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
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032.8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18.7億元,增長3.0% ;第二產業增加值9200.6億元,增長8.0% ;第三產業增加值7213.5億元,增長8.1%。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824.8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全年進出口總額790.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1.6%。其中,出口350.3億美元 ;進口440.1億 美 元。全 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6107.7億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1.1%。
自治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963.5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00.5%,比上年增加119.8億元,增長6.5%。其中,稅收收入1320.7億元,同比增長5.6% ;非稅收入642.8億元,同比增長8.5%。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352億元,比上年增加472億元,增長12.2%。政府性基金收入250.1億元,比上年減少252.4億元,下降50.2% ;政府性基金支出438.1億元,比上年減少127.4億元,下降22.5%。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867.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806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5.4億元,比上年增長5.9%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5.4億元,比上年增長5.9%。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爭取中央財政各類轉移支付2133億元,多措并舉盤活財政存量資金940億元,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力度,促進全區經濟平穩運行。一是擴大政府有效投資。全年累計爭取中央基本建設投資162.4億元,同比增長16.3%,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等領域的投入力度 ;首次成功自主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477億元,減輕地方財政利息負擔60億元,幫助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騰出更多資金發展經濟,支持自治區重點工作重點項目建設;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向社會推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91 個,總投資1000多億元,其中呼和浩特市地鐵、包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9個項目入選財政部示范工程,8個項目簽約落地,撬動了社會資本;創新投入方式,推動設立總規模240億元的重點產業、服務業、科技協同創新和文化產業發展等基金,努力放大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二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落實中小微企業減稅降費政策,并通過實施“營改增”、資源稅改革等,減免稅費388億元;清理取消、整合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112項,減輕企業負擔21.4億元 ;多方籌措資金11.6億元,落實臨時電價補貼政策,新增工業增加值335億元。三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籌集資金13.9億元,支持電子商務、養老健康等新興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爭取財政部將包頭市列入國家稀土產業轉型升級試點城市和城市綜合管廊試點,連續三年分別獲得國家獎勵資金10億元和9億元 ;落實資金40.3億元,繼續支持滿洲里、二連浩特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支持成功舉辦首屆中蒙博覽會,促進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
加大“三農三牧”投入力度,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全區用于農牧林水的財政支出達到708億元,增長36.8%。一是促進糧食規模生產。籌集資金24億元,完成“節水增糧行動”節水灌溉面積240萬畝 ;撥付土地整理資金30億元,新建高標準基本農田300萬畝 ;下達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3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110萬畝,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下達全區產油產糧大縣獎勵資金21.39億元,專項用于促進糧油收儲、加工和流通產業發展。落實農資補貼改革要求,牽頭組建自治區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用于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二是促進農牧民增收。通過“一卡通”發放財政補貼資金258.14億元,涉及11個領域 125類159項,累計發放4060萬人次。籌措3億元工作經費,完成12個試點旗縣的土地和草原確權任務,為推進農村牧區改革奠定基礎。三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下達草原生態補助獎勵資金43億元,落實草原補償面積10.1億畝,惠及534萬農牧民。下撥林業生態建設資金108.4億元,補償國有、集體林木面積1.6億畝,保護天然林6.1億畝,完成重點區域綠化210萬畝。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與中國清潔發展基金中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2015年全區各級財政民生支出287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66%,增長17.7%。一是全力保障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自治區財政累計籌措資金344億元,在落實好本級籌資任務的同時,幫助盟市旗縣落實配套資金。二是全力支持百姓安居工程。全區各級財政投入138億元,并通過財政廳所屬的財信集團累計發放棚改貸款259億元,實現新開工城鎮保障性住房28.5萬套,其中棚戶區改造24.2萬套。北梁棚改項目全面完成,鐵南、阿爾山等重點棚改項目進展順利。三是全力支持扶貧攻堅工程。各級財政落實扶貧資金48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新增金融扶貧貸款176億元,有力地支持“三到村三到戶”精準扶貧和金融扶貧等工作,促使18萬人穩定脫貧。投入25.6億元,落實“三個一”民生實事,惠及337萬戶農牧民、2.16萬名低保家庭新錄取大學生,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四是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補助標準。全年共支出社會保障資金372.03億元,比上年增長14.47%。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助、臨時救助等制度,順利完成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及調資工作。五是推進文化教育等事業發展。建立覆蓋各教育階段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對全區1253個公益性文化場館實施免費開放。推進旗縣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覆蓋,擴大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范圍。支持足球改革試點。促進民族傳統文化體育、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等。
按照自治區黨委“抓謀劃、抓試點、抓重點、抓落實”的要求,除等待國家頂層設計的7項任務外,其余28項牽頭任務全部完成,共出臺成果44項,政府購買服務和預算績效兩項改革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一是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自治區政府出臺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實行中期財政規劃、改革和完善對下轉移支付制度、統籌財政資金、開展自治區直管縣財政改革的實施意見等14項改革文件,首次向自治區人代會編報四本預算,啟動自治區本級中期財政規劃編制工作和自治區本級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完成自治區本級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試編工作等。加快推進稅收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地方稅體系,按照國務院和財政部要求清理出1188項稅收優惠政策,為規范稅收優惠政策打下基礎。二是推進政府購買服務試點。自治區政府印發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管理辦法,制定自治區本級年度試點方案和4個配套通知,選定發改委等7個廳局近20多個項目開展政府購買服務試點,涉及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等10多個項目。三是開展預算績效改革試點。先后制定內部協調工作制度、績效評價暫行辦法等工作制度,建成評價專家庫和第三方機構庫,組織編寫評價操作指南,確定“十個全覆蓋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工程建設”、“城鎮污水處理獎勵經費”、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等12個重點評價項目開展績效評價工作。四是對已出臺的改革措施持續跟蹤落實。比如在預決算公開方面,及時提請自治區政府印發《關于自治區本級部門預決算、“三公”經費預決算公開工作方案的補充通知》,制定《自治區本級預決算公開工作流程》,在全區范圍開展預決算公開檢查。在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方面,針對個別部門盤活不力的問題,接連提請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收回自治區本級部門財政存量資金的緊急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的通知》,建立按月報送存量資金制度,開展實地檢查,推進各盟市、各部門做好該項工作。在司法體制改革和公車改革方面,對盟市及以下法檢兩院財物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審核,推動建立跨部門涉案財物集中管理信息平臺。對公車改革前后支出進行測算,制定《自治區本級黨政機關執法執勤用車制度改革辦法》,自治區本級公車改革任務基本完成。
一是建立健全財政資金支付動態監控系統。對大額提取現金、向個人或本單位基本賬戶劃撥資金、改變財政資金用途、不按照公務卡結算目錄結算等重點監控內容,按季度通報,并督促盟市建立預算執行動態機制。二是推進內控機制建設。研究制定《自治區財政廳內部控制機制建設實施方案》,研究出臺《自治區財政廳內部控制基本制度》和政策制定、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公共關系及機關運轉等七類內部控制管理辦法。三是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一方面,建立健全公眾評價、專門考核、行業評價“三位一體”考核體系,開展廳內和盟市財政局“兩依”考核,并督促指導盟市財政局對內對下開展考核。另一方面,認真開展行政權力梳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執法主體資格清理和確認等工作,編制責任清單,出臺《內蒙古財政行政處罰裁量權指導標準》《行政復議工作制度》等文件,提升財政工作法制化程度。四是深入學習貫徹預算法。先后提請自治區政府組織召開全區財政系統學習解讀《預算法》視頻會議;在《內蒙古日報》開設專欄,圍繞預算管理、優化支出、強化人大監督等對外發布13篇宣傳文章;推動《預算法》進黨校和雙休日大講堂,并聯合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對盟市旗縣領導干部進行培訓,為自治區7600多人次各級領導干部作專題講座,切實增強各級領導干部和財政財務干部依法理財的意識。
(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供稿,閆海城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