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晶,韓子睿,陳 艷,張 雯
(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江蘇南京210000)
建設“全球有影響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內涵與對策
魏 晶,韓子睿,陳 艷,張 雯
(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江蘇南京210000)
建設“全球有影響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是江蘇省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選擇。當前,該省已有較好的基礎,但也面臨一定的挑戰。提出可在科技投入、知識產權制度、管理機制、激勵政策等方面采取更針對性的措施,進一步提升產業科技的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
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內涵 形勢
當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并興起,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強化產業科技創新部署,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2014年 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要求江蘇省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江蘇作為全國區域創新最強的地區,科教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趨勢變化,迫切需要以建設“全球有影響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構筑長遠發展和競爭優勢,使創新驅動盡快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主引擎。
1.1 概念內涵
“全球有影響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是一個較新的發展理念。目前,各國各界還沒有關于其概念的準確界定和詳盡描述,而與之類似的提法有很多,如“全球創新中心”、“全球高技術中心”、“國際產業研發中心”等。其中,聯合國在《全球人類發展報告(2001年)》中公布了美國硅谷、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印度班加羅爾等 46個“全球創新中心”,它們都具備較強的綜合經濟實力、豐富的科教資源、集聚的高新技術產業、影響力大的企業群體、較廣泛的對外經濟聯系、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創新文化氛圍等特征;美國《有線》雜志則提出“全球高技術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養技能工人或開發新技術的能力、穩定的跨國公司、人才創業的積極性、活躍的風險投資”作為構成全球技術創新中心的必要條件。我國杜德斌教授闡述“國際產業研發中心”應集聚眾多跨國公司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研發機構,是世界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創新源地;黃魯成等學者相繼提出“國際研發中心”(R&D Hub)的概念,認為國際研發中心就是國際研發資源與活動的聚集區域。這些概念和描述對于定義“全球有影響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借鑒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全球有影響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是指:匯聚充裕的科技創新資源,主導產業創新引領作用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占據一定領導和支配地位的國家或地區,是世界產業范式變革的源頭之一。“全球有影響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不僅是世界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策源地,更是全球先進創新文化、優良創新制度、卓越創新環境的先行區。
1.2 主要特征
①高水平的科教機構。中心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是創新資源密集、領軍人才富集、研發活動頻繁的區域。②高效率的成果轉化體系。中心的知識產權商業化機制成熟,技術轉移、風險投資、創業服務等發達,成果轉移轉化渠道暢通,研發創新充分融入產業發展。③高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中心的產業集群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的產業國際競爭能力,主導產業的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水平世界領先,能夠引領全球產業發展方向。④高影響力的企業群體。中心擁有若干具備全球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并吸引跨國公司在其設立全球性研發機構,與國際研發體系緊密銜接。⑤高度發達的創新創業文化。中心樹立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價值導向,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區域內蔚然成風。
2.1 建設基礎
2.1.1 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全國領先
“十二五”以來,江蘇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和科教與人才強省基礎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科技創新蓬勃發展。201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1,630億元,是2010年的1.9倍,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 2.5%,,達到國際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水平;全省研究與發展人員 69萬人,全國第一;2014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4.7萬件,比2010年增長2倍,超過全國1/6;中國礦業大學躋身教育機構全球PCT專利申請前 50強。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顯示,江蘇區域創新能力連續 6年排名全國首位;在福布斯《2014年中國大陸最具創新力的 25城市排行榜》中,江蘇占8席、數量全國第一。
2.1.2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江蘇把牢固確立企業主體地位作為推動產業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8,000家,約占全國的1/9。全球500強企業中有300多家在江蘇投資,設立了50家地區總部和57家功能性機構,江蘇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 171家。目前,中國企業 500強中江蘇占 46席,中國醫藥創新力二十強企業江蘇包攬前4位,全球光伏企業十五強江蘇占 1/3。常州天合光能的大面積工業級多晶太陽電池再次刷新世界記錄;恒瑞醫藥國家1.1類新藥阿帕替尼成為全球首個治療晚期胃癌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好孩子連續4屆奪取國際工業設計領域的奧斯卡“紅點設計大獎”。江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正在加快提升。
2.1.3 科技創新創業資源加速集聚
以搭建載體為依托,加快技術、成果、人才、資本向江蘇集聚。全省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2家、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 515家,均居全國第一;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創業類人才占全國近 30%,,穩居首位;創業投資機構近 600家,管理資金規模超 1,750億元,居全國第一;IDG、凱雷等全球八大著名風投公司全部在江蘇有投資,形成了引進高層次人才、創辦高科技企業、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鏈式效應。國內外科技合作日益活躍,2014年與中科院合作項目銷售收入超過900億元;先后與 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引進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國際著名研究機構。
2.2 制約因素
與此同時,還要看到,江蘇省建設“全球有影響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還存在一定的條件制約:缺乏世界一流的產業科技創新資源,高水平研究機構匱乏,企業創新投入不足;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產業結構仍然處于產業結構鏈條的中低端,高技術產業的優勢不明顯,傳統產業創新滯后、附加值不高;適應產業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高新區產業創新主陣地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創業生態和科技服務體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問題解決,推進中心建設進程。
3.1 加大引導性產業的科技創新投入
深入推進政府投入方式創新,以稅收優惠、政府采購等普惠性政策和引導性為主的方式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活動。運用財政補助機制激勵引導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引導企業有計劃、持續地增加研發投入。加大省、市、區縣3級財政資金對新技術、新產品的采購力度,研究制定促進公共服務部門和國有企業采購新技術、新產品的政策。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需求和政府購買實際需求,探索試行創新產品與服務遠期約定政府購買制度,帶動新技術、新產品在全社會的推廣應用。
3.2 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制度
加強知識產權法制建設,制定《江蘇省知識產權促進條例》等法規。進一步推進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司法審判“三合一”改革,探索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發展知識產權司法鑒定機構。不斷加強與美國、歐盟、韓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合作,積極融入國際知識產權創造、運用與保護體系,不斷提升知識產權海外布局、技術轉移、人員交流培訓等方面的成效。研究制定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指引,建設涉外企業知識產權數據庫,努力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應對知識產權爭端保駕護航。
3.3 推進市場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加強科研項目和資金配置的統籌協調,發揮省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探索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實行科研項目分類管理和差別化支持,對基礎前沿研究突出創新性成果和人才培養的考核導向,對產業技術研發突出企業主體和市場評價導向,對公益性科研項目強化需求和應用導向。完善科研項目資金管理,試行科技專項資金預決算公開,建立科研項目間接成本補償機制,對產業技術類項目探索實行后補助支持方式。
3.4 制定落實普惠性創新激勵政策
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加大產業創新政策突破力度。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管理制度,賦予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自主處置權。完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所得收益分配激勵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所得凈收益可按照不低于 70%,的比例劃歸參與研發的科技人員及團隊所有。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轉化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給予個人獎勵約定,可以進行股權確認。在每年新增工業用地中,高新技術產業用地所占比例不低于 60%,。對認定的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以無償或出租等方式提供給孵化企業使用的房產、土地,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對其向孵化企業出租場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務的收入,免征營業稅。■
[1] 杜德斌,張仁開,祝影,等. 上海創建國際產業研發中心的戰略研究[J]. 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2005(4):25-31.
[2] 郝瑩瑩,杜德斌. 從“硅谷”到“網谷”:硅谷創新產業集群的演進及其啟示 [J].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3):25-29.
[3] 王承云,杜德斌. 上海建設國際產業研發中心的模式選擇與對策建議[J]. 中國科技論壇,2006(1):27-31.
[4] 申建軍. 關于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思考[J]. 前線,2015(1):89-91.
[5] 張仁開,劉效紅. 上海建設國際創新中心戰略研究[J]. 科學發展,2012(11):81-91.
[6] 伍建民.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內涵與形勢[J]. 前線,2014(10):93-95.
The Building of an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with Global Influence:Connotations and Solutions
WEI Jing, HAN Zirui,CHEN Yan,ZHANG Wen
(Jiangsu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e,Nanjing 210000,Jiangsu Province,China)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s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Jiangsu Province.The center,with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leading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has a certain position in the global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value chain.Jiangsu has a good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er,but also faces some challenges.The paper proposes to take more targeted measures in the aspec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put,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policies,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global influence of the province.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connotation;situation
G311
A
1006-8945(2016)02-0004-03
江蘇省軟科學研究計劃“江蘇建設‘全球有影響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路徑與對策”,項目編號:SBR2015000360。
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