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2010年中國海域波浪能資源模擬及優勢區域劃分
鄭崇偉,蘇勤,劉鐵軍
海洋科學、水文學
1988—2010年中國海域波浪能資源模擬及優勢區域劃分
鄭崇偉,蘇勤,劉鐵軍
基于國際先進的第三代海浪數值模式WAVEWATCH-Ⅲ,以CCMP風場為驅動場,模擬得到中國海域域1988年1月—2010年12月的海浪場。從提高波浪能資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發,定義了波浪能資源開發的有效時間,綜合考慮波浪能流密度的大小、資源開發有效時間出現的頻率、能流密度的穩定性(變異系數)、SWH和能流密度的變化趨勢、資源的總儲量和有效儲量等方面,對中國海域域的波浪能資源進行評估。研究發現:1)南海北部四季皆為能流密度的大值區,各個季節基本都在8 kW/m以上,秋冬兩季更是高達20 kW/m以上。2)東海和南海大部分海域的波浪能資源開發有效時間出現頻率較高。3)能流密度的穩定性在1月最好,4月和10月次之,7月最差;南海能流密度的穩定性好于其余海域,其中又以南海北部海域的穩定性最好。4)中國海域域大部分海域單位面積的波浪能總儲量在2×104kW。h/m以上,高值中心分布于南海北部海域,有效儲量的分布特征與總儲量基本一致。5)我國大部分海域的 SWH和波浪能流密度呈顯著的逐年線性遞增趨勢,SWH的遞增趨勢為0.5~2.5 cm/a,能流密度的遞增趨勢為0.05~0.55 kW/(m·a)。6)我國大部分海域蘊藏著較為豐富的波浪能資源,其中南海北部、臺灣以東洋面及琉球群島附近海域為波浪能資源的優勢區域。
WAVEWATCH-Ⅲ;中國海域域;波浪能;有效時間;資源儲量;優勢區域
來源出版物:海洋學報(中文版),2013,35(3): 104-111
入選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