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慧
(德州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充分利用董子文化,豐富少年兒童教育資源
◆張素慧
(德州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地方傳統(tǒng)文化是從文明演化而來,經過歷史的沉淀,最終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地方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該地區(qū)居民世世代代所繼承發(fā)展的、具有鮮明地區(qū)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tǒng)優(yōu)良的文化。董子文化作為德州地區(qū)的“文化地標”,在當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充分發(fā)掘并利用好董子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變“被動教”為“主動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董仲舒 教育意義 現代意義
董子,即董仲舒,西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儒學大師,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與孔子、朱熹一起并稱為“三大文化巨人”。他所提出的“大一統(tǒng)論”“天人感應”和“獨尊儒術”等重要思想,樹立了漢以來兩千多年中國的國家意識,確立了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基本方向,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點,鍛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品格和基本精神。據《長河志籍考》記載:明正統(tǒng)六年(1441年)德州知州韋景元修學宮(即孔廟),掘地得石碣于廟庭東廡之下,大字清晰,文曰“董子讀書臺”。
董仲舒作為一名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學術思想體系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思想,是其整個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仔細研究可以發(fā)現,董仲舒的一些教育理念,在現代看來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教育要和實踐相結合四個方面。從教育方法來看,董仲舒認為:“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真德”。這句話的意思是“普通的玉石不經過琢磨,就顯不出其光彩;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就不能成為有道德的人?!痹诮虒W中,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們了解董仲舒的思想,使他們更好的領悟這句話的含義,從而為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更好的領悟學習的意義所在。
從學習方法來看,董仲舒認為學習最重要的是專心、勤勉。《史記—儒林列傳》記載:“仲舒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正是因為在學習上的專心和勤勉,才使得董仲舒學富五車,成為一代大儒。在教育中,我們并不提倡要向董仲舒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但我們要引導孩子去學習董仲舒熱愛學習的精神,讓孩子們了解“勤學成才”的意義,教育他們,鼓勵他們熱愛學習、勤于學習、善于學習。
從學習態(tài)度上而言,董仲舒提出人要博學,他說“能通一經曰儒生,博覽群書號曰洪儒,則言乖典籍、辭理失所名之為俗,教授於世謂之儒。”董仲舒所主張的“博覽群書”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少只有博讀,才能使孩子們從記載著無數科學知識的書籍中接受歷史上無數生活經驗的結晶、豐富的科學知識,提高孩子們的智力,發(fā)展其想象能力。
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作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董仲舒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言傳身教,即所謂“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既要掌握時機,及時施教,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掌握教學分量和進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作為教師,要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讓學生感到苦不堪言,挫傷了其學習的積極性。董仲舒將這樣的教育稱為“圣化”。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儒家的教學思想,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言傳身教,遵循教育規(guī)律,使教學出神入化,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認為,要想充分發(fā)揚董子文化,我們可以從“讀、觀、講、演、論”五個步驟入手,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讓少年兒童深入了解董子文化的意義和內涵。
第一步是“讀”,也就是通過讀書,讓少年兒童對董仲舒產生初步的印象。對于少年兒童來說,故事是他們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我們可以從這一點入手,首先給孩子們推薦一些關于董仲舒的故事,如《三年不窺園》《解字勸賢》《司馬遷拜師》等,讓孩子們首先自行閱讀領會,他們看到這樣的故事,就會知道歷史上有這樣的人物、這樣的事情。這樣我們可以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讓學生了解歷史,對傳承董仲舒求學嚴謹的態(tài)度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步是“觀”,也就是通過觀賞和董仲舒有關的文化建筑,加深學生們對“董子文化”的認識。我們可以通過帶領學生游覽“董子文化街”“董子書院”“董子讀書臺”等景點,讓他們對“董子”具有更直觀的了解。
第三步是“講”,也就是講體會。通過第一步的自學和第二步的實地游覽,此時學生們對董仲舒、對“董子文化”也形成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們講出自己對“董子文化”的認識,這本身就是一個記憶強化的過程,而學生們對董子文化的不同體會,也會形成一種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寬學生們的思路,讓他們更深入的了解董子文化的意義。
第四部是“演”,也就是通過讓學生們模擬、學習古代傳統(tǒng)文化,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和精髓,把他們帶入到傳統(tǒng)禮儀情境中去。如:我們可以組織孩子們身著漢服,學習漢代禮儀,如揖禮等,并集體朗誦《詩經》等文化精粹,寓教于樂,讓他們在模仿古人的同時,更好的領略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提升他們學習的興趣。
第五個步驟是“論”,也就是通過討論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們對董子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大膽講出對“董子文化”的認識,分析“董子文化”中哪些部分是值得學習的,哪些部分是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而應該摒棄的。通過討論,學生們不但可以更好的領略董子文化的精髓,還能從中學會辨別文化優(yōu)劣之處的方法,從而為學生們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