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烏有效成分、毒性作用和相關研究進展
方紅玫,朱延焱
藥學
何首烏有效成分、毒性作用和相關研究進展
方紅玫,朱延焱
隨著何首烏及首烏制劑在醫藥、美容美發及食品保健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其出現的不良反應也日漸受到關注。本文著重對何首烏主要有效成分、藥理作用、毒性及其可能的機制,以及在臨床應用方面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內容進行闡述。
何首烏;毒性;作用機制
來源出版物:國際藥學研究雜志, 2010, 37(4): 283-286
入選年份:2014
沙漠人參——肉蓯蓉
楊峻山
摘要:肉蓯蓉為我國傳統中藥,是列當科蓯蓉屬多種植物如: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Cistanche salsa(C.A.Mey)G.Beck],沙蓯蓉(Cistanche sinensis G.Beck),管花肉蓯蓉[Cistanche tubulosa(Schenk)R.Wight]的肉質莖。是一種寄生于梭梭、紅柳、檉柳、白刺等植物根部的寄生植物。主產于我國的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和寧夏等
關鍵詞:沙漠;人參;肉蓯蓉多糖;傳統中藥;沙蓯蓉;寄生植物;內蒙古;管花肉蓯蓉;列當科;天然藥物
來源出版物:中國藥學雜志, 2011, 46(12): 881
入選年份:2012
小續命湯有效成分組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的作用
王月華,賀曉麗,楊海光,等
摘要:目的:評價小續命湯有效成分組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的保護作用。方法:采用線栓法阻塞大鼠大腦中動脈建立局灶性腦缺血動物模型。通過神經癥狀評分和傾斜板實驗評價大鼠行為學的改變;TTC染色法觀察腦缺血范圍;分光光度法測定與腦組織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結果:與局灶性腦缺血模型組相比較,小續命湯有效成分組可顯著改善神經癥狀障礙,延長傾斜板停留時間,減少腦梗死體積,改善局灶性腦缺血引起的腦組織中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及NOS活性增高,但對GSH-px無顯著影響。結論:小續命湯有效成分組對局灶性腦缺血具有保護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腦內氧化-抗氧化平衡及降低iNOS活性有關。
關鍵詞:小續命湯;有效成分組;中動脈阻塞
來源出版物:中國藥學雜志, 2012, 47(3): 194-197
入選年份:2012
冰片對川芎嗪促吸收作用的研究
肖衍宇,陳志鵬,平其能,等
摘要:為了研究冰片對磷酸川芎嗪的腸吸收以及考察冰片對大鼠灌胃磷酸川芎嗪后藥代動力學的影響,初步探討冰片促吸收的機制,該文采用在體腸循環實驗研究不同濃度的冰片對磷酸川芎嗪在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及結腸等4個腸段吸收的影響。通過大鼠分別灌胃磷酸川芎嗪、磷酸川芎嗪與冰片的混合物及磷酸川芎嗪與維拉帕米的混合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不同時間血漿中磷酸川芎嗪的濃度,比較3組整體動物實驗的藥代動力學參數。結果表明磷酸川芎嗪在4個腸段的單位面積吸收量順序為:結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且隨藥物濃度的增大各個腸段的單位面積吸收量均沒有吸收飽和現象,推斷磷酸川芎嗪在大鼠腸道以被動擴散方式吸收。加入冰片后,磷酸川芎嗪在4個腸道的單位面積吸收量均增加。冰片質量濃度為10 μg·mL-1時,與對
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冰片質量濃度為25和50 μg·mL-1時,與對照組相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可見冰片對磷酸川芎嗪的促吸收無明顯的靶部位,但其發揮促吸收作用需要一定的濃度。整體動物實驗結果表明,冰片和維拉帕米均提高了磷酸川芎嗪的生物利用度,冰片促進磷酸川芎嗪生物利用度增加的機制之一可能是由于抑制了腸上皮細胞CYP3A代謝和P-GP的外排作用。
關鍵詞:冰片;磷酸川芎嗪;在體腸循環;藥代動力學;維拉帕米
來源出版物:藥學學報, 2009, 44(8): 915-921
入選年份:2014
基于高通量測序454 GS FLX的丹參轉錄組學研究
李瀅,孫超,羅紅梅,等
摘要:本研究應用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454 GS FLX Titanium對2年生丹參根的轉錄組進行測序,研究其基因表達譜,挖掘其功能基因。獲得46722表達序列標簽(express sequence tags,EST),序列平均長度414 bp,與Sanger測序的長度相當。所得序列與GenBank丹參EST合并拼接,獲得18235條unigene,其中,454高通量測序發現了13980條新的unigene。數據庫中的序列同源性比較表明,其中 73.0%(13308條)與其他生物的已知基因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通過BLAST與Gone Ontology分析獲得了可能參與丹參酮合成的序列 27條(編碼15個關鍵酶),參與丹酚酸合成的序列29條(編碼11個關鍵酶),細胞色素P450序列70條,轉錄因子序列577條。454高通量測序技術作為藥用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重要手段可在丹參功能基因的發現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些基因的發現為丹參酮和丹酚酸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丹參的轉錄組研究提供了基礎數據。
關鍵詞:丹參;454 GS FLX;表達序列標簽;轉錄組
來源出版物:藥學學報, 2010, 45(4): 524-529
入選年份:2014
基于UPLC-TOF/MS分析人參附子配伍減毒的物質基礎
馬增春,周思思,梁乾德,等
摘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技術(UPLC-TOF/MS)分析人參附子藥對配伍減毒的物質基礎,從化學成分層次闡釋其配伍減毒機制。基于UPLC-TOF/MS建立人參附子藥對配伍后生物堿類成分的化學指紋圖譜,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法分析藥對配伍在合煎過程中的生物堿類成分的含量變化,找出差異變化顯著的化學成分。結果表明,正離子模式時人參附子藥對合煎液中次烏頭堿、去氧烏頭堿的含量明顯降低,而苯甲酰中烏頭原堿、苯甲酰次烏頭原堿和去乙酸中烏頭原堿等含量升高。人參附子藥對配伍應用時雙酯型二萜生物堿的含量明顯降低,而單酯型二萜生物堿的含量明顯升高,這可能是人參附子藥對配伍減毒作用的物質基礎。
關鍵詞:人參;附子;配伍
來源出版物:藥學學報, 2011, 46(12): 1488-1492
入選年份:2014
藥物基因組學和個體化醫學的轉化研究進展
張偉,周宏灝
摘要:遺傳藥理學和藥物基因組學作為新興領域,旨在促進個體化醫學模式的早日實現。如何將遺傳藥理學和藥物基因組學的實驗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是目前最為重要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綜述國際上遺傳藥理學和藥物基因組學的研究成果在臨床個體化治療及新藥開發領域的轉化和應用的進展情況。
關鍵詞:轉化研究;遺傳藥理學;藥物基因組學;個體化醫學
來源出版物:藥學學報, 2011, 46(1): 1-5
入選年份:2014
中藥基因組學與合成生物學
陳士林,朱孝軒,李春芳,等
摘要:中藥基因組學與合成生物學是目前中藥現代化研究中的熱點領域。中藥基因組學研究主要包括中藥轉錄組學、結構基因組學、基因組標記解析和功能基因組學等,旨在通過對中藥原物種遺傳信息的揭示,解析重要活性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發掘參與生物合成的功能基因,推動對中藥合成生物學、基因組輔助分子鑒定和分子育種及中藥道地性遺傳機制闡釋的深入研究。基因組學及其相關研究大幅提升了人類對于生命過程的認知和按照需求合成或改造生命的能力。中藥合成生物學是在中藥基因組學研究的基礎上,對中藥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相關元器件進行發掘和表征,借助工程學原理對其進
行設計和標準化,通過在底盤細胞中裝配與集成,重建生物合成途徑和代謝網絡,實現藥用活性成分的定向、高效的異源合成,從而提升我國創新性藥物的研發能力和醫藥產業的國際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中藥;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基因組標記
來源出版物:藥學學報, 2012, 47(8): 1070-1078
入選年份:2014
蛇足石杉鯊烯合酶HsSQS1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殷秀梅,白志川,牛云云,等
摘要:鯊烯合酶(squalene synthase,SQS)是植物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徑的關鍵酶。本研究根據課題組已獲得的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轉錄組數據中的SQS1轉錄本序列,設計基因全長擴增引物,利用RT-PCR方法獲得蛇足石杉SQS1基因的全長cDNA序列;利用實時熒光定量 PCR方法檢測了 HsSQS1基因在蛇足石杉根、莖、葉中的表達情況;對HsSQS1基因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并預測HsSQS1編碼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結果表明,克隆獲得的蛇足石杉SQS1基因長為1263 bp,編碼420個氨基酸,命名為HsSQS1,GenBank登錄號JQ004938。HsSQS1基因在蛇足石杉的根中表達豐度高于莖和葉。本研究成功克隆并分析了蛇足石杉SQS1的全長序列,為進一步闡明蛇足石杉三萜代謝途徑奠定基礎。
關鍵詞:蛇足石杉;鯊烯合酶;三萜合成
來源出版物:藥學學報, 2012, 47(8): 1079-1084
入選年份:2014
一測多評法測定連翹中多種不同類型成分的含量
孔晶晶,朱晶晶,王智民,等
摘要:目的:采用一測多評法同步測定連翹中4個主要成分的含量,重點探討不同類型化合物之間開展一測多評研究的準確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HPLC-DAD,計算指標性成分蘆丁與連翹酯苷 A、連翹苷、連翹酯素在275 nm 處的紫外相對校正因子(relative correction factor,RCF),并將該校正因子應用于連翹藥材中上述4種成分的含量計算,實現一測多評;同時采用外標法測定藥材中蘆丁、連翹酯苷A、連翹苷、連翹酯素的含量,比較計算值與實測值的差異。結果 11批連翹藥材中3個不同類型4種成分的含量可以用一測多評法進行測定,其計算值與實測值間無顯著差異。結論在缺少對照品的情況下,以外標法測定蘆丁,利用相對校正因子實現對連翹酯苷A、連翹苷、連翹酯素的含量測定是快速的、可行的。一測多評法可以用于連翹中不同類型成分間的定量評價研究。
關鍵詞:一測多評法;相對校正因子;連翹
來源出版物:中國藥學雜志, 2010, 45(17): 1301-1304
入選年份:2014
代謝組學在中藥方劑整體藥效作用及機制研究中的應用與展望
王廣基,郝海平,阿基業,等
摘要:建立符合中藥方劑自身特點的整體藥效評價體系是中藥現代化研究的重要科學任務之一,近年來,隨著代謝組學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中藥方劑整體藥效評價與多耙點作用機制研究提供了嶄新的和強有力的技術手段。該文圍繞代謝組學研究技術在中醫證動物模型評價、“方證對應”研究、中藥整體藥效作用評價及作用機制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扼要評析,提出和討論了代謝組學研究結果的定量表征,多組分多靶點中藥與單成分、單耙點化學藥物藥效作用的代謝組學比較研究,藥物代謝動力學與代謝組學整合研究在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及整體藥效作用評價與作用機制研究中重要作用意義。
關鍵詞:代謝組學;中藥整體藥效評價;多靶點作用機制;代謝組定量表征
來源出版物:中國天然藥物, 2009, 7(2): 82-89
入選年份:2014
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藥物研發全面受挫及其思考
殷明
摘要:以往30年中針對眾多靶點的阿爾茨海默病(AD)治療藥物的研發,雖然全球藥業公司、政府、研究機構、大學和風險投資機構等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但2003年以來FDA沒有批準一個AD藥物上市。究其原因,固然與無法早期診斷、治療策略欠佳及患者的遺傳多態性帶來藥物反應的多樣性等因素有關,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對包括AD在內的許多復雜性疾病發病機制的了解還很膚淺。繼續按照目前思路針對單個靶點的AD藥物研發可能不是明智的做法。系統生物醫學等發展為認知疾病網絡機制及基于系統藥理學的多靶點藥物研發帶來了希望;建立在深入的基礎研究水平上的神
經干細胞移植或小分子藥物影響神經干細胞再生可能成為AD治療的新途徑;生物標志物的發現為研究AD發病機制及新型藥物研發將帶來啟迪。
關鍵詞:阿爾茨海默病;β-淀粉樣蛋白;tau;靶點;系統藥理學
來源出版物:藥學學報, 2014, 49(6): 757-763
入選年份:2014
天然產物漢黃芩素的研究進展
任曉東,符偉,張曉蕓,等
摘要:天然產物漢黃芩素(wogonin)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神經保護、抗腫瘤和抗病毒活性等,目前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關于漢黃芩素的植物提取、人工合成、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機制方面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漢黃芩素;生物活性;天然產物
來源出版物:中國新藥雜志, 2011, 20(9): 777-784
入選年份:2014
苯并咪唑類藥物研究進展
孟江平,耿蓉霞,周成合,等
摘要:苯并咪唑類化合物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臨床上使用含有苯并咪唑結構片段的藥物眾多,其研究與開發活躍,進展迅速。該文綜述了苯并咪唑類化合物在組胺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抗高血壓、抗寄生蟲、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癌等領域的研究與開發進展狀況。
關鍵詞:苯并咪唑;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抗高血壓;抗寄生蟲;抗菌
來源出版物:中國新藥雜志, 2009, 18(16): 1505-1514
入選年份:2014
我國臨床藥師工作現狀與分析
魏艷紅,邵宏,聶小燕,等
摘要:本文分析探討了臨床藥師制度試點工作開展兩年以來我國臨床藥師的工作現狀,以期對臨床藥學發展有所啟示。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調研我國 44所試點醫院,深入訪談典型醫院,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臨床藥師的臨床藥學工作較為充實,醫生對其評價也很高,均為“有幫助”。但是,目前臨床藥師的臨床藥學工作還不能完全滿足臨床的需求。我國臨床藥學處于Hutchinson模型中“回顧性評估藥物治療方法”階段,臨床藥師在數量和質量方面有待提高。
關鍵詞:臨床藥師制度試點;臨床藥師;臨床藥學工作;切入點
來源出版物:中國新藥雜志, 2011, 20(9): 844-848
入選年份:2014
大黃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新進展
傅興圣,陳菲,劉訓紅,等
摘要:大黃主要化學成分有蒽醌及其苷類、蒽酮及其苷類、二苯乙烯類、多糖類、鞣質類等;研究表明大黃主要有調節胃腸功能、抗炎和抗病原微生物、保護心腦血管、抗腫瘤、保肝利膽及抗衰老等藥理作用。文中對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大黃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的研究作一綜述。
關鍵詞:大黃;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來源出版物:中國新藥雜志, 2011, 20(16): 1534-1538,
入選年份:2014
梔子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孟祥樂,李紅偉,李顏,等
摘要: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是茜草科(Rubiaceae)梔子屬植物,其干燥成熟果實作為中藥梔子,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的功效。現代植物化學研究發現,該植物中含有大量的環烯醚萜類化合物,同時還存在一些有機酸、黃酮、香豆素、揮發油、皂苷、木脂素、多糖及其他類化合物;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梔子具有抗炎、抗氧化、利膽、利尿、抗腫瘤、解熱、鎮痛、輻射防護、降血脂等多種藥理活性,成為研究的熱點。因此本文對最近5年有關梔子的化學成分和藥理研究的新進展進行分類匯總,為其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梔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來源出版物:中國新藥雜志, 2011, 20(11): 959-967
入選年份:2014
我國藥物臨床試驗信息化建設初探
丁倩,曹彩
摘要:我國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經過多年的發展,臨床試驗的試驗條件、質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多不足,應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有助于提
高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文中對藥物臨床試驗信息化管理的優勢和國內外藥物臨床試驗信息化管理情況進行了介紹,同時對實現我國藥物臨床試驗信息化建設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需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臨床試驗;信息化;管理
來源出版物:中國新藥雜志, 2012, 21(7): 722-727
入選年份:2014
帕利哌酮大鼠在體腸吸收藥物動力學研究
李釗,徐赫鳴,辛鐵鋼,等
摘要:目的:考察帕利哌酮在大鼠各腸段的吸收動力學特征。方法:運用大鼠在體單向灌流技術考察帕利哌酮在大鼠各腸段的吸收動力學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灌流液中帕利哌酮的含量;從藥物質量濃度、吸收部位、灌流速度、介質pH值4個方面對帕利哌酮的各腸段吸收特性進行考察;利用重量法計算動力學參數。結果:藥物的吸收在質量濃度較高時(10.0~20.0 μg·mL-1)具有自身抑制現象。灌流速度和介質pH值在考察范圍內對藥物腸吸收影響顯著。考察范圍內的藥物吸收部位對吸收速率無顯著影響。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結腸的Ka值分別為(6.58±2.35),(7.03±3.33),(7.13±2.77),(3.77±3.42)h-1。結論:帕利哌酮在整個腸道均有吸收,初步推斷帕利哌酮在大鼠腸道的吸收機制為主動轉運。
關鍵詞:帕利哌酮;單向灌流;在體腸吸收;重量分析法
來源出版物:中國新藥雜志, 2013, 22(2): 235-238
入選年份:2014
白細胞介素12對急性放射病小鼠造血系統的影響
王利,王碧薇,趙紅霞,等
摘要:目的:研究重組鼠白細胞介素 12(rmIL-12)對急性放射病小鼠造血系統的影響。方法:42只BALB/c小鼠均給予6.0 Gy(60)γ射線全身照射,隨機分為照射對照組、5和20 μg/kg的rmIL-12治療組,治療組分別于照后1 h及此后每3 d一次分別腹腔注射5和20 μg/(kg·d)的rmIL-12,共5次,每日2次觀察小鼠一般情況,3 d檢測1次外周血細胞,分別于照射后14和28 d制備股骨病理切片觀察組織形態學改變,收集骨髓細胞進行集落培養。結果:rmIL-12治療組小鼠一般情況較對照組改善。5和20 μg/kg rtnIL-12治療組小鼠外周血中血小板(PLT)數開始恢復時間較對照組均明顯提前(分別為11 d和14 d),且PLT最低值均高于對照組(分別為15.9% vs 8.1%,15.1% vs 8.1 %,P<0.05),28 d時rmIL-12 5和20 μg/kg治療組小鼠外周血PLT均升至照前值的85%,對照組為6001b(P< 0.05)。照射后14和28 d骨髓有核細胞集落培養結果提示rmIL-12治療組CFU-GEMM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rmIL-12可明顯促進急性放射病小鼠造血功能恢復。
關鍵詞:白細胞介素12;急性放射病;造血損傷
來源出版物:國際藥學研究雜志, 2011, 38(4): 312-316
入選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