺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三是完善國有創投機構豁免國有股轉持政策。根據《國務院關于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要求,對豁免創投機構和引導基金國有股轉持義務事項不再進行審批。為此,印發了《財政部關于取消豁免國有創業投資機構和國有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有股轉持義務審批事項后有關管理工作的通知》,創投機構和引導基金可根據政策標準自行確定是否符合豁免資質,操作方式更加高效便捷、公正透明。
(三)推進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一是加強政策研究。參與研究制定《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工作方案》,明確了推動改革的基本原則和工作要求。下發《財政部關于廠辦大集體改革中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管理問題的補充通知》,對有關財政政策進行了調整完善。二是加強政策落實。2015年,中央財政撥付廠辦大集體改革補助資金142.43億元,支持哈電集團、鐵路總公司等5家中央企業和黑龍江等6省相關城市開展廠辦大集體企業改革工作 ;撥付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暖和物業管理)分離移交試點補助資金16.55億元,支持中國兵器、中石油等企業實施“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撥付國有企業職教幼教退休教師待遇補助資金22.4億元,妥善解決了近12.6萬名退休教師的待遇問題 ;撥付中央企業 離 休干 部 醫藥 費 補助 資 金 1.87 億元,惠 及近 萬 名離 休干部。
(一)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制度體系。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要求,研究制定《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暫行辦法》,加強和規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體系更加完善。
(二)擴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范圍。2015年,繼續擴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范圍,將中國鐵路總公司以及水利部、共青團中央等21個中央部門及單位所屬67戶企業納入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范圍。納入實施范圍的一級企業達到845戶,資產總額634340.48億元,占全部中央企業的98.7%。
(三)明晰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功能定位。根據完善政府預算體系的要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除調入一般公共預算和補充社保基金外,限定用于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及相關改革成本支出、對國有企業的資本金注入及國有企業政策性補貼等方面。
(四)加強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繼續采取預收的方式,提前收取10戶資源型企業2015年度國有資本收益360億元,占當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的24.83%,預算執行進度較往年進一步提前。2015年,累計收取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1513.06億元,完成預算的104.3%。
(五)繼續加大民生支出。近年來,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通過對國有資本收益的合理再分配,加大對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支持力度。截至2014年底,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已累計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49億元。2015年繼續加大調入力度,調入規模達到230億元,比2014年增加46億元,調入比例達16%。
(六)推進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工作。根據全國人大及國務院的要求,推動地方開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工作。2015年首次將全國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本級全部納入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范圍。
政府資產報告制度是對政府各類資產進行分類、計量、匯總和上報等過程的制度性安排,是政府資產管理應遵循的原則、方法和程序的總稱。建立政府資產報告制度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對于全面摸清政府家底、夯實政府資產管理基礎、反映政府資產管理績效、推進政府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結合、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建立現代財政制度以及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等具有重大意義。
2015年,研究建立了涵蓋各類國有資產以及政府負有管理責任資產的政府資產報告體系,將政府資產劃分為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政府經營管理資產和企業國有權益,并明確了具體內容。按照“頂層設計、系統謀劃、穩妥推進、試點先行”的原則,印發《關于開展政府資產報告試點工作的通知》,選擇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國家物資儲備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林業局、國家文物局等8個中央部門,北京、黑龍江、江蘇、青島、廈門、廣西、新疆、湖北等8省(區、市),以及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3家中央企業,以政府經營管理資產為重點,開展了政府資產報告試點工作。為推進試點工作,專門組織部署培訓會,起草編制說明,設計開發了政府資產報表信息管理系統。
(一)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印發《財政部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從明確管理的原則和目標,理順管理體制,加強制度建設,加強資產配置、使用和處置管理,規范收益管理等方面,對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作了規定。
(二)推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緊密結合。研究起草中央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配置管理辦法,明確中央行政事業單位新增資產的配置條件、配置程序、配置標準以及管理與監督方式等,構建在資產配置管理環節資產存量與預算增量的制衡關系。開展資產配置標準研究、制定工作,會同國管局等部門修訂《中央行政單位通用辦公設備家具配置標準》。
(三)推進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報告工作。按照《財政部關于編報2014年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報表的通知》要求,全面完成36個地方財政部門和139家中央部門資產報表的收集、匯總工作,實現歷史性突破。匯總完成中央、地方資產數據,起草分析報告,基本掌握了2014年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總體情況。
(四)開展2016年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相關工作。研究起草《2016年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方案》、《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報表及編制說明》,修訂《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核實辦法》和《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報告制度》。召集部分中央部門和地方財政部門對工作方案、報表格式等相關制度文件修訂研討,完善相關制度辦法。升級資產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培訓,確保清查工作順利開展。
(五)加強信息化建設。全面部署實施行政事業資產管理信息系統(二期),調整有關業務流程,規范信息系統管理,強化信息系統的數據管理、統計分析和事項管理功能。印發《關于推行中央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事項電子化申報的通知》,推動中央級行政事業資產管理事項實現流程規范的電子化管理。
(一)加強重點政府經管資產研究。2015年,啟動政府經管資產管理研究工作。按照“以點帶面、重點突破”的原則,對文物、保障性住房、政府收儲土地、宗教活動場所等重點政府經管資產進行了專題研究,先后赴國家文物局和河北、北京、黑龍江、遼寧等地進行調研,組織力量系統梳理現行相關制度和管理現狀,起草了關于文物、保障性住房、政府收儲土地資產管理的報告,剖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改進和加強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二)推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培訓療養機構改革。一是印發《關于加強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有關國有資產管理的意見(試行)》,撰寫《行業協會商會資產管理調研報告》,結合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改革,開展政府公共資產管理研究。二是參與《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培訓療養機構改革指導意見》及其配套文件的研究起草工作,提出改革中規范國有資產登記、評估、處置等管理的政策措施。
(一)做好國有企業經濟運行日常監測和分析。緊密結合經濟形勢,及時分析國有企業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政策措施的實施成效,為監測經濟走向、研判宏觀形勢提供有效數據支撐。通過財政部網站向社會發布有關信息,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二)組織實施國有企業年度財務會計決算相關工作。進一步完善審核流程、提高審核質量,順利完成2014年度國有企業財務會計決算驗審和匯總分析工作。充分利用和挖掘決算數據,進行多角度深入分析,將2014年全國國有企業經濟運行分析情況專題上報國務院。完成2015年度國有企業財務會計決算報表修訂及決算布置工作。
(三)充分發揮國有企業財務信息服務國有企業改革的基礎作用。深入挖掘、整理和分析國有企業財務會計和經濟運行數據信息,為黨中央、國務院宏觀決策,特別是研究制定國企國資改革方案、國有資本管理、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等重點工作提供及時有效的數據支撐。
(一)推進資產評估改革。一是推動資產評估工作法制化進程。推動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資產評估法》第三次審議工作。研究提出修改法律草案的意見和建議,并會同條法司、中評協開展溝通協調和解釋工作,爭取國務院和全國人大領導支持,推動《資產評估法》出臺。二是加強資產評估機構審批和監督管理。按照國務院商事制度和行政審批改革等要求,研究修訂《資產評估機構審批和監督管理辦法》(財政部64號令)。三是按照國務院法制辦意見和部領導指示,組織修訂《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關于加強和規范評估行業管理意見的通知》。四是根據國務院審改辦要求,加強資產評估機構從事證券評估資格管理,規范行政審批行為。規范證券評估資格審批流程,研究起草服務規范、服務指南等審批規范文檔,配合做好行政審批大廳和網上行政審批系統啟動工作。五是會同有關部門加大證券評估機構監管力度。對4家證券評估機構進行現場檢查,撤回其中2家機構的證券評估資格。依法受理1家評估機構的證券評估資格申請,并按照有關規定授予資格。
(二)加強企業財務制度建設。為更好了解企業和財政部門在財務管理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加強對企業財務管理的指導,在對部分企業和單位調研的基礎上,起草了《企業財務通則實施情況調研報告》和《國有企業境外投資調研報告》,提出下一步修訂《企業財務通則》和制定《中央企業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辦法》的工作思路。
(財政部資產管理司供稿,馬 軍、岳榮生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