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
2015年,青海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17.05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8.93億元,增長5.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6% ;第二產業增加值1207.31億元,增長8.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0.0% ;第三產業增加值1000.81億元,增長8.6%,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66.64億元,比上年增長12.3%。貨物進出口總額119.86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出口 額101.76億 元,增 長 46.8% ;進 口 額18.11億 元,下 降50.0%。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6%。其中,城市上漲2.8%,農村上漲2.2%。
全省總財力為1659億元,比上年增加127.3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67.1億元,增加15.5億元,增長6.1% ;中央補助收入967.9億元,新發地方政府債券收入127億元,上年結余56.6億元,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35.9億元,調入歷年財政存量資金及政府性基金等104.4億元。另外,發行置換債券168億元。全省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515.2億元,比上年增加167.7億元,增長12.4%。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90.4億元,上解支出1.5億元。另外,債務還本支出187.6億元。收支相抵后,年終結余為32.2億元,全部為結轉下年支出。
全省政府性基金總收入165.3億元。其中,當年完成收入79.3億元,中央補助收入32.5 億元,上年結轉29.4億元,新發專項債券收入24億元。另外,發行專項置換債券9億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08.9億元,調入公共財政預算22.7億元,債務還本支出9億元,結轉下年支出33.8億元。全省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完成0.57億元,國有資本經營支出完成0.29億元。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完成196.16億元,增加20.34億元,增長11.27%;社會保險基金支出完成186.78億元,增加29.69億元,增長18.9%。
面對異常嚴峻的收入形勢,各級財政、國地稅部門堅持把抓收入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保底線目標完成。每月分析收支形勢,逐月量化分解各地各部門的收入任務,并針對前三季度收入增幅較低的實際,對各市、州目標進行合理調整再分解。加強督導檢查,多次跟蹤督導各地區、重點企業收入工作,積極協調解決藏青工業園區稅收等重要問題。強化稅收征管,多措并舉挖潛增收,省財政開展稅收等優惠政策清理,狠抓非稅收入征繳,省國、地稅部門采取專項檢查、交叉稽查、交叉評估、納稅輔導、案頭稽核、現場審計等一系列舉措,同時督促各地強化稅源管理,不斷加強主體稅種征管,挖掘小稅種增收潛力,加大清理欠稅力度,確保了應收盡收。堅持以支促收,加大預算資金撥付力度,加快支出進度,有效發揮財政資金以支促收的作用,促進了收入有效增長。另外,發行地方政府新增及置換債券328億元,落實對口援青資金12.2億元,爭取政府外債項目優惠貸款2億美元。
中央補助資金是青海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投入最主要的來源。在抓好自有收入的同時,針對中央財政財力趨緊、專項轉移支付結構調整、增量減少的情況,主動跟進,積極應對,特別是保障房、彩票公益金等專項共爭取中央補助資金967.9億元,同比增長4.1%。緊緊抓住國家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藏區發展穩定等重大契機,努力尋找新的突破口和增長點,實現均衡性轉移支付補助增量38.6億元,增長16.1%(剔除工資補助13億元后,增長10.7%)。
(一)加大政府公共投資力度。通過增加預算資金、地方政府債券、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等措施,進一步擴大政府公共投資規模,下達資金398億元支持東部城市群、公路、鐵路、機場、水利、保障性住房等重大項目建設,重點支持格敦、格庫鐵路,祁連、果洛支線機場,久治至花石峽、扎馬隆至倒淌河等一批機場、鐵路、公路建設,支持拉西瓦水庫灌溉工程、飲水安全、水土保持、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市政道路、供水供熱、污水處理和能源、水電等基礎設施項目及推進海東核心區建設,支持全省國有工礦棚戶區、墾區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有效發揮了財政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
(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把握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點,注重通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來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支持工業經濟提質增效,下達資金55.1億元,增加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循環經濟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支持工業“雙百”工程,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做大做強 ;支持服務業加快發展,下達資金 8.7 億元,實施現代服務業、旅游業、電子商務、商貿流通以及民族貿易等項目建設;支持現代農牧業提升水平,下達支農資金120億元,支持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面落實農業三項補貼、草原生態獎補和農牧業生產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大力支持高原特色農牧業發展,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農牧業科技創新推廣、農牧區流通服務體系、農牧業防災減災等建設,打造設施農業、飼草產業、生態畜牧等農牧業發展新增長點;支持實施天然林保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農牧區造林育苗、林下產業發展、濕地生態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促進林業生態保護與發展。
(三)落實減稅降費政策。貫徹落實結構性減稅和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等政策,推進“營改增”試點擴圍,全年共減免稅收約94.4億元。下調工傷、失業、生育保險費率,推進收費清理規范改革,取消、停征、免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101項,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3.4億元。
(一)提高財政資金聚合效應。針對專項資金小、碎、散的問題,采取取消、合并、退出等措施進行清理規范,為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騰出了資金空間,集中財力辦大事。
(二)探索“撥改投”。推動以財政直接投入為主向間接扶持轉變,在省級預算支持產業(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通過階段性參股方式支持企業發展。按照符合產業政策、發展潛力大的標準,撥付股權投資資金3.7億元,以股權投資的形式重點扶持43戶企業,實施“雙百”工程、重大技術進步、新興產業建設、服務業發展等項目,發揮中小企業等發展基金的引導作用;以階段性參股的方式向93戶中小微企業或擔保機構注入資本金4.3億元,推動中小微企業加快發展。
(三)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鞏固提升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等試點成果,進一步擴大購買服務范圍,先后出臺了政府購買學前教育、大病醫療保險服務、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農村住房保險、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政策措施,政府購買服務工作由試點向全省其他地區延伸,進一步提高了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四)轉變支農資金投入方式。切塊下達中央和省級財政支農資金,并將資金安排權下放到縣,支持按產業或項目拼盤方式整合統籌使用,對省級支農資金扶持的生產性、經營性項目采取貸款擔保、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逐步推進由直接投入為主向間接扶持轉變,切實調動生產經營主體自身發展的能動性。
(五)繼續財政金融聯動。落實財政支持金融發展政策措施,增加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規模,落實信貸風險補償政策,支持農村金融、普惠金融發展。繼續注入資本金3億元,提升省信保集團公司再擔保能力,有效發揮了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和放大效應。
(六)推廣PPP模式。安排專項資金設立推廣PPP模式引導基金。建立了項目庫,通過“青洽會”等經貿活動進行項目推介。簽約實施了海東市樂都區污水處理廠項目、西寧市污泥集中無害化處理項目。
(一)堅持制度建設先行。出臺全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按照國務院和財政部有關政策,報請省政府下發了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改革和完善省對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等配套制度辦法,夯實了財稅體制改革的制度基礎。同時,根據中央部署和財政部的具體要求,跟進稅制改革,主動做好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等前期準備工作。
(二)穩步推進重點改革。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建立了完整的政府預算體系,并向省人代會報告了“四本預算”,將地方教育費附加等11項基金收入納入公共預算管理,加大基金預算與公共預算的統籌使用力度;深入推進預算信息公開,除涉密部門外,全省縣級以上政府及預算部門全面公開了預決算和“三公經費”信息,支出預算全部細化公開到功能分類的項級科目,專項轉移支付預算按項目按地區公開,首次按經濟分類公開了公共財政支出預算;省本級及部分市、州建立了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進一步完善了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 ;結合2016年部門預算編制,一并安排啟動了中期財政規劃編制工作,要求預算部門對未來3年重大財政支出情況進行分析預測,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相銜接,強化3年滾動規劃對年度的約束。
(三)盤活財政存量資金。采取檢查督導重點地區和部門盤活存量資金、分類做好結余結轉資金收回、建立部門預算與存量資金掛鉤機制等措施,共盤活2014年底前存量資金630億元,為年末存量資金的95.3%。
(四)推進稅制改革。順利實施現代服務業和鐵路、郵電、電信“營改增”試點改革,確保與國家同步;促進煤炭資源稅改革,實現煤炭資源稅的從價計征。針對信息化手段落后影響稅收征管能力的問題,省國、地稅部門共同開展攻堅會戰,圓滿完成金稅三期上線工作,跨越式提升了信息管稅水平。同時,還深度參與司法、社保、科技、金融、公車等重點改革,較好地發揮了財稅改革的基礎支撐作用。
(一)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堅持財力下移方針,不斷完善省對下轉移支付平穩增長機制。全年安排省對下均衡性轉移支付和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補助增量15億元,省對市州一般性轉移支付占比達到46.8%,較上年提高了2.8個百分點;進一步完善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安排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增量資金1.98億元,引導市州政府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
(二)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完成政府債務清理甄別工作任務,準確鎖定地方存量債務;根據省人大批準的限額,下達省本級和各市州、縣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 ;加強風險預警,對部分債務風險較高的市州、縣給予風險提示和警告;建立規范的政府舉借融資機制,將債券資金重點用于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民生工程等。
(三)推進預算績效綜合管理。績效目標管理與預算編制有機銜接,考評機制進一步健全,重點專項評價不斷拓展,將省級64個部門94個項目支出納入績效目標管理,加強預算管理綜合績效考評,逐步擴大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范圍。
(四)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促進各行政事業單位嚴格按標準配置資產、按規定處置資產。同時,財政法治建設、基層財政管理改革等都取得積極進展,會計管理、政府采購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
全年財政用于民生的支出達到1142億元,增長11%,占總支出的75.8%,有力推動了各項民生事業加快發展。
(一)支持實施精準扶貧。推進扶貧資金因素法分配到縣、扶貧項目審批權下放到縣、減貧任務責任落實到縣的工作機制,下達資金24.3億元,以貧困村為單位,實施整村推進、易地搬遷、連片特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項目,推動貧困地區農牧民群眾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二)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整提高城鄉養老、低保、醫保等20項標準,貫徹落實調整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基本工資標準政策,統籌提高目標考核獎和取暖費,兌現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獎,實行縣以下機關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促進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另外,還制定出臺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及相關配套措施。
(三)穩控物價水平。落實成品油價格補貼,保障糧食等重要物資儲備,繼續落實農副產品平價商店、政府平價糧油投放補貼政策,實施重要副食品及糧油政府性補貼,扶持建設日光節能溫室、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冷藏保鮮庫、平價商店和農畜產品市場,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有效平抑物價。
(四)促進就業創業工作。研究出臺培訓、補貼、獎勵、擔保、貸款貼息、就業扶持、企業穩崗等政策措施,調整提高高校畢業生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和創業獎勵標準,下調失業保險費率,將困難企業穩崗補貼擴大到所有企業;安排省級創業促進就業扶持資金,支持實施基層就業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財政支持就業創業政策體系,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五)推動教育優先發展。進一步鞏固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完善教育各階段學生資助體系,建立中職生均公用經費和高職生均財政撥款制度,全面落實教育民生提標政策。
(六)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大對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食品藥品監管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市(州)公立醫院改革經費補償機制,有效轉變公立醫院“以藥補醫”逐利機制 ;將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提高4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標準提高5元,調整提高干部職工體檢補助標準,不斷提高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
(七)加大生態保護投入力度。下達資金91.3億元,支持增加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認真落實移民困難補助、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和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等政策。支持實施三江源二期、祁連山、環青海湖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大對環境綜合整治、大氣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投入,加大湟水河流域綜合治理,支持美麗鄉村和美麗城鎮建設,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全覆蓋和交通沿線、旅游區環境整治,有效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
(青海省財政廳供稿,李海凌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