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文 方
村里來了個女書記—省人防辦扶貧干部翁如萍
■ 本刊記者 文 方

翁如萍仔細做好工作計劃
“小翁,又去看望廖伯了?”
“是啊,陳叔,今天感覺怎么樣?”
“擦了你送來的藥酒,這腳好多了。”
“小翁書記來了嗎?進來喝杯茶吧?”
“不用了,謝謝王嬸。”
……
這是八月的一個傍晚,如果在廣州,早已是下班時分。剛剛從村里探望貧困戶老人廖伯的翁如萍往村委會辦公室走去,還有一些工作要完成。沿途不停的招呼聲,讓她不得不放慢腳步,村里人東家長西家短的話語也不見她臉上有絲毫不耐。待完成一天的工作,早已夜幕降臨,翁如萍邊往宿舍走,邊想著明天的工作。鄉道燈光有些暗,翁如萍不緊不慢的影子被拉得很長。

翁如萍(右)與廖伯親切交談
今年初,省人防辦接到新的扶貧任務,對口幫扶英德市橫石塘鎮仙橋村。相比前兩輪的幫扶工作,新時期的精準扶貧工作更加艱巨,為實現2018年全面脫貧的目標,這三年內,駐村干部必須長期駐村,幫助村里解決全部貧困問題。條件艱苦、遠離家庭、責任壓力重大,就在大家都在觀望的時候,身為工會副主席的翁如萍雖然超過45歲年限,但仍以副團級軍轉干部為由毅然主動接過重擔。
盡管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看到一座明顯被洪水浸泡過的危房前掛著的村委會牌子,翁如萍還是被震驚了。她狠下決心,一定要幫助仙橋村脫貧致富!
翁如萍到村后,立即與村委干部一起對全村進行調查,深入農戶家中對貧困戶進行摸查核實。個別村委干部和一些村民看著這一位省城來的女干部,私下嘀咕:“怎么來了一女的?我們這條件差,事情多,會不會一下子就鬧著要走?”翁如萍什么也沒說,她很清楚:要大家信服,還是要看實際行動。
在調查過程中,面對每一家農戶,翁如萍都問得很細致,并詢問周圍鄰居的看法。有些村民很不理解,“情況已經報上去了,怎么還要來問?”翁如萍就一遍遍地耐心解釋,直到村民理解。“我們要確保真正的貧困人口一個不落,非貧困人口一個不多。”翁如萍說,“同時,還要知道致貧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
仙橋村全村共有857戶3520人,其中申報扶貧的有92戶249人。經過深入摸底調查、村委公示核實,最終落實貧困戶76戶207人。對于被取消了貧困戶資格的村民,翁如萍除了耐心向他們解讀政策,日常也很關心走訪。趙嬸家在翁如萍宿舍對面,原也申報了貧困戶,后來被取消了資格,心里很不滿。翁如萍每隔一兩天就去她家里探望,時不時買些東西給家中老小,還主動給趙嬸兒子介紹了工作。如今,趙嬸逢人便夸翁書記好。
在做好摸底核實和建檔立卡的同時,翁如萍還思考如何針對貧困戶不同致貧的原因,因戶制宜,促進脫貧。她積極向省人防辦領導匯報工作開展情況和難點問題,得到領導的高度重視,并制定了“一對一”幫扶的方案,每位省人防辦工作人員對口幫扶仙橋村一戶貧困戶,全體動員做好扶貧工作。
貧困戶廖伯今年72歲,腿腳殘疾且無勞動能力,孩子在讀大學,學費只能靠貸款。翁如萍了解了情況后,立即決定支助其孩子的學雜費,并積極上門探望,為其送上慰問品和慰問金。“要不是小翁書記這么關心,日子真不知道怎么過啊!”廖伯對記者說。

翁如萍與仙橋村村民座談

翁如萍(右)接受本刊記者采訪
為徹底幫助仙橋村脫貧,翁如萍主動與鎮、村委干部溝通,并積極向省人防辦領導匯報、探討,做好幫扶項目規劃。翁如萍表示,計劃將通過農村綜合改革整合的土地,發展農業規模化生產,同時利用村經濟合作社,發展種植、養殖項目,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難題往往讓人措手不及。今年7月初,翁如萍的親大嫂因癌癥晚期從老家來到廣州入住進了省人民醫院;翁如萍家婆也因突發心肌梗塞在省人民醫院做搶救手術。而這時,恰是對貧困戶精準識別最后查漏的關鍵時刻,翁如萍咬緊牙關,堅守崗位,沒有請一天假回去看望、照顧親人。村委干部和村民事后知道了,深受感動。他們早已被這位女干部不怕苦累、積極負責的工作態度所折服,“這是我們的巾幗扶貧英雄!”
扶貧攻堅,任重而道遠,農村的工作復雜繁瑣,困難重重。站在原是小學校,被洪水浸泡后卻成了村委辦公所在的危房二樓,翁如萍望著青山環抱下村里升起的裊裊青煙,輕輕地說:“雖然家人沒有說什么,心里總是愧疚的,但如果沒能讓仙橋村脫貧,我又如何能回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