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滎林
微言深讀,細思表達(四)
吳滎林
寫作命題趨向于暗示考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是一種“公民性寫作”。通過中外“微言”思考當今社會生活,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體現了考生的認識水平和思考分析能力。本文列舉幾個“矛盾性材料”,分析解讀材料在某個角度蘊含的思想,為大家對高考作文材料的分析提供指導。
1.權衡所以定輕重,準繩所以正曲直。
——[唐]吳兢《貞觀政要·公平》
[熱思考]如果你有權力制定班級管理規定,你會考慮到規定的利弊嗎?
權衡,是用來稱量物體輕重的;準繩,是用來測定物體平直的。準,是測平面水準的儀器;繩,用以測定物體平直。人們認識評價事物總得有一個標準,而標準不得隨意改變,要有一定的穩定性?!巴频箛鷫?,拆除圍欄”,讓居民小區成為街區,是眼前利益——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化解擁堵??此朴欣碛袚?,卻忽略了居民的生活習慣,損害了小區居民的切身利益。從對安全問題的擔憂,到小區變街區的喧囂生活氛圍,讓小區成為鬧市,違背了小區居民利益的“準繩”。何況,公用面積是小區居民“被購買”的集體場地,若借國家的名義損害各個小區公民的切身利益,那就是不符合民心的策略。利少弊多,難怪政策一出臺,便被廣大網民吐槽、譏諷甚至直言反對。
權衡,很多時候當以民眾百姓利益為標準,不能超越現實而理想化,這才是踏踏實實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方式。有些時候,也應該要顧全少數人的利益,不能以政府的“管理”“社會利益”而損害小區居民的利益。
有了權衡,就不怕在輕重上作偽,因為秤桿能夠持平;有了準繩,就不會在是非曲直上混淆,因為墨線能夠取直。王安石說:“責任重大的人,他的憂慮不能不深;地位高的人,他的責任不能不大?!弊鳛檎叩闹贫ㄕ?,行政管理責任人,不可不對“推倒圍墻”深思慎取。孟子說:“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梢宰鳛檎?、社會關懷民眾的座右銘。
2.草茅弗去,則害禾谷;盜賊弗誅(責罰、懲治),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
[熱思考]假如你的學校宣布月考乃至期末考試不需要老師監考,而且開始實行,你會怎樣對待考試?
稻田里的秧苗,總會有形似谷苗的雜草和它一起生長,若不除去雜草,必然會妨礙谷苗的生長。社會的安定,民風的純正,還得依靠社會治理。一個小或大的環境的美好,還需要法治、規則的管理,猶如稻田里雜草必須去除一樣。
很多中學圖書館的 “三無管理”(無管理員,無借書登記,無借還日期),看似是要從管理上減少他律而促成大家的自律,“給別人以信任,收獲誠信”,但是良好的愿望不等于現實。因為,人不能僅僅靠道德修養而自我約束,人對善意也不都會“投桃報李”。因為“自私是人的天性之一”,企圖給予信任從而贏得所有人的信任,只是一種美好愿望。唯有嚴格的規則執行,才能通過他律促進自律,幫助人們形成自律,尤其是在人的人生觀還沒有成熟的中學階段。唯有如此,他們進入社會,才會在嚴肅而嚴格的社會規則、國家法律管理中,實現自律而自在。
管子的話,其實提醒我們,自我內心雜念除了外部社會要求外,還應該有一個自我反省、剔除不良心性的要求。
3.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
——[唐]孫思邈《衛生歌》
[熱思考]當一項規定損害到你的個人利益而又對他人有益時,你會怎樣對待?
心地誠實,意念純正,就能除掉憂慮,遵循為人的義理,修養德行,就能去掉煩惱。人總處在無休止的矛盾之中,不順心的事兒常常遇到,是很正常的事情。2015年5月北京開始實行視力殘障者可以讓導盲犬帶路坐公交車的規定后,引發了很多人的反對,什么“狗狗過敏者將遭遇生命危險”“小孩兒遇見狗狗恐懼大哭”“給少數人的公平帶來更多的不公平”等等,好像這個政策的出臺給很多人帶來了不安。
其實,據某網站報道,中國目前有近1700萬視力殘疾人士,而眼下在大陸服役的導盲犬只有60多只。因為導盲犬的高昂代價,由導盲犬幫助出行坐公交的人數極其稀少,對廣大乘坐公交出行的人帶來傷害,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也不說訓練成為導盲犬的苛刻程度,飼養、管理導盲犬的安全衛生標準的嚴格性,也不說導盲犬的溫順和藹,忠于職守,只想說,當我們只是關注自己利益的時候,心里往往就會只有自己。所謂的“道理”就成了權衡自我利益的唯一標準,思慮就勃發無限了。沒有理解視力殘障者的天然權利,無視盲人也應該享受國家給予公民的公平、公正的權益,其心可憫。待他人,應該“心誠意正”,消除自己的“煩惱”,無需發泄自己內心的自私而尋找無謂的苦惱。
假如反對者只有三天光明,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就不會急匆匆地找不是理由的理由,也不會給同是公民的殘障者反對聲,而會給政策的出臺點贊了。
公平對待弱者,是社會的潺潺春水,明凈而舒暢;給予弱者應得的權利,是一個社會應有的公平正義,委婉而悅心;體諒社會中的弱者,是寒冷人生里的一縷陽光,溫暖而熱情。
4.強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
——《資治通鑒》
[熱思考]規則太松散,會使執行者散漫甚至無所畏懼,你有體會嗎?
強迫我們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即使是強制性地執行命令,也無法完成,而禁止我們做無法避免的事兒,縱然懲罰、治罪,也還是禁止不住,那么就應該考慮規定的有效性了。
密集而嚴格的規定,讓我們成了很規矩的學生,可是還是有不少同學違規,原因就在于過于煩瑣的規矩增加了違規的可能性,或者說成了違規的必然源頭。近日央視報道某學校因為學生帶手機上學而被 “勸退離?!?,引發了激烈的爭論。有人說,信息時代,交流方便,給家長和任課老師、同學帶來交流的便利。而學校卻以學生以學習為主,帶手機到校影響學習,影響學校教育質量的理由來實行“勸退”。
這里其實蘊藏著一個規則制定的問題,那就是規定是否符合社會發展,是否符合學生生活、學習的實際需要。手機對用于學習研討、溝通交流的同學來講,是一種學習工具,是學習生活的彌補和拓展,規定不能使用,其實就讓大家少了一個學習的渠道。如果用來玩游戲影響學習,那當然是一個外在的規范和他律。但是沒有具體分析而一概統一,本質上是阻止與時俱進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的傳遞,是對學習的性質認識不足,還是陳舊的觀念作祟?學習如果沒有學習者的內在動力和渴望,而須外在要求的壓迫,那么,學習的效果也達不到,外在的規則也只是掛在墻角的蜘蛛網罷了。
5.善不必皆可,惡不必皆否。
——[宋]李覯《強兵策》
[熱思考]你見到過美好或丑惡得無以復加的事兒嗎?
網絡時代,我們常常發現對好的事物贊不絕口,對丑惡的事物惡語相向甚至全盤否定的現象。其實呢,對好的事物也不要全盤肯定,對不好的事物也不要全盤否定。因為判斷事物不可絕對化。絕對化,往往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不感情用事,不戴有色眼鏡看待事物,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智分析,客觀判斷,處理事情才會客觀科學,有理有據。
中國大媽跳廣場舞,既鍛煉了身體,也給城市、鄉村增添了一道風景線。但是,跳廣場舞若影響了城市和諧,影響了居民的生活,也會受到有關法規的懲罰。
廣場舞是一種由百姓自發興起,有健身、休閑娛樂性質的活動。后來居然演變成民意分裂、對立的社會熱點,原因就在于各群體、各人喜好不同,價值取向差異。因為廣場舞引發的執法沖突、民眾沖突在各地都有上演,雙方各執一詞,理由都很充分,但是各自的理由都有道理嗎?其實,還是缺少管理,是法律規則的執行問題。說廣場舞不好,可2015年香港“第42屆全港公開舞蹈比賽”中,有廣場舞獲得銀獎,就因為香港對待公共場所活動的噪音限制嚴格,執法堅決徹底,所以有了有序而有活力的廣場舞,廣場舞者自得其樂,居民安然對待不受騷擾。而內地呢,缺少一個公共場合娛樂的法規,雙方對立矛盾,管理者卻對矛盾雙方疏導無方,而且常以自己的喜好判斷一個社會現象。因此自然就會缺少具體分析、辯證認識而出現絕對的否定或絕對的肯定判斷,一句話,以自我為中心的判斷,自然不能化解隨時代發展而出現的新問題。
[作者單位:四川省雅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