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峰
(成都市新都區西街小學)
小學教師專業化培養的“橫”與“縱”
——基于我校教師現狀的思考
◆李科峰
(成都市新都區西街小學)
如何開展卓有成效的“教師專業化培養”,應遵循“專業化的指導思想、方法、內容、過程、監督跟進、評估和落到實處獎勵”的原則,從教師培養到學校管理,采取了“三橫三縱一帶動,兩論兩評一落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師培養 “三橫三縱一帶動” “兩論兩評一落實”
教師培養,是各學校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與學校所有教學活動并行不悖、同步進行的重要課題。學校絕大多數的“顯性”課程,要通過每位教師獨特的、具有很強個性的教學行為得以落實,而絕大多數“隱性”課程,也直接或間接地體現著全體教師智慧的結晶。所以,一定程度上講,一所學校教師培養的成敗,決定著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優劣。
怎樣在既定的條件下,開展卓有成效的“教師專業化培養”?我們遵循 “專業化的指導思想、方法、內容、過程、監督跟進、評估和落到實處獎勵”的原則,從教師培養到學校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它們是“三橫三縱一帶動,兩論兩評一落實。”
(一)“三橫”:教師專業化培養的三個橫向梯度
我校有80多年的辦學歷史,在區內算是比較有影響力的公辦小學,分為三個校區,較為優秀的教師占很大比例,也有一些新加入的年輕教師。年長的教師普遍學歷稍低,但教學經驗非常豐富;年輕的教師普遍學歷稍高,但教學經驗缺乏,這就要求對于教師要進行有梯度、分類的甚至是因人而異的培養,同時還要考慮三個校區的特點。
1.所有教師要達到的“最低標準”
我校的教師都達到了入職標準。但身為我校教師,還有著自己的“最低標準”:
(1)三筆一畫、普通話、演講、教育學、心理學基本知識和技能等的掌握、熟悉與運用。
(2)備課、上課、作業、輔導、檢測、反思總結六大教學環節的嚴格實施能力。
(3)參與各種性質的教研組活動、外出培訓學習等方面實現自我提升,并從中獲得成長的意識和能力。
常規教學及其研究活動,保證教師每周至少可參加一次教研,確保學校教師專業培養的“最低底線”。
2.區級優秀教師后備人選的培養
根據區級選拔優秀教師的標準,對于我校教師分 “梯度”進行分類定標、分層指導和分別考察評價,這是我校教師專業化培養在“橫向”上的核心所在。
(1)對于與區級優秀教師專業水準相去較遠的教師,我們以課堂教學為基點,引導他們多觀摩學校內部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求他們竭盡全力去挖掘這些教師的優點,鼓勵和幫助他們先試著以其中一兩個突出之處為目標,先大膽試著去“做”,然后努力“做得像”,然后試著追求“做得到”,最后追求“做得好”。因為“門檻低”,“目標實”,“步子緩”再加上“師傅帶”,“同伴助”和“領導引”,這些教師在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深度的觀察和反思中,結合自身的特點對自己的課堂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進與提升,縮短兩者之間的差距。
同時,這種的“模仿”的方式,也激發了“被模仿”教師的斗志——促使被模仿者隨時保持高速的進步姿態,不斷地通過各種渠道充實自己,提升自己。
(2)對于與區級優秀教師專業水平有一定相似性或接近的教師,我們就按照區級優秀教師的評價標準作為“尺度”對這類教師進行培養。首先,在思想上進行引導,令其發現自身存在的發展潛力并有意識、有目標的進行發展的動力;其次,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努力為教師們搭建他們成為優秀教師所需要的各級各類平臺,關注、幫助和督促他們逐步達到這些優秀教師的水平。當然,我們在具體的操作中,會適當采用“就近”原則,先以最接近此優秀標準的教師作為優先培養對象,培養一個就能成就一個。
3.市級及以上優秀教師后備人選的培養
這是我校教師專業化培養的“皇冠上的明珠”。操作方法大致如上一個“橫”的方法,但是,這一級上,我們更重視提升教師的專業理論修養,一方面,從全國各地請來教育專家開辦講座(當然,這同時也為前面兩“橫”的教師提供了成長的機會)。一方面,把有這樣潛質的教師送到全國各地參加專題的研修、開辦講座、公開課等,也要求他們在校內開展廣泛的公開課和講座等。我們認為,先進的理論指導,是提升這些本已經非常優秀的教師水平的關鍵一環,而較多的參與更高級別的講座或者親自主持這種級別的講座,是使他們得以長足進步的重要方式。
實現第三個梯度的目標,是要讓那本已經非常優秀的教師自己去悟道,這種悟道層次高、幅度寬、鮮活有力,促使這些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讓它成為自己的“名片”,成為學校的“符號”。
(二)“三縱”——教師專業化培養的三個縱向提升
把個人的成長與教研組的成長,教研組的成長與學校的成長融為一體,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以“樹木”的成長來帶動“森林”的成長,以“森林”的成長來鞏固“樹木”成長的成果。
1.每位教師的自身提升,是我校教師專業化培養在“縱”的方向上的基礎或者核心所在,它是以教師的橫向培養為前提的。(橫向培養以上已闡述,故不贅述。)
2.教研組縱向提升。教研組是以教師個人為單位而存在的,教研組內的每個教師的成長,關系到教研組整體的縱向提升。反過來,教研組的縱向提升也會促進組內教師的橫向成長。根據我們學校三個校區的特點,本期我們通過“年級組共同打磨一節課、評選優秀教研組、開展組內小課題研究等多種方式來增強組內的凝聚力,組與組之間良性的競爭力,不斷促進教研組的縱向提升。
3.學校的縱向發展。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脫離不了學校的支撐。從這個層面上看,學校要發展必須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一切可能,建構健全教師發展的機制,增強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團結力,協調力,統一思想和步伐,使學校朝著良好的方向縱向提升的同時,促進教師的自我自豪感,從而使教師自身得到再發展。
這三個“縱”的關鍵在于:對每一個“單位”的專業化水平現狀進行科學、合理、全面的評估,設定“原點”,再根據各自發展的需要和“參照系”的情況,擬定發展的目標,摸石頭過河,一步一個腳印。在過程中隨時幫助、督促、跟進,按階段進行總結,發現問題和不足,及時反饋和修正。
(三)“一帶動”——以師徒結對為主、同伴互助為輔的全員參與
師徒結對,以師帶徒,以老教師的實踐經驗帶動年輕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我校在沿襲以往“學校指定師徒關系”的基礎上,還進行了長期性師徒互相學習規劃、跟蹤保障和成果抽檢。同時,推行“開放式”的師徒關系,幫助每一位有志于在專業領域得到發展的教師,可以“光明正大”地以任何一位他認為值得學習的教師為師,吸取眾家之所長為我所用。
如果說師徒結對是橫向的、小部分的帶動,那么以各校區的年級組為單位的同伴互助則是縱向的、全體性的帶動。在各校區的年級組又可以形成一個小整體,針對存在的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共同討論研究、全體參與、不分彼此、獻計獻策,尋求解決的辦法,以便在整個年級組教研時加以研討,從而帶動整個年級組的參與。
“三橫”體現的是教師自身的發展,“三縱”體現的是學校整體的發展,“一帶動”體現的是全員的學習力,只有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才能在教師培養過程中發揮最大的力量!
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力支撐,學校應該在管理中思考以下問題:
(一)“兩論兩評”即兩討論、兩評議
討論一:學校是否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和平臺,或者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應該提供什么樣的資源和平臺。
討論二:標準和操作是否妥當。我們的培養活動,必須是牢固地站在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全程參與的基礎之上, 那么鼓勵教師充分討論這兩點和其他相關因素,是激發教師參與熱情,提高培養價值的必要前提。
評議一:教師是否利用學校提供的各種幫助,全力以赴追求專業化提升,具體得到了怎樣的進步。
評議二: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升是否為學生的教育和教學帶來了可以借鑒的價值。
(二)“一落實”
在學校制度上,擬定獎勵方案,促進教師各自找準自己的專業發展目標,借助學校教學研究環境,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磨練,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意識和專業能力,達到既定的專業發展目標,形成個人的專業成長檔案。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教師取得的各種進步,分別予以認同和肯定。
在教師專業化培養上,我校沒有設定“懲罰”方案,因為我們認為:沒有進步或者沒有能力為之提供有價值的資源或平臺,本身就是一種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