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勇
?
優勢造就商機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功能升級
□文/梁勇
作為中國向西開放的門戶,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正在籌謀新一輪的功能升級。
“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已復制推廣了上海自貿區的14項政策,正打算單獨申報第三批地方自貿區,打造我國向西開放的前沿口岸,從而加快阿拉山口市由通道型經濟向區域型經濟轉型的步伐。”4月4日,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辦公室主任張學海說。
在阿拉山口市,“新疆首個綜合保稅區”的稱謂讓當地人倍感自豪,這其中自然也蘊藏著無限商機。
在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前來辦事的阿拉山口添馬行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李闖說,公司入駐保稅區后,單月過貨量就達3萬噸,今后他們還將充分利用綜合保稅區終止國際聯運給予增值稅抵扣,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利用保稅倉儲政策優勢,結合自身高效的倉儲管理系統及完善的電子信息系統平臺,配合龐大的國內陸路運輸,為客戶提供完善、安全、快捷的一條龍物流運輸服務。
據介紹,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于2014年6月正式封關運營,是新疆第一個、全國第十六個綜合保稅區。綜合保稅區一期圍網5.608平方公里,已開發4.6平方公里,已投資25.5億元。二期規劃面積5.3平方公里,已啟動基礎設施建設。現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9條鐵路專用線(12條寬軌和7條標準軌),在建2條寬軌、3條準軌鐵路專用線以及12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和倉儲設施、25萬平方米的露天堆場、60萬立方米的油品儲罐,可滿足原油、重油、液化氣、固體危化品、普貨等貨物的換裝、倉儲、加工需求。
截至目前,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已有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安徽華茂集團、上海添馬行、新疆三寶、新疆現代石油、哈國薩爾布拉克公司等54家企業入區,涉及倉儲物流、糧油加工、原油倉儲加工、國際貿易等行業。張學海說,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自封關運營以來,區內企業已完成過貨量66.24萬噸,貿易額24.67億美元,海關稅收入庫及進口環節稅2.83億元。
出口量、貿易額、海關稅收連續9年位居全國陸路口岸第一位。
突出的成績讓阿拉山口人既自豪又惋惜。惋惜在于不足30%的落地轉化加工率,這使阿拉山口更多地充當了“通道”的功能。
“這種‘看得到、吃不到’的滋味真不好受,”張學海表示,“只有發展產業,吸引過往物資就地加工轉化,或者就地重組集散,才能將通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張學海說,進駐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的企業享有進出口保稅、退稅、免稅等特殊優惠政策,還享受進口貨物免配額、免許可證管理等政策,企業就地可以開展保稅倉儲、加工,使得原本只是經過阿拉山口口岸的資源愿意留在綜合保稅區內加工轉化,大大激發了阿拉山口的經濟增長活力。
目前,在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內,僅農副產品倉儲加工產業就有安徽華茂集團8萬錠棉紡、哈國薩爾布拉克公司10萬噸油料加工等10個重點項目,項目總投資15億元以上,主要從事棉紡織、糧油及飼料等領域的加工。
“項目建成后,能逐步形成20萬錠棉紡織、100萬噸糧油加工能力,能夠直接或間接帶動周邊地區就業2000余人,為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和社會穩定奠定良好基礎。”張學海說。
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首家進口糧油加工企業——阿拉山口山香糧油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方德貴說,公司已經開始陸續進口哈國的葵花籽,目前已進口3000噸,后期還將陸續進口約7000噸。還計劃投資1200萬元,建設年處理3萬噸油料項目,主營葵花籽、紅花籽、亞麻籽、菜籽和棉籽等進口原料的生產加工、銷售和飼料初加工業務,產品主要銷往國內市場。
張學海表示,正是因為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具有獨特的區位、政策等方面優勢,才吸引國內數百家知名企業、商會赴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尋求商機。
今后,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還將著力打造1個中心——國際物流分撥配送中心;6大平臺——進口油氣、進口糧油農副產品、進口金屬礦產品、進口木材、進出口消費品電子商務平臺、整車進口展示等倉儲交易平臺;培育4類加工制造業——油氣加工業、糧油加工業、建材加工業、出口機電及電子產品裝備制造業,進一步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條,吸引配套企業集聚,實現產業聚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