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林燕
(景德鎮陶瓷學院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建國瓷”制作對景德鎮陶瓷業的影響
辜林燕
(景德鎮陶瓷學院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國瓷”的制作使景德鎮的制瓷業從主要依賴經驗的手工業向科學化、初步現代化的工業轉變,同時從傳統的分散化經營轉向集約型管理。“建國瓷”讓世界重新認識了景德鎮的瓷藝,并使得傳統陶瓷藝人的審美修養得以提高,促使現代化的陶瓷教研體系成型,并為景德鎮陶瓷業指明了以藝術為核心的發展方向。
建國瓷 景德鎮 陶瓷藝術 陶瓷產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時任政務院副總理郭沫若建議:“中國是瓷器之國,新中國成立后,就應鮮明地表現新中國的歲月,應該把歷史上好的經驗總結出來,創制新中國的國家用瓷與國家禮品瓷。”如果有專門的國家用瓷和禮品瓷,確實可以在外交場合對樹立新中國的形象很有意義。周恩來總理采納了這個意見,并很快由輕工部出面請藝術界專家商討研制國家用瓷的方案。之后由中央美術學院擬出了大約30多人的名單,成立了“建國瓷設計委員會”,由鄭振鐸任主任委員,江豐、張仃任副主任委員,成員包括沈從文、梁思成、林徽因、祝大年、高莊、梅健鷹等中國最優秀的藝術家與工藝美術家。最后由鄭振鐸、王朝聞、華君武、沈從文等擔任的評審委員會從200多套匿名設計稿中選定了祝大年先生設計的青花斗彩纏枝牡丹紋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紋西餐具各一套作為方案。為保證最終成品與設計稿的一致性,祝大年、高莊、鄭可、梅健鷹帶著4名學生來到景德鎮投入試制工作。之后輕工部又加派蔡德春、鄭乃衡長駐景德鎮。
景德鎮對“建國瓷”任務的重視是不言而喻的。景德鎮市委全面發動各方力量,召集了陶瓷行業各單位最頂尖的藝人,成立了“建國瓷制作委員會景德鎮分會”。樣品的彩繪工作由王步、任庚元、方伯卿負責,其它參與生產制作者包括黎浩亭、王曉帆、吳成仁、葉冬青、施爾才、聶清泉、程子旭等。另外還成立了“建國瓷坯釉研究組”,包括輕工業部祝大年,上海工業試驗所李國楨、聶懷德,中國科學院張福康,江西陶業專科學校教師汪璠、戴粹新、謝谷初、余略艮,示范瓷廠工程師黎浩亭,瓷土公司李來芳及馮宗鎮、蔡金臺、萬貴水等各行各業的精英。這一支景德鎮制瓷史前所未有的,由藝術家、科學家、工程師、陶瓷藝人組合起來的“夢之隊”,以一種前無古人的方式,科技理論結合實際經驗,精心策劃,系統化、組織化地展開工作。在“建國瓷制作委員會景德鎮分會”的領導下,景德鎮經過一年半的努力,終于在1954年9月圓滿完成了“建國瓷”的制作任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周年獻上了一份最誠摯禮物。
建國初期的景德鎮雖然承襲了“瓷都”之的盛名,但實際上已經許多年沒有制作件數眾多、裝飾花樣統一、品質要求精良的成套產品了。“建國瓷” 的制作對景德鎮瓷業的恢復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2.1 從經驗主義到科學精神
制瓷業是一個具有長期歷史的傳統手工業,雖然一方面我們對陶瓷先輩取得的歷史成就非常欣賞和肯定,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認,在包括制瓷業在內的很多傳統行業中,純經驗性的積累是一種效率很低下的發展方式。繼承者對前人留下的很多“秘方”和“竅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又因缺少科學的理論基礎和現代化的分析方法,嚴重制約了借偶然發現的機遇和個人經驗的總結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而在我國,既沒有國家法律的知識產權保護,使發現者或發明者可以長期以細水長流的方式獲利;也沒有強大的自由資本力量將“秘方和竅門”進行快速規模化的投產,從而形成競爭優勢,短期大量地將經驗知識兌現成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這些偶然發現或個人經驗總結只會以“父子師徒”這種血緣或類血緣的方式進行單線封閉式傳承。在這種嚴重缺乏“學術交流”的環境下,技術進步及其理論化、科學化自然困難重重。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發明”都是足以推動社會爆發性前進的成果,但都因后勁不足而裹足不前。這也許就是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所提出的中國有技術而無科學的原因之一。而“建國瓷”項目給了有著豐富制瓷技藝的景德鎮一次跨躍性的發展機會。在“建國瓷”的設計制作團隊中,既有經驗豐富的一線制瓷者和藝人,又有掌握科學方法和分析能力的工程師、學者。經驗技術與科學方法的碰撞為景德鎮陶瓷生產的科學化、現代化提供了重大的歷史契機。如坯釉委員會在新坯釉試驗成功后撰寫的《建國瓷坯釉研究報告》就是坯釉研制科學化、系統化最好的例證。
2.2 從傳統分散化經營到集約運營
新中國成立之初,景德鎮的制瓷業如同千年來中國的農業一樣,呈現為一盤散沙的狀態。因行幫的把持、壟斷而導致分工過細,作坊之間做杯的只做杯,做碟的只做碟,杯碟不能配套,個自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不越雷池一步。這種情況下自然生產條件簡陋、藝人水平參差不齊,自然沒有規范化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檢測系統。為了保障產品的配套,當時安排藝人們流動起來,在不同的作坊瓷廠之間輪換制作。輕工部派駐景德鎮負責“建國瓷”試制的師生們當時就是“拿著一卷圖紙,打著一把雨傘,背著一雙膠鞋,然后就滿山跑,從這個瓷廠跑到那個瓷廠……看他們做的跟圖紙有多大的差距。”而在“建國瓷”的制作正好契合了從私營到聯營,再到公私合營、地方國營的歷史趨勢。在國家形象和民族自豪感的感召下,各行業各工序的精兵強將不計私利,拿出看家本領通力合作制作精品,為團體創作、組織化的運營、集約化的管理打下了基礎。
2.3 讓國際重新認識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的制瓷史上曾經有很長一段濃墨重彩的“器成天下走”的出口史。但在解放前的近百年,景德鎮的瓷業盛極而衰,國際市場被后來居上的英、德、法、日占據,景德鎮瓷器的國際市場份額急劇下降幾乎無立足之地。
“建國瓷”和“展覽瓷”精選的部分作品,在之后幾年先后在前蘇聯、東德、英、法等幾十個國家展出。向世界展現了新中國的形象,傳播了中國燦爛的陶瓷文化,重新讓世界認識了中國的瓷器,同時也再次讓世界了解了瓷都景德鎮,為重新爭取國際市場出口創匯打開了局面。
2.4 從技藝嫻熟到兼具審美學素養
建國初期的陶瓷藝人中雖不乏經驗豐富、技藝嫻熟者,但限于傳統的師徒傳藝的學習方式,加上有些還是文盲和半文盲,其藝術視野和審美修養相對來說是顯不足的。“建國瓷”的制作給了景德鎮的藝人們長期接觸來自輕工部和中央美術學院的祝大年、鄭可、梅鍵鷹等老師,并向他們學習的機會。就“建國瓷”設計方案的裝飾特點本身而言,祝大年先生就以其寬廣的藝術視野,跳出了傳統陶瓷裝飾的范圍,吸取敦煌圖案、染織、青銅器和漆器的藝術裝飾風格。再如,鄭可先生就將傳統藝人一直用于整體澆掛的顏色釉以彩繪的方式用于局部,同時輔以鏤雕、堆釉、刻花等其它裝飾工藝,可以說是開了瓷器綜合裝飾風氣之先。此后,寫生、素描這些有別與傳統的陶瓷藝術創作的方法和注重文化修養的風氣在陶瓷藝人中慢慢傳播開來。此后,中央美術學院、浙江美術學院及新成立的中央工藝美院等高校師生與景德鎮的交流通過講學、實習等活動日益展開,為景德鎮的陶瓷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2.5 促進陶瓷藝術教研的現代化
“建國瓷”的任務期間的1954年8月,景德鎮成立了陶瓷研究所從事專項產品質量提升,開發新的產品、技術和工藝。陶瓷研究所成立的最直接原因并非是“建國瓷”項目,但正值項目進行期間,為“建國瓷”項目做了很多貢獻,同時也因參與項目而獲益良多。
1954年東德與我國簽訂講述合作協議時,要求我國提供日用陶瓷生產技術。而景德鎮是各產瓷區中最有名氣的,這項任務自然就下達給了景德鎮。景德鎮市政府借此良機,向各級政府和科研單位申請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成功組建了景德鎮陶瓷研究所,使得景德鎮有了用科學方法,對景德鎮陶瓷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機構。同時也為景德鎮建立陶瓷科學實驗基地,為培養陶瓷科技人才,引進先進的技術,實現陶瓷業生產現代化創造了條件。在后期性質相似的“國家用瓷”項目任務中,陶瓷研究所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人民大會堂用瓷、釣魚臺國賓館用瓷、中南海、駐外使領館等部門用瓷,絕大部分都是陶研所供給的。
1953年的景德鎮已很多年沒有生產過如此數量眾多、品種繁雜而規格統一的產品。因此,試制期間的制作被分散到幾十家手工作坊進行。而且建國初期還因技工人才的匱乏,生產一度延遲。祝大年、梅健鷹教授有感于景德鎮藝人們技藝傳承的狀況,提出希望景德鎮能創辦一所培養新的陶瓷藝術工作者的陶瓷學校。景德鎮市委深表認同并開始認真審視人才培養制度。除了大面積對陶瓷職工進行掃盲識字的文化教育和技術培訓外,政府著手進行陶瓷教育方面的改革并很快向文化部提交辦校申請及辦校方案,并于1954年成立了陶瓷美術技藝學校,第一期舉辦了4個班共招收104名學生,即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前身。
1958年1月18日,江西省委決定將江西工業技術學校的陶瓷專業由南昌遷到景德鎮,與景德鎮陶瓷美術技藝學校合并,成立江西陶瓷學校。同年,將江西陶瓷學校改名為景德鎮陶瓷學院,設陶瓷工程系和美術兩個系。第一年美術系本科錄取彩繪和雕塑兩個專業學生共40名,陶瓷工程系錄取陶瓷工藝制造專業學生90名,另設3年制和5年制中專。至此,景德鎮有了培養專業陶瓷美術工作人員的高等學校。
與陶瓷美術技藝學校同一年籌建的還有景德鎮陶瓷館。1954年1月1日中央文化部撥款籌建景德鎮陶瓷館開幕。館內設4個陳列部,共4 000多件作品,其中:工業用瓷500多件;歷史瓷從五代到民國時期陶瓷共600多件,分史料、綜合、釉彩、青花、硬彩和粉彩6個室;成交樣品瓷2 400多件,分灰可器、青釉、白釉、脫胎、粉定酒令盅、倒器大件、針匙、洋裝、其它等11大類;新中國瓷分顏色釉、青花、雕塑、粉古彩共600多件。
“建國瓷”對陶瓷教育的推動作用還不僅限于景德鎮,它還促使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誕生。周恩來總理在審查北京飯店的“青花瓷”的會議上提出:“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悠久的文化,工藝美術有光輝的藝術傳統。我們又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工藝,對工藝美術要進行全國性的調查,要關心藝人的工作和生活,要成立工藝美術學院,要培養不同專業的工藝美術設計人才。”之后,將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的實用美術系和清華大學營建系合并,于1956年11月成立了中央工藝美院。學院匯聚的師資多是“建國瓷設計委員會”的委員,參與了“建國瓷”及“展覽瓷”的設計制作。祝大年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美術系系主任。此后,中國工藝美院與景德鎮的交流互動頻繁。景德鎮成了中央工藝美院重要的教學實踐與實習的基地。在與他們長期交流中,學院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寬闊的藝術視野也不斷推動著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前進與發展。
2.6 確定藝術性是陶瓷的核心價值
另外,“建國瓷”的完成制作也為當時在學界頗有爭議的“陶瓷是什么?”這個問題給出明確的答案。陶瓷的核心價值是主要在于它的藝術價值、功能價值,還是科技價值,其關系是怎樣的?這個問題在當時也是眾說紛紜。
“建國瓷”設計制作團隊的核心人物祝大年認為,“建國瓷”的設計制作基本上已經給出了答案。陶瓷在歷史上主要價值還是它的藝術價值。它包括了科學與技術,如燒窯、材料,坯釉,但最后的結果是要看其藝術效果。這與祝大年先生在建國瓷設計中所發揮的核心作用及他本人的職業經歷都有很大關系。祝大年民國時期先后在重慶中央工業試驗所和上海紅葉陶瓷公司任工程師和總工程師。青年時代曾在日本學習過陶藝,解放后先在輕工部工作再調到中央工藝美院任教。因此他身上兼具科技與藝術兩種基因。在他的影響下原本更偏重于技術的中央工藝美院對美術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通過“建國瓷”的設計制作,陶瓷的最重要的價值在于藝術這一問題明確之后,為此對后景德鎮陶瓷產業的發展確立了把陶瓷的藝術性放在首要位置的大方向。
總之,“建國瓷”的設計制造是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有計劃、高難度的制瓷活動。它對恢復和發展景德鎮傳統陶瓷制瓷技藝、陶瓷生產的科學化、全方位調動陶瓷行業的人力、組織化運營、全面提高景德鎮陶瓷藝人的藝術修養、促進景德鎮瓷業科研與教育的革新,對景德鎮日后的藝術陶瓷的創作和日用陶瓷的規模化生產都起到了毋庸置疑的歷史性推動作用。
1 胡志德,胡彬.“建國瓷”及“展覽瓷”制作對景德鎮陶瓷產業的作用和影響[J].裝飾,2014(8):32~34
2 肇文兵,趙華.關于建國瓷的點滴記憶訪建國瓷親歷者金寶升先生[J].裝飾,2009(9):20~22
3 曹新吾.崢嶸歲月紅色官窯[J].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14
4 蔡孟.從一體化到分化.中國現代陶瓷藝術發展歷程的分析:[博士論文].北京:清華大學,2004
5 李正安.追憶與思考-追思陶瓷藝術設計教育的先驅祝大年、高莊、鄭可、梅健鷹[J].中國陶藝家,2006(3):65~67
6 楊永峰.景德鎮陶瓷古今談[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
7 汪宗達,尹承國.現代景德鎮陶瓷經濟史[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4
8 景德鎮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景德鎮市志通訊.景德鎮大事記,1949~1955,1983
版權聲明
《陶瓷》雜志社
辜林燕(1987-),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藝術陶瓷的研究。
TQ174
B
1002-2872(2016)05-0015-04
國信息化建設,擴大本刊及作者知識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國學術期刊
總庫》及CNKI系列數據庫收錄,作者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錄,請在投稿時向本刊聲明,本刊將做適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