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1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現生產總值 9324.8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99.08億元,增長5.9% ;第二產業增加值3596.4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4169.32億元,增長12.2%。人均生產總值40036元,增長6.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739.32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全年進出口總額196.7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8.9%。商品零售價格指數99.6%,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05.96億元,比上年增長7.0%。
全 區 一 般 公 共 財 政 預 算 收 入 完 成1330.8 億 元,增長 3.8%,增 收48.5億 元。基 金 預 算 收 入 333億 元,下 降21.8%,減少93.1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463.7億元,增長2%。自治區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3804.9億元,增長14.7%。地方財政支出完成4169.2億元(包括公共預算支出、基金預算支出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增長10.4%。全區財政預算收入總計4580.8億元。其中 :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30.8億元,上級補助收入2368.7億元,中央財政代理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收入580億元,上年結余155.1億元,調入資金115億元,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31.2億元,接受其他地區援助收入0.04億元。財政預算支出總計4580.8億元。其中 :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804.9億元,上解上級支出7.4億元,地方政府債券還本480.9億元,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44.5 億元。收支相抵,年終結余142.7億元,其中 :結轉下年支出155.6億元,凈結余-12.9億元。政府性基金收入總計583.5億元,其中 :政府性基金收入333億元,上級補助收入30.4億元,調入資金1.1億元,專項債務收入113億元,上年結余105.9億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合計583.9億元,其中 :政府性基金支出363億元,調出71.6億元,專項債還本支出90.9億元。收支相抵,年終結余58.1億元。自治區本級對各地補助1665.7億元,比2014年增加223.2億元,增長15.5%。其中 :稅收返還36.4億元,下降1.8% ;一般性轉移支付775.3億元,增長41.5% ;專項轉移支付853.9億元,下降0.4%。
(一)財政收入平穩增長。根據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科學安排收入預算,實行社會綜合治稅,加強稅源管控,減少稅收流失,嚴格執行國家制定的財稅優惠政策,加大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稅源大戶的監督檢查,確保應收盡收。加快推進央企屬地注冊工作,實現地方參與分享稅收收入,拓寬增收渠道。完善存量資金管理制度,自治區各級財政盤活存量資金280億元,調整用于保民生、補短板,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自主發債工作機制,發行政府債券693億元,以長期低息政府債券置換短期高息存量債務,降低政府籌資成本,有力支持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
(二)改變財政投融資方式。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出臺在公共服務領域加快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建立全區PPP項目統計監測制度,提出全區PPP項目的儲備庫、項目庫建設方案。組織舉辦自治區PPP項目簽約及項目推介會。大力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設立1000億元PPP引導基金,在交通、水利、能源、環保等領域,共推出445個項目、涉及投資4045億元,2015年當年落實1000億元投資,有效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建設。改變財政資金對競爭性領域投入方式,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戰略新興產業引導基金,支持產業結構調整。
(三)穩增長調結構,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出臺財政應對經濟下行壓力15條措施,通過擴大政府支出、結構性減稅、普遍性降費等財政政策手段,充分發揮財政政策資金逆周期調節經濟的作用。出臺自治區加快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實施意見,引導各地各部門參與實施政府購買服務,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堅持清理涉企收費,激發企業活力、創造就業崗位,清理取消和暫停征收39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對非營利性養老和醫療機構建設免征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對小微企業免征4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5項政府性基金,為企業和社會減負11.76億元。推進營改增改革,提高小微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為企業減負20億元,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壯大。落實住房營業稅、契稅優惠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四)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突出補短板,優化投資結構,區財政安排資金392.4億元,重點支持公路、鐵路、軌道交通、機場、水利等事關自治區發展全局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安排資金58.3億元,支持安居富民和定居興牧工程建設。安排資金42.1億元,保障完成全區開工(籌集)27.44萬套城鎮保障性安居工作,基本建成21.9萬套。安排兩居工程貼息資金3.7億元,為65萬戶農村困難家庭獲得近80億元建房貸款。安排資金11億元,支持烏魯木齊大氣污染防治和煤改氣工程運營補貼。安排資金15.5億元,支持淘汰落后產能和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安排資金3.9億元,支持湖泊生態環境治理。
(五)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樞紐、商貿物流、金融、文化科教、醫療衛生“五大中心”和“十大進出口產業聚集區”核心區建設,推進新疆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務實合作,拓寬新疆經濟發展空間。拓寬新疆紡織服裝、高檔石材、裝備制造、食品等產業在中亞等國家的銷售市場,為新疆承接產業轉移創造了新的條件。支持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試行特別機制和特殊政策,推進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出臺促進外貿企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推進企業“走出去、引進來”。
(一)支持社會保障和創業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把加大民生投入與完善制度機制結合起來,逐步完善統籌就業、社會保障、基本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各方面發展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落實改善民生,惠及各族群眾。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72.1億元,增長23.7%。一是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安排資金23.91億元,84.43萬名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增加236元,比上年增長10.3%,月人均達到2534元。二是推動高質量就業。安排資金31.02億元,落實公益性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職業培訓補貼、見習補貼、就業創業服務補貼等就業扶持政策,支持積極就業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按照一個村委會50萬元標準,撥付各地村級惠民生促進就業451個項目專項資金2.25億元。三是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研究制定《關于自治區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辦法的通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15元。其中,中央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70元,自治區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45元。安排資金18億元,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最低標準,惠及106萬居民。四是提高自治區城鄉低保保障水平。從2015年7月1日起,提高全區216萬城鄉低保對象保障水平,城市低保標準提高至不低于每人每月302元,比上年增加15元 ;農村低保標準提高至不低于每人每月160元,比上年增加20元,在此基礎上,城鄉低保“四類人員”每人每月再提高10元,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水平。安排資金59億元,保障全區216.1萬城鄉低保對象低保金足額發放。
(二)支持教育優先發展。全區公共財政投入教育經費教育支出646.2億元,增長13.9%。安排資金8.92億元,將全區農村學前兩年在園幼兒納入教育保障范圍。安排資金3.5億元,支持南疆四地州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標準化建設。安排資金16.7億元,支持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安排資金33.04億元,支持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安排資金3億元,支持邊遠貧困地區高中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安排資金8.5億元,支持職業教育穩步發展。安排資金9.23億元,支持學生獎勵資助體系建設。安排資金7.4億元,支持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財經大學等高校建設。安排資金7.63億元,落實特崗教師待遇。安排資金5147萬元,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班主任津貼標準,惠及7.2萬名教師。安排資金1.8億元,支持實施鄉村教師補貼政策。安排資金7500萬元,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
(三)推動公共科普和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科技、文化、體育經費119.9億元,增長4.6%。安排資金0.4億元,支持“科技富民強縣”、“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等科技重點民生工程建設。安排資金0.2億元,支持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新創業和科技工作者“興新素質”活動。安排資金1.4億元,支持開展“科技之冬”、“科技下鄉”活動和實施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工程。安排資金2.1億元,支持公益性科技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安排資金0.14 億元,保障自治區成立60周年宣傳文化活動。安排資金1.8億元,用于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安排資金0.8億元,支持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安排資金0.2億元,支持自治區各級文藝院團參加政治性、公益性演出活動。安排資金0.15億元,支持啟動貧困地區、邊境地區文化人才選派和培養工作。安排資金1.88億元,支持廣播電視大喇叭工程、戶戶通、重點通工程、新聞出版東風工程。安排資金1.61億元,保障第十三屆全國冬運會場館建設、辦賽、參賽工作順利開展。
(四)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投入醫療衛生經費244億元,增長20.6%。安排資金2.76億元,支持縣市開展公立醫院改革。安排資金4.96億元,實施南疆地區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特殊獎勵政策。安排資金8.22億元,將自治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安排資金7.04億元,繼續支持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安排資金1.95億元,穩步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安排資金6.72億元,用于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工作。
(一)落實強農惠農惠牧政策。安排資金22.73億元,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濕地保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林業生態工程。安排資金19.07億元,在全區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27.5萬戶農牧民受益。安排資金16.38億元,繼續推進農業高效節水和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統籌整合資金3.6億元,支持南疆杏熱風烘干項目。
(二)落實惠農補貼政策。安排資金53.91億元,落實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機購置補貼、畜牧良種補貼等補貼政策。安排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3.23億元,調動縣域金融機構信貸投向“三農”的積極性。安排資金12.3億元,支持農戶參加農業保險,提高農業生產風險保障和抗風險能力。安排資金2.55億元,對農村金融機構實行定向費用補貼,穩步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
(三)推進扶貧、農業開發和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安排資金29.08億元,進一步加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重點支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邊境地區和山區貧困村扶貧攻堅。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資金8.55億元,支持高標準農田、中型灌區、區域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等建設。安排資金1.94億元,扶持農民合作社和涉農企業,推動特色種植養殖業及流通、加工產業發展壯大。安排資金5.4億元,積極推進國有農牧場深化改革,惠及63萬余人。安排資金12.01億元,深入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擴大美麗鄉村試點范圍。
(一)改進預算編制方法。強化全口徑預算管理,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統籌到公共財政預算的力度,政府性基金收入按20%的比例調入公共財政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按19%的比例調入公共財政預算。按政策、按標準、按定額編制基本支出預算。人員經費預算編制,依據國家和自治區現行政策、標準、定額等有關制度的規定,據實編制。公用經費預算編制實行綜合定額,基本公用經費的各項明細支出由部門在總定額內根據自身實際細化編制,嚴格控制會議費、培訓費及“三公”經費。項目支出預算體現“零基預算”,項目預算細化到項級科目,落實到具體執行單位、地州和執行時間,按照輕重緩急進行排序。建立項目預算評審機制,嚴格控制新增專項,所有新增專項必須進行評審,將評審結果作為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
(二)強化財政專項資金整合。出臺《自治區本級清理整合和規范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工作的意見》。推進專項資金清理整合工作,減少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數和資金量,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采取強化專項資金預算管理、優化轉移支付結構、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整合工作力度,清理執行到期項目和績效結果不好的項目等措施清理整合區本級財政專項資金。
(三)加強預算信息公開。出臺《自治區本級部門預決算信息公開辦法》,推進預算公開透明。區本級128個部門預算單位(除涉密單位)全部公開部門預算和“三公”經費預算。各地縣也按法定時限將同級政府收支預決算、所有涉及財政撥款的部門預決算及“三公”經費預決算予以公開。
(四)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出臺《關于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的意見》和《關于編制三年滾動財政規劃的意見》。建立重大項目支出預算事前評審機制,推進項目支出滾動預算編制。嚴格審核各項支出政策執行的必要性,政策執行力度是否合適,各項支出是否嚴格按照預算執行,強化支出預算硬化約束。
(五)規范政府債務管理。2015年起,自治區建立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制度,當年發行515億元置換政府債券,將存量債務利息成本從平均約8%降至3.5%左右。為緩解各地項目建設資金壓力,自治區發行新增政府債券178億元,明確新增債券資金只能用于公益性資本支出,優先用于棚戶區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不得用于經常性支出,堅決杜絕用于樓堂館所等中央、自治區明令禁止的項目支出。研究制定政府債務風險評估和預警辦法,運用多個風險指標,全面反映地方政府整體償債能力、債務增長速度、當期償債壓力、政府履約能力,并組織評估各地政府債務風險。通過控制項目規模、壓縮公用經費、處置存量資產、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消化存量債務,將債務風險指標控制到警戒線以內。
(六)加強邊境和生態功能區資金管理。出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明確補助范圍,細化考核獎懲機制。選取人口規模、轄區面積、有林地面積、人均財力水平、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等因素,分配下達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引導地方政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在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對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屬縣市開展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對生態環境改善的縣市給予獎勵,對非因不可控因素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縣市,扣減其轉移支付資金。
(七)深化稅制改革。下發區煤炭資源稅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煤炭資源稅適用稅率、計征辦法、應稅銷售額的計算、稅收優惠及征收管理等事項。改革前后資源稅費負擔率下降0.39%,清理各項收費基金,企業負擔逐步減輕。出臺《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貸款風險補償工作實施意見》,籌集治區小微型企業融資擔保風險補償資金3000萬元,設立自治區融資擔保風險補償資金,確定資金托管機構。編制《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評估報告》,制定《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補貼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對補貼方式進行調整,對資金兌付程序進行優化。出臺《關于撥付財政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擔保基金的通知》,撥付自治區擔保公司2015年財政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擔保基金2000萬元。
(八)加大財政監督力度。加強財政內部監督管理,推進會計監督檢查,優化會計師事務所行政監管,完善財政監督管理機制,建立區分類型、劃分標準、查內促外、查外促內的分類監督模式,提升服務財政中心工作和規范財經秩序的能力。加大財政監督檢查成果利用和責任追究,將財政監督檢查成果與預算編制執行相掛鉤,作為制定和完善政策制度、改進和加強業務管理、安排和調整資金的重要依據。全年組織各級財政部門檢查各類單位3407戶,查出違紀戶數191戶,各類違法違紀金額95632萬元,查補財政收入23578萬元,罰沒款239萬元。對8戶會計師事務所給予監管關注1年的行政處理、對4戶會計師事務所給予限期整改處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供稿,陳小平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