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態勢和展望

2016-02-14 03:21:22吳紹洪羅勇王浩高江波李傳哲
中國學術期刊文摘 2016年9期
關鍵詞:影響

吳紹洪,羅勇,王浩,高江波,李傳哲

?

中國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態勢和展望

吳紹洪,羅勇,王浩,高江波,李傳哲

迄今我國已發布3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其第二部分聚焦于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2007年,科技部、中國氣象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首次系統總結氣候變化對我國重點領域的影響,并提出初步的適應對策建議。“十一五”以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的實施,加快推進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評估以及適應技術研發。我國于2011年發布《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在第一次評估報告的基礎上拓展、延伸,以準確、客觀反映我國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十二五”期間,由于《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的頒布,以及《“十二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對于科技研發任務的部署和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的實施,形成了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領域的諸多創新性研究。在此背景下,由科技部、國家氣象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牽頭,會同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環保部、教育部、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16部門共同完成的《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于2015年11月20日正式發布。相對于前兩次評估報告,《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下稱《報告》)有關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的內容特色顯著:(1)更全面,囊括我國氣候變化敏感的多個自然和社會經濟領域;(2)更深入,厘清利弊影響,明晰重點領域響應的脆弱性;(3)更規范,數據方法趨于統一,適應技術更具推廣性。

1 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的系統認識

《報告》根據氣候變化影響受體涵蓋范圍,重點評估領域涉及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多個方面,如農業、水資源、生態系統、冰川、海岸帶等。其中,農業、生態和水資源系統由于直接暴露在氣候因素的沖擊之下而持續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尤其是自2011年我國《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發布以來,由于科學發展推動和社會需求,重點領域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已基本形成對氣候變化影響較為系統的認識。

1.1氣候變化對重點領域影響的新進展與認識

(ⅰ)農業。在作物產量方面,論證了氣候變化對不同作物類型的影響程度,突出了糧食安全的綜合影響評估工作,闡述了對耕地質量和病蟲害的影響內容,增加了部門之間的交互作用。主要的新認識是,氣候變化對小麥和玉米呈略微負面影響,單產分別降低1.27%和1.73%;氣候變暖導致病蟲害呈加重態勢、耕地質量總體下降;不考慮技術進步,氣候變暖將造成中國糧食自給率下降,糧食安全風險增加,其中水資源短缺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最大的限制因素。

(ⅱ)水資源。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及其適應,使用了更新的文獻和資料進行評估,氣候變化與水相關的數據系列更新到2010年,強調了氣候變化對需水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主要的新認識是,近50年來氣候變化對海河流域、黃河中游河川徑流減少的貢獻率分別為26%和38%;區域徑流敏感性干旱區最大,氣候過渡區次之,濕潤地區最弱;在RCP4.5排放情景下,水資源南多北少格局不會改變,但水資源量總體減少5%以內,旱澇災害頻次和強度增加;氣候變化進一步導致農業、工業、生活需水增加,水資源供需缺口增大。

(ⅲ)森林與其他自然生態系統。進一步評估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發生的影響與預計的影響;評估森林和自然生態系統與其他部門的交互作用;評估了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主要的新認識是,植物生長季開始提前、結束推后,生長期延長;森林分布北移高擴,總體呈碳匯增加趨勢;氣候暖干化使草原分布東移、西部呈荒漠化趨勢;生境改變,一些物種發生局地消失;預計未來影響繼續,但近期氣候變化對中國生態系統的影響不大,中、遠期負面影響較大,3℃以內升溫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并對農牧業和生態可持續性有負面影響。

(ⅳ)海岸帶和近海環境。總結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對中國近海和海岸帶環境以及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的新認識是,1961—2009年,北隍城、葫蘆島、秦皇島和塘沽平均鹽度均上升;2011—2012年,渤、黃海出現底層海水文石飽和度<2.0的海水酸化現象;未來百年海表呈明顯增溫趨勢,海表pH下降0.2~0.3;風暴潮災害頻率增高和損失加劇,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更加明顯;海岸帶侵蝕增強,預計21世紀末長三角海岸線后退可達10 m以上,導致濱海濕地減少、紅樹林和珊瑚礁退化,漁業和近海養殖業深受影響。

(ⅴ)冰凍圈環境。系統總結了青藏高原和中亞天山冰川變化;指出了有關凍土退化導致的垂向不銜接現象;在海冰方面,進行北極西北航道海冰變化與同行研究對比分析。主要的新認識是,冰川萎縮、徑流增加,冰湖潰決突發洪水風險加大,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預計2100年冰川面積平均剩余25% 和10%;多年凍土區面積萎縮,融區范圍不斷擴大,21世紀末青藏高原凍土面積減少81%、中西部山區凍土下界將升高100~200 cm;20世紀50—90年代渤海及黃海北部冰情總體呈緩解趨勢,但未來可能出現強烈的年際變化,某些年份仍然會出現重冰情況,對北極“西北航道”應給予高度關注;過去與未來河湖冰封凍期均呈減少趨勢,冰凌洪水災害減弱;封凍期縮短可能會對水生生態系統、水循環產生影響。

(ⅵ)重大工程。三峽工程庫區極端氣候事件趨強趨多,汛期長江洪澇發生的頻率增加,將使三峽水庫的運行風險增加;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南水北調工程調水區水資源量可能減少,主要的受水區水資源可能有所增加;青藏鐵路受影響較大,因凍土退化面臨路基變形風險;林業工程受氣候暖干化影響,未來可能導致造林成活率和生產力水平降低;氣候變化增大塔里木河工程生態修復的難度,降水的直接作用有限,但預計徑流增加將會增強水資源的保障性;三江源工程植被受到氣候變化的顯著影響,已實施的三江源工程,使得土地覆被增加,沙漠化趨勢得到抑制。

(ⅶ)人體健康與環境質量。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研究處于初級階段,主要集中在極端氣候對健康影響與氣候變化對媒介傳播疾病影響,表現為間接、負面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對環境質量產生了可辨識的影響,但是這些影響較為多樣,影響范圍、程度及應對難度決定著影響的復雜性和人類社會適應能力。

(ⅷ)氣候變化對重點領域影響的區域特征。肯定了第一、二次評估的結論;補充了新的研究結果,如增加了中東部地區城市霧霾天氣的增多,西南地區高原湖泊富營養化程度的加重等一些觀測到的新問題的描述,同時增加城市內澇等內容。

1.2氣候變化適應技術與策略

適應氣候變化包含3個層面,由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適應技術研發、適應技術應用與保障組成,最終目標是有序適應氣候變化。此過程中包含3個主要步驟:首先,明晰適應起點,即前述氣候變化對不同領域的影響與風險評估,明確不同區域、不同領域面臨的氣候變化關鍵問題,為有針對性的確定適應技術奠定基礎;第二,適應技術研發,結合脆弱性與風險評估結果,梳理農業、水資源、生態系統、海岸帶等不同領域適應氣候變化技術清單,對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的適用性進行分析,并對未來需求開展評估,構建不同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綜合技術體系;第三,技術應用示范與保障體系,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區域的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提出具體而明確的適應氣候變化技術應用示范方案,建立應氣候變化試點示范基地,并從法制、機制、體制等方面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制度建設。

(ⅰ)氣候變化適應技術。由于氣候變化適應機理研究薄弱、領域和區域間適應技術差異較大,近期應以“技術先導”為核心,立足領域和區域適應技術挖掘、研發和應用示范,厘清重點領域和區域適應氣候變化技術清單,增強適應技術研發及其領域可用性、區域適用性,重點任務包括(“十二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預警技術;干旱地區水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合理配置與優化調度技術;植物抗旱耐高溫品種選育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典型氣候敏感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技術;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風險評估技術;人體健康綜合適應技術;典型海岸帶綜合適應技術;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保障技術;重點行業適應氣候變化的標準與規范修訂;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當前,已在農業、水利、林業等部門,以及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中開展氣候變化適應工作,盡管這些工作多是定性的,且缺乏針對性。

(ⅱ)適應氣候變化的制度與政策。中央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適應,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法規、政策和國家戰略;在國家、部門和地方的重要發展規劃中,包括了氣候變化的適應內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于2009年正式發布《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從法律層面指導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規劃與實施。當前,我國正在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法》的編制工作,適應氣候變化作為保障國家氣候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列入《應對氣候變化法》的指導范圍。此外,我國已建立并逐步形成由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歸口管理、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各地方各行業廣泛參與的應對氣候變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自2007年國務院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以來,政府各部門相繼發布和實施了一大批適應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包括《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方案(2009—2015年)》等。

1.3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新特點

(ⅰ)氣候變化對重點領域影響評估更加全面。針對重點領域,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范圍和內容進一步更新和擴展,如在農業領域,已證明氣候變化對中國主要農作物(包括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的生長發育和產量產生了顯著影響,對未來糧食安全的影響評估也引入了社會經濟要素;在重大工程領域,所涉工程類型也有明顯擴充,包括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以及“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等。另一方面,強調了評估領域與其他領域/部門的交互影響,如在氣候變化背景下,評估了農業和水資源、生態系統以及農村環境的關聯,生態系統與水利以及林業和農牧業等部門的交互作用等。

(ⅱ)重點領域對氣候變化響應過程研究的深入。不同領域響應過程研究是氣候變化影響的內在機制與評估工作的理論基礎,當前對農業、水資源、自然生態系統響應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已受重視并獲得初步結論。例如,對比水稻隨平均溫度上升1℃、日較差升高1℃發生的相應變化,發現輻射下降10%導致水稻脆弱區范圍最大;溫度每升高1℃,黃河中游徑流量將減少9.6億m3,徑流對降水增加比對減少更加敏感;在IPCC-SRES的B2情景下,升溫1℃導致生態系統正負效應相當,2℃開始負面影響程度逐漸增加。

(ⅲ)評估方法與數據更加規范。自從《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發布之后,對重點領域氣候變化影響的評估,基本上應用了國際上通用的模型方法。特別是,全面應用了IPCC的SRES氣候情景數據預估未來氣候變化影響,以往的增量情景方法基本上結束。這樣使中國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結果,具備了與國際上同類研究的可比性。但是,由于研究與國際上相比有所滯后,因而IPCC推出的典型濃度路徑情景(RCPs)未能全面得到應用。該報告中評估到的研究結果,只有一小部分涉及RCPs情景的內容。

(ⅳ)辨識氣候變化對不同領域和區域影響的利弊。自然環境條件的復雜多樣,以及社會經濟狀況的巨大差異,使得氣候變化對中國不同領域與區域的影響程度差別各異,總體上判斷是利弊共存、弊大于利。氣候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農業、水資源、自然生態系統、冰凍圈環境等帶來有利影響,但對所有評估領域都產生了不利后果。對于重點區域而言,除了對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中地區、西北地區農業生產具有正面促進作用外,氣候變化對重點區域關鍵領域的影響仍以負面效應為主。

2 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研究差距

《報告》對重點領域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進行了全面的評估,特別對氣候變化適應技術的全面總結,增加了專門的章節,分析了氣候變化適應技術的特點、分類和實施效果。中國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得到國家高層的重視,發布了國家戰略、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政策。重點行業也開始進行適應技術的應用,且部分已經顯示初步的效果。但評估顯示,氣候變化影響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而且明確針對氣候變化影響而設計的技術應用項目仍然為數不多。適應氣候變化雖在研究領域有較為深刻的理解,但氣候變化適應也沒有顯示出為各行業和廣大民眾所認識,政策與技術相互配合的協同效果也尚未體現出來。

2.1氣候變化影響機理與事實研究較為薄弱

盡管已有大量的實驗觀測、數理模型和統計方法應用于氣候變化影響研究,但多數研究結果屬于“現象對現象”,難以揭示影響事實,結果因而難以令人信服,進而導致作為氣候變化適應原則的“趨利避害”中的“利”“害”定量表達不夠明晰。脆弱性和適應性已在氣候變化影響研究中得以突出強調,如生態系統受到氣候變化等環境脅迫后,其結構、功能和生境可能發生改變,其中的脅迫幅度、速率和趨勢決定了生態系統能否適應,亦或處于脆弱狀態。然而,目前僅從農業、生態系統、水資源等領域初步開展了脆弱性研究,而且大多尚處在定性描述階段,缺乏機理性研究和定量評估。

2.2氣候與非氣候因子的影響檢測亟需加強

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需要對氣候變化影響及其空間格局有全面、系統、綜合的認識。多數情況下,不同領域時空演變受到氣候變化與其他因素(特別是人口、經濟、土地利用和技術發展等)的共同影響,這些因素的作用程度和受體的脆弱性也是不斷變化的,許多科學的挑戰在于分離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影響,進而指導具體的和本地化的應對措施的制定。目前的研究并未有效分離出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我國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評價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難以形成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統一認識,成為制約適應行動有效開展的重要瓶頸。

2.3未來氣候變化風險研究不確定性顯著

由于氣候變化與陸地-海洋系統的復雜性以及人類認知的局限性,目前氣候變化對重點領域風險預估的程度和范圍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包括氣候系統過程與反饋的極端復雜性、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情景設計導致的氣候變化時空動態和演化趨勢的不確定性,以及相關承險體變動的不確定性。在影響評估與風險預估方面,由于主要采用國際上的物理機制模型,這些模型應用于中國的適用性尚需深入研究,目前部分結果與實際情況可能相差較大。此外,研究的深入程度在領域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如對氣候變化農業影響的評估做了大量工作,但關于森林、草地和牧業以及人類健康等的影響,研究還相對較少,學科與領域之間的交叉綜合更是缺乏。

2.4氣候變化適應技術的基礎薄弱

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中國在農業、水資源、林業等部門,以及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中取得了重要進展。雖然這些措施并非完全是針對氣候變化的適應,但其效果對今后的適應行動有借鑒作用。目前多數是定性研究,針對具體影響程度進行定量適應的案例尚不多見,同時缺乏行業可操作性的適應技術清單。氣候變化適應技術的表達方式、選擇的理論依據以及適應性效果分析還比較薄弱,尤其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成本效益方法分析方面的研究和成果還很有限。

2.5建立完善的適應氣候變化協調機制勢在必行

當前中國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政策法規、技術等之間的協調與合力不足;以定性適應戰略為主導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尚不能滿足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風險管理形勢與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形勢;從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尚缺乏一個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規-技術綜合體系。

2.6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亟待加強

目前尚未建立起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機制,政府財政支出中缺乏適應專項預算科目。適應資金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尚未建立,民間資金缺乏合理的投資渠道,缺乏引導、鼓勵企業投資的有效措施。相對于減緩而言,社會公眾對適應的科學內涵認識不足,決策部門對適應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影響了適應行動的有效開展。

3 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研究展望

3.1降低氣候變化影響認識的不確定性

由于觀測到的各領域變化大多是氣候與非氣候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評估單純源于氣候變化的影響還相對比較困難。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預測能力,是適應氣候變化能否有效開展的基礎,而最大限度減小其預估的不確定性,應是未來適應氣候變化最根本的基礎科學問題。理論上,對氣候變化的調整和應對只能針對“人為氣候”的部分,因此解決的途徑是,設法將影響中氣候與非氣候因素定量分離,降低影響評估的不確定性,其中氣候數據、模型模擬與多模式集合,實驗-試驗是最基礎的技術途徑。

3.2提高定量化風險評估水平

對氣候變化風險進行識別和定量評估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同時也是適應氣候變化需要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報告》指出氣候變化風險體現了脆弱性、暴露量和危險性綜合作用的結果。當務之急,一是要實現概念框架的定量化評估,二是在未來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發展趨勢需要有一個合理的預估,此兩者對量化氣候變化風險不可或缺。需要特別指出的是,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突出強調了“關鍵風險”的概念,即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暴露于高危險或呈現高脆弱度時的氣候變化風險,并指出當前已在人體健康、基礎設施、糧食安全、生態系統等領域檢測出關鍵風險。相對比而言,《報告》中大部分相關內容為評估領域未來演化趨勢預估,對于關鍵風險識別與風險定量評估很欠缺。

3.3增強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的綜合交叉

單一領域或部門中,影響評估工作具有較好的基礎,風險的評估也逐步展開,但基本局限在各自研究領域的范圍內,敏感區域影響研究也是集中在各自的學科領域。然而,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風險是跨領域甚至跨區域的,往往綜合作用于自然和社會經濟系統。《報告》在農業、森林與其他自然生態系統的章節,對于評估領域與其他部分的交互作用進行總結、評估,如指出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與水資源受到的影響密切相關,而要解決水資源的問題,又可能涉及到自然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服務。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進一步指出,與氣候有關的危害通過影響生計、減少農作物產量或毀壞民宅等方式直接影響貧困人口的生活,并通過諸如糧食價格上漲和糧食安全風險增加等間接影響其福祉(高信度)。因此,要加強研究和發展跨部門、跨領域的綜合評估模式,建立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的聯系,同時落實到敏感的區域上。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作為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為國家制定未來社會、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3.4趨利避害適應原則

遵循“趨利避害”原則適應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決策者和學者的共識。充分利用氣候變化帶來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變挑戰為機遇,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在農業上充分利用氣候變暖帶來的熱量資源和無霜期延長等有利條件,采取調整種植結構和作物布局、改變耕作制度、提高復種指數和開發新品種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作物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同時發展反季節果蔬;而對糧食生產、水資源利用、生態系統、海岸帶環境、重大工程運行、區域發展等的諸多不利影響,則需要采取避害的適應措施。

3.5有序適應機制

適應氣候變化需要一個機制進行社會、經濟、政策、技術的協調,而且必須突出這個機制的有序性,使各個方面發揮最佳效益。重點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技術措施集成創新,針對單一領域或區域無法解決整體對氣候變化適應的問題,應以問題為導向,推進綜合集成,增強領域間的協同和區域間的聯動,重點融合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研發農業與生態災害鏈風險防控技術;推動實現水-糧食-生態集成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絲綢之路經濟帶等經濟一體化區域進行示范;二是推動實施整體有序適應氣候變化策略,在機制體制方面,機構統籌規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農、林、水、能源、交通、工業等部門的聯動;在法制和政策方面,規章制度與資金有力保障,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推進適應氣候變化制度安排、戰略規劃完善、法律體系構建、適應政策優化、以及實施流程常規化。

3.6定量適應措施

定量顯示適應氣候變化的結果,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同時可使政府、企業到民眾廣泛認識適應氣候變化的具體效果。首先,根據評估到的影響程度,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定量目標。進而在國家層面上對國內外各適應技術進行集成,加強相關行業和領域的適應技術的相互聯系,定量分析技術合理性與經濟可行性。最后在實現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可行性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研究成本—效益的合理性,開發成本—效益分析、多目標分析和風險—效益分析等方法評估適應的效果。

4 結語

過去30多年,國際科學界突出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研究,以界定氣候變化的利弊影響、定量評估未來風險,為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在科學發展的推動和社會需求的刺激下,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已成為全球變化研究的前沿領域,近幾十年來得到了蓬勃發展。《報告》第二部分旨在全面評估中國的科學界對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的新認識,預估對未來不同領域和區域可能受到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反映科學界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方面—適應的研究程度,同時也力求反映科學界對深入研究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的重點。

(1)概述重點領域(農業、水資源、能源與交通、生態系統和海岸帶等)進行影響評估的主要方法和工具;增加了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所用的典型排放路徑(RCPs)的應用;總結了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研究的優先領域和差距,今后影響與風險研究的重點是降低不確定性,提高定量化水平,加強綜合交叉。

(2)不同行業逐步采取了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但并非完全是有計劃的適應,需要加強有序、定量適應的研究;以趨利與避害原則進行“適應”,特別在農業、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系統、重大工程、海岸帶等領域上有較為具體的技術措施和計劃實施行動,并且在科學研究和能力建設上有較大的投入。

(3)與“減緩”氣候變化相比,針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尚遠不能保障適應的順利實施,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法律保障,今后應該具有與技術手段和經濟效益同等重要的地位,并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支撐適應氣候變化取得預期的成效。

2014年,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正式發布,與其相比,《報告》在前沿領域的把握、內容總結的系統性、科學認知與制度建設的推動等方面,均體現了我國科技界和政府的貢獻和擔當,同時也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影響評估領域,我國學者高度重視IPCC所提出的脆弱性、影響分離、綜合交叉、關鍵風險等先進理念,但在具體評估工作中卻又往往脫離其內涵,包括脆弱性過程與機制研究的薄弱、交叉研究難以突破、風險定量化不足、關鍵風險識別尚未開展等。在適應氣候變化領域,盡管各部門已推出類型豐富的技術體系,但與傳統行業或領域邊界不清,缺乏氣候要素變化的針對性,適應技術研發與影響評估和風險預估研究分離,更為重要的是,當前仍缺乏對作為適應戰略實施方案的發展路線圖的整體思考與設計,這對適應技術的應用示范和制度保障,甚至整體有序適應目標的實現造成不利影響。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

(摘自《科學通報》2016年第10期)

責任編輯:吳曉麗

猜你喜歡
影響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影響大師
沒錯,痛經有時也會影響懷孕
媽媽寶寶(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8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基于Simulink的跟蹤干擾對跳頻通信的影響
如何影響他人
APRIL siRNA對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響
對你有重要影響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a毛片免费观看| 全部毛片免费看| 欧美精品二区|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欧美不卡二区|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一级黄色欧美| 五月婷婷综合色|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无码丝袜人妻|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免费激情网站|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国产精品2021|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看| 欧美性色综合网|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 在线色综合|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香蕉久久| 日韩午夜伦|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制服无码网站| 亚洲视频二| 国产精品9|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呦女精品网站| 久久国产热| 国产丝袜第一页|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91在线|日本| 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在线看|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91青青草视频|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91高清视频|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不卡午夜视频| 色噜噜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