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說中國科技創新30年
5月 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召開。會議明確提出目標: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那么,中國科技的現狀如何?最近30年已經取得了哪些成績?讓我們從論文和專利兩個視角,去看看中國30多年來的科技進步吧!
1 論文發表數量飛躍性的增長
1981—2015年,我國的科研人員共發表論文200余萬篇。在過去的35年中,我國的論文數量穩步攀升,特別是在“十五”規劃之后增長勢頭突飛猛進,“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更實現了飛躍性的增長。
2 論文發表量占全球論文的百分比持續增長
與此同時,我國論文占全球論文的百分比也在持續增長,說明在過去的35年間我國論文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全球論文的增長速度。在“十一五”期間我國論文突破了全球論文總數的 10%,在“十二五”期間更達到了全球論文總量的18.43%,體現出我國科研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3 論文的國際影響力逐步提升
(1) 從論文的總被引次數,看中國科研的國際影響力提升
論文發表后的被引用情況,能夠反映論文的影響力,體現其受到全球同行的關注程度,我國論文的影響力在過去的35年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每5年累計的被引次數持續上升,特別是在“十一五”規劃之后,增勢更為顯著。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論文的影響力在逐步提升。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3年9月27日發布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顯示,10年來,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國際科技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第5位,比2012年統計時提升了1位,從而提前完成了《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所規定的到2015年“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5位”的目標。
(2) 從學科規范化的引文影響力,看中國科研的國際影響力提升
學科規范化的引文影響力(CNCI)是一個消除了出版年、學科領域與文獻類型差異的規范化引文影響力指標,利用該指標能夠公平地進行任意文獻集之間影響力的比較。在過去的35年間,我國論文的CNCI指標值也在持續攀升過程中,并在“十二五”期間超過了全球的平均水平。
(3) 從高被引論文的數量和占比,看中國科研的國際影響力提升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簡稱ESI)數據庫中的高被引論文是指按照同一年、同一個ESI學科發表論文的被引用次數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排在前1%的論文。高影響力的高被引論文往往代表了更具創新性的成果,一國高被引論文的數量也從側面反映了其產生前沿研究成果、引領科學發展的能力。ESI數據庫提供最近10年的滾動數據,每2個月更新一次,在“十一五”與“十二五”期間我國的高被引論文數量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從2006年的547篇,到2015年的3000篇,數量增長高達5.5倍。10年間,我國共發表15858篇高被引論文,占全球高被引論文總數的12.6%,位于全球第4位。
高被引論文百分比,即高被引論文數與論文總數的比值可以用來反映科研的發展力,該比值越高體現出國家或機構在未來的發展中的潛力越大,其更有能力持久保持在該學科中的核心地位。在過去的10年中,我國論文產出中的高被引論文占比也在逐步攀升,并在“十二五”期間超過了全球的平均水平1%。
通過如上分析,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下,在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支持下,我國的論文無論從數量產出還是全球影響力角度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特別是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論文總數與影響力、高水平論文產出與占比更是突飛猛進,揭示出我國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巨大潛力與優勢。(注:數據來源:湯森路透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與InCites數據庫,統計文獻類型為Article 與Review,中國特指中國大陸。)
1 30年來中美歐日韓五國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對比
1984年3月1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85年4月1日,我國專利法實施的第一天,原中國專利局就收到來自國內外的大量專利申請,從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數據庫中我們可以查到1985年4月1日的中外專利申請記錄有2252條,其中中國本土的申請有1400多件(未統計外觀專利)。
我國專利法的實施,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發明創造的熱情,以代表創新和技術改進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來計,中國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從1985年的1.7萬件到2014年的152萬件(不完全統計,以現已公開的專利申請計算),增長了近90倍。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專利申請量飛速增長。2009年中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合計申請量量達到75萬件,首次超過了歐美日韓等國,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
2 具有本國優先權與外國優先權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對比
為了消除數據誤差,我們以2007—2013年的中國發明專利進行對比分析。我們看到中國創新的大幅增長越來越多地源于本國企業的推動。2007年,中國申請人的專利申請量與外國申請人在華的專利申請量還基本處于持平狀態,但到了2013年,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約80%來自本國。(注:通常專利申請人會選擇率先在本國申請,因此通過本國優先權可反映出本土專利申請情況)
3 中國企業/機構的國外專利申請現狀
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贏得先機。中國要想真正成為全球創新力量中的關鍵角色,就必須跨出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與其他國家展開競爭。我們先來看看一些中國優先權專利的同族信息,了解中國企業正在將視線瞄準哪些海外市場。
對于每一個地區,我們計算了2013年源自該地區(優先權國家)并且分別在其他3個地區公開的專利申請量。例如,對于中國,共有3.3萬件具有中國優先權的專利申請在其他國家/地區公開,其中在美國公開1.08萬件,在歐洲公開 3500件,在日本公開 2600件。與日本和美國相比,中國公開的國外專利申請量最少,只有約3.3萬件(僅占2013年中國專利總量的5.3%),而日本超過14萬件,占專利總量的36%,美國則超過18萬件,占專利總量的51.1%。
從總體趨勢上看,美國、歐洲和中國在2013年的國外專利申請量占總申請量的比率低于2008年,而日本的國外專利申請量比率則有所增加。從2008年到2013年的趨勢表明,中國在尋求對發明的海外保護變化較為平緩。這是因為盡管中國的國外發明申請的絕對數量從2008年的13005件增至2013年的33222件,但是由于其專利申請總量從2008年的23.9663萬件增至2013年的62.9612萬件,因此這個比率仍然保持在略高于5%的水平上。如果中國要尋求通過其知識產權來推動經濟價值,那么這將是未來需要重點強化的方向。
4 國外專利申請最多的技術領域
針對2013年具有中國優先權并在國外公開的發明專利申請,我們對其技術領域(依據德溫特5字符手工代碼分類)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高科技產業是中國企業全球化進程的先鋒。
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中國創新大會上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創新是強國之道,而知識產權則是保護創新成果的有力手段。30年來,中國專利制度從無到有,中國專利量從少到多,體現了國家對創新和知識產權的重視與推動。
中國正在轉變為創新驅動型經濟大國,知識產權已成為中國國家戰略的核心。中國的很多企業正積極地將保護知識產權作為企業策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們通過利用對創新技術的保護,從而驅動盈利增長、贏得市場份額、實現成本效益。我們堅信,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會越來越強,中國的國力也會越來越強。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如同雙翼,承托著中國夢的實現。(注:數據來源: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和Thomson Innovation?。)
站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科技三會”歷史性的隆重聯合召開,更體現出黨和國家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必將迎來又一個希望的春天。
來源: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
發布時間:201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