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革命史略
英德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
辛亥革命爆發時,英德人張鐵即在英德策應革命,激發北江人民的革命斗志,鼓舞了英德、韶州的工農群眾反封建反剝削的斗爭。1924年9月,國民黨中央黨部特派員、共產黨員侯鳳墀到英德工作,開始了共產黨在英德活動的歷史。1925年12月到英德開展農民運動的國民黨中央黨部農民部特派員、共產黨員王蔚垣于1926年夏在英德縣城建立英德第一個黨組織—中共英德縣支部。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德人民積極投身于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追求人民解放事業的戰斗歷程中,革命志士前赴后繼、奮斗不息。
1919年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影響了英德有覺悟的年輕人。1924年8月在廣州求學的英德人鄭樹華與其他韶州籍進步學生成立了“南韶連留省同學會”,出版進步刊物,傳播馬列主義。1926年夏,中共英德縣支部在英德縣城成立,王蔚垣為書記。在英德黨組織的領導下,農工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北江地區水陸交通方便,粵漢鐵路穿境而過,礦產資源豐富,因而較早出現鐵路、煤礦等產業,在大革命運動洪流中,工人運動逐漸活躍起來。在黨組織的指導下,1927年3月英德縣總工會成立。
國民黨“一大”后,國共合作全面展開,一批農民運動特派員和北江籍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到北江各地開展農民運動。在他們的領導、組織和發動下,英德的農會組織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1926年6月全縣已經建立起鄉農會11個,會員585人,各鄉開始組建農民自衛軍。黨組織積極選派干部參加北江農軍學校、南韶連政治講習所學習,1927年1月英德縣農會正式成立,極大地鼓舞了廣東農民群眾,農民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英東縣委舊址
1927年春,值北伐戰爭向長江下游發展,工農運動蓬勃高漲之際,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4·12”反革命政變,緊接著國民黨廣東當局也在4月15日發動了反革命政變,以暴力手段“清黨”,白色恐怖籠罩全省。英德黨組織在北江地委指示下,積極部署,反擊國民黨的暴力“清黨”。
大革命的失敗使英德的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但革命的火種并未熄滅,劉裕光等率部分農軍、鐵路工人自衛隊在各地隱蔽起來。1928年1月廣東省委確定北江為全省暴動的中心地區,為加強對英德暴動的領導,1月26日北江特委改組英德縣委,北江特委委員趙自選為縣委書記,王蔚垣、劉裕光等為委員。在黨組織和黨員的努力下,到1928年1月英德縣委下屬區委3個、黨支部26個,黨員300人。其后因國民黨軍隊對英東地區的“進剿”,英德縣委先后兩次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1929年11月恢復縣委,12月劉裕光為縣委書記。

魚灣雞乸湖暴動舊址
1928年1月廣東省委根據八七會議精神,制定了各縣市暴動計劃,英德為北江暴動的中心地區之一。從1927年4月至1931年8月,英德大地上先后爆發縣城暴動、潭洞暴動、雞嫲湖暴動、魚灣暴動4次規模較大、影響較深的武裝暴動。雖然由于敵強我弱和英德黨組織缺乏經驗而失敗,但還是為黨培養了一批干部,為英德革命武裝斗爭的發展打下深厚的群眾基礎,對后來的革命斗爭產生深遠影響。
七七事變后,為適應新的斗爭形勢,發動群眾開展全民族的抗戰,恢復和壯大黨的力量,中共中央決定在各地恢復和重建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遭到破壞的黨組織。1938年中共廣東省委派遣侯鐵民、張尚瓊給廖宣辦理共青團轉黨手續,并決定由廖宣負責英東地區發展黨員和恢復黨組織。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英德民眾紛紛行動起來,建立抗日救亡團體,抗日救亡運動日益高漲。如火如荼的群眾性抗日救亡宣傳,為抗日武裝斗爭打下思想基礎。
抗日救亡運動的日益高漲,為建立抗日武裝奠定了思想基礎。在黨組織的發動下,各地相繼建立起抗日武裝,奮起抗擊日軍,鍛煉了抗日武裝,積累了斗爭經驗。
為建立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根據省委要做好對莫雄的團結爭取工作的指示,北江黨組織分析了北江的形勢,積極做好莫雄的統戰工作,團結各階層的愛國人士,改造莫雄部隊,發展進步力量,壯大了黨的隊伍,進而獨立自主地發展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這些抗日武裝和東江縱隊在粵北的部隊共同戰斗,為開辟粵北根據地起到重要的作用。
為執行北進戰略方針,東江縱隊在1945年1月組建了北江支隊、西北支隊,3月挺進至英德,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武裝斗爭,在英德東部地區和連江流域建立抗日根據地。

北江東岸抗日動員委員會舊址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搶奪勝利果實的同時,企圖消滅中共代表的人民力量,內戰危機一觸即發。面對新的形勢,1945年10月,北江特委撤銷,成立粵北黨政軍臨時委員會,各地黨組織改為特派員制,黨員分散隱蔽。其后派遣廖宣、李福海分別在英東、英西發展黨組織,建立工作據點,恢復黨員組織關系,廣泛宣傳發動群眾,做好恢復武裝斗爭的準備。
國民黨廣東當局為了搶奪抗戰勝利果實,迫不及待地對抗日根據地發動軍事進攻,挑起內戰。英德黨組織認真貫徹上級指示,積極開展各種斗爭,有力地反擊了國民黨的“清剿”。

粵桂湘邊區人民解放軍司令部舊址
中共中央關于向廣東進軍的命令發出后,粵贛湘邊區全體軍民受到極大的鼓舞。7月29日,粵贛湘邊區黨委發出指示,向全區軍民發出迎軍支前的總動員令。9月18日為統一北江的支前工作,華南分局決定成立黃松堅任主任的粵贛湘邊縱隊北江支前指揮部,統一領導滃江、五嶺、粵漢鐵路以西地區的迎軍支前工作。10月6日解放英德的沙口、河頭、望埠;9日英德縣城解放,到12月8日大灣和平解放,至此英德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英德縣城于10月9日解放后,11日成立英德縣人民政府,林名勛為縣長,李沖、李拔才為副縣長。10月中旬成立中共英德縣委員會,書記林名勛。英德縣委、縣政府的成立,標志著國民黨在英德專制統治的結束,人民當家做主新政權的誕生,英德開始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英德的歷史,翻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