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綜合開發
2015年,農業綜合開發深入貫徹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著眼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打造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推動改革創新,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年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共投入812.67億元,其中,中央財政預算安排387.67億元,比上年增加26.96億元,增長7.5%。
(一)謀劃農發工作新思路。在深入基層調研、廣泛座談交流的基礎上,研究謀劃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工作思路。2015年3月,在云南昆明舉辦的全國省級農發辦主任培訓班上,明確提出農業綜合開發要做好“加法”,拓展新的工作著力點,大力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做好“減法”,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有效激發地方主動性和積極性;做好“乘法”,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做好“除法”,完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能。
(二)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印發《關于農業綜合開發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指導意見》,堅持以建設高標準農田為載體,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夯實基礎;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抓手,激發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活力;以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支撐,構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服務體系。發揮中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將資金分配向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成效突出的地區傾斜,建立正向激勵機制。該項工作得到汪洋副總理的批示肯定 :“支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看得準,抓得對,一舉多得,前景可期”。
(三)推進簡政放權激發基層活力。從2015年起,將農業綜合開發各類項目審批權限全部下放至省級農發機構,將一系列管理權限交由各省立足實際研究確定,進一步激發基層活力。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先行先試,進一步完善獎優罰劣的資金分配機制,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地方得到更多支持。
(一)集中力量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2011—2020年)》,2015年中央財政安排311億元土地治理項目資金,共建設高標準農田3168萬畝,畝均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00公斤以上。提高投入標準,將畝均財政投入上限由1300元提高到1500元。完善投入政策,進一步把資金向高標準農田和糧食主產縣集中。允許地方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因地制宜確定各項治理措施和具體投入比例。
(二)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先后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聯合啟動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試點,對國有農場、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采取貼息和補助兩種方式給予支持。相對傳統投入方式,這種創新機制可帶動3—9倍的銀行貸款和社會資本投入。河南、湖南兩省試點項目已獲國開行、農發行貸款,內蒙古、吉林等9省的10個項目進入銀行審查程序,融資需求達12.7億元,可建設高標準農田71.5萬畝。
(三)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調整完善政策,降低“準入門檻”,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申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將項目建成后形成的資產移交新型經營主體經營、使用和管護,探索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管護一體化新機制。2015年,中央財政安排3.6億元,扶持252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高標準農田42.9萬畝。
(四)推進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中央財政安排14.93億元,新建和續建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309個,積極推廣新型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促進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率的提高。積極開展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步規劃設計、同步建設實施、同步發揮效益試點項目建設。
(五)做好生態綜合治理和現代農業園區試點。安排中央財政資金21.17億元,繼續在生態脆弱地區開展生態綜合治理,共建設草原(場)244.11萬畝,治理沙化土地20.05萬畝,開展小流域治理213.92萬畝。同時安排12.8億元,扶持74個現代農業園區試點項目。調整完善現代農業園區試點政策,鼓勵地方因地制宜開展園區建設。
(一)完善產業化項目政策。集中推進“三個轉變”:通過集中投入、合力支持區域優勢特色產業,扶持定位從項目向產業轉變;通過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推行同一產業多主體共同申報、協同發展機制,實施主體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通過以項目為平臺,借助財政資金引導杠桿作用,大力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項目資金從“主導”向“引導”地位轉變。放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立項門檻,加大支持力度,共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及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4651個。完善貸款貼息政策,將“后選項后結算”的貸款貼息方式調整為“先選項后結算”,利用貸款超千億元。
(二)打造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組織編制《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劃(2016—2018年)》,找準產業鏈條中的關鍵環節、薄弱環節予以重點連續扶持,計劃用3年時間,在各開發縣形成1—2個優勢特色產業,以省為單位各形成10個左右,在全國初步形成百個資源優勢大、產業鏈條長、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15年,安排中央財政資金54.09億元,圍繞“畜牧、蔬菜、林果”等主導產業,打造了一批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示范引領效應更加突出。
(三)創新資金投入和管理方式。將土地治理和產業化經營兩類項目有機結合,立足基地扶龍頭,圍繞龍頭建基地,構建兩類項目一體化推進機制。自2015年起,鼓勵有條件的省份探索股權引導基金和貸款擔保基金的投入方式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創新扶持資金投入機制。積極推進財政補助資金“先建后補”管理方式改革。
在部門項目管理方面,中央財政安排農業綜合開發部門項目資金42.48億元。其中,安排7.41億元用于農業部良種繁育、優勢特色示范等項目建設 ;安排14.29億元用于加強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建設 ;安排6.36億元用于加大對長江和黃河中上游、珠江上游巖溶區和東北黑土區等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治理 ;安排7.75億元用于林業生態和經濟林示范基地建設 ;安排6.49億元用于新型合作示范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項目建設 ;安排1946萬元繼續實施國土資源部土地復墾項目。將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區域擴大至全國11個?。▍^);在16?。▍^)啟動實施支持區域生態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同時,調整優化部門項目結構,完善部門項目政策,簡化項目申報流程,完善項目扶持方式,合理劃分部門職責,進一步加強部門項目監管。
在外資項目管理方面,組織做好世界銀行貸款可持續發展農業項目和亞洲開發行貸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工作,建設高標準農田39.8萬畝,改造中低產田61萬畝。加強外資項目日常管理工作,配合世行、亞行實地檢查,項目建設和報賬提款等工作進展順利。加強與世行、亞行、國家發改委的溝通交流,積極做好新項目申請工作。
(一)做大投入蛋糕,加快執行進度。2015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資金387.67億元,比上年增加26.96億元,增長7.5%。通過督促地方財政按照分擔比例增加投入,引導和撬動金融機構、農民群眾等投入資金,全年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共投入812.67億元。完善資金“綜合因素法”分配機制,加大工作質量因素比重,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按照新《預算法》要求,加快預算執行進度,中央財政農業綜合開發轉移支付資金于2015年6月中旬撥付完畢,較往年提前3個月,促進了項目早建設、資金早見效。
(二)推進部令修訂,強化制度建設。在深入調研、反復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部令第 60 號)(修訂送審稿)。按照“瘦身、松綁、創新”的要求,對農業綜合開發管理制度進行全面梳理,修訂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管理辦法》等多項重點制度,制度體系更加科學規范。
(三)完善評審機制,加強評審督導。委托中介機構完成了2015年度滾動計劃項目抽查審核和新增開發縣實地審驗工作。進一步完善項目評審工作機制,加強對地方評審工作的指導和監督,確?;鶎愚r發機構嚴把立項關口,提高評審和立項質量。進一步調整完善評審指標,合理劃分各級農發機構項目評審職責,改進評審流程,明確評審重點,加強專家庫管理,夯實評審工作基礎。
(四)強化監督檢查,推行績效評價。組織開展對北京、海南等13個地區的綜合檢查,對吉林等9個地區的專項檢查,增加抽查開發縣的數量,加大第三方檢查力度。開展了2013年度全國省級農發機構項目資金績效評價和2014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工作,并與天津等4個專員辦聯合做好竣工三年后項目績效情況分析調研工作。從資金管理、項目管理、綜合管理、工作績效等方面,對省級農發機構2014年度管理工作質量進行了考評。開展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自查,配合開展涉農資金專項整治行動,加大了監督問責力度。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