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夏曦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
理工科大學人文精神發展分析
◆吳夏曦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
目前,國內大學存在著文理工分化辦學的特點,并且隨著高校在各自特長領域的深入與研究,分化趨勢愈加明顯,直接導致了文科高校、理工科高校、綜合性高校各自的人文精神的異同。就理工科大學而言,理性思維、創新意識與能力突出,但也存在著感性思考、人文關懷的缺失與不足,長久以往將引起高校的發展偏差,以及師生在人格上的失衡。因此,大學的人文精神教育至關重要。著重探討理工科大學人文精神的發展與特點,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理工科大學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1.何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簡而言之,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核心,融天地萬物與人為一體,追求人生價值實現的理性態度,和自愛、自律、自制的精神。”
人文精神不僅僅是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素養、理想,還有整個民族、乃至全人類所不斷演化的精神品格,深深地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一言一行,融匯于各民族、各地域心理中。
2.人文精神的演變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國度被賦予不同的含義,中華民族用戶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經歷了多個朝代以及近現代的各種歷史轉變,其人文精神也更加厚重,演變也更加劇烈。關于中國人文精神的討論一直都是眾學者爭論的焦點,張承志先生在1994年發表的《清潔的精神》一文中,認為四千年的文明史都是從一個“潔”字開始的,“潔的意識被義、信、恥、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擁,形成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國人長久地自尊而有力。”
也有許多學者認為,古代的儒家、道家的精神是當時中華民族的精華之萃,孔孟之道時至今天仍然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上,我們學習和推崇的道、德、仁、義不得不說和古時候的非常類似,前人的思想精華在今天得以傳承。從孔孟的儒家之道,到王國維對真善美的追求,再到魯迅的“立人”說和“改造國民性”的學說,最后到我們今天社會主義道路下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發展論,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斷地順應歷史和時間在變化、在更新,但同時也是一脈相承的。
3.高校人文精神內涵
大學是培養人格、培育人文精神的搖籃,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撐。高等院校作為培育人才、服務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展現國家軟實力的平臺,在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傳承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論語·為政》曰:“君子不器。”大學學的不僅僅是這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水平,大學承擔著傳承文化、培育人才、創新知識、服務社會的歷史重任,必須蘊含人文精神。
大學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在于教育大學生認識自身弱點,摒棄各種陋習與人類歷史至今存在的消極因素,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便為人文素養之根本內涵,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正為大學人文教育歷史使命之所在。”
《大學》開篇便說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擔負的是傳承文明、培育人才、創新知識、服務社會的重任。但同樣是大學,理工科大學與非理工科大學在人文精神方面既有相似之處也有著不同的地方。
1.理性思維顯著
要談論理工科大學的人文精神,就離不開對理工科思維模式的討論。由于術業有分工,身處不同工作崗位、學習專業的人的思維模式各不相同,有人認為,自古以來,我們發展出來的第一種思維模式就是文科的思維模式,即利用我們的直觀感覺來判斷事情與認知外物。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把人腦的兩種思維系統稱為“1”和“2”。前者能迅速對事物給出第一印象;而后者則需要進行復雜計算才能得出結果。
由此說明,卡尼曼所說的“1”實際上就是我們的人文思維模式,主要依靠眼睛所看見的、耳朵所聽見的、鼻子所聞到的進行判斷,依靠感性思維;而“系統2”則是經過理性思考,通過分析、計算得出的結果,往往更加客觀和準確。
一般而言,想象思維是文科學生的專長,他們喜歡直觀地去認識事物,而邏輯思維則是理工科學生的特長,他們習慣于抽象地去認識事物。由于長期需要和實驗數據打交道,嚴謹、客觀是理工科思維的最大特點。
2.創新意識、能力突出
創新是全世界各國爭相追求的軟實力,同樣也是各高校相互比拼的直接表現,相對于文科大學而言,創新性的體現或許需要時間的沉淀和累積才能看出成效,而理工科大學在這方面的成果往往無需經過時間的沉淀,因為一項技術的創新是與當前技術形成鮮明比較的,它的創新性一目了然。
高校理工學科大學生是國家科技發展的生力軍,對地方經濟和企業生產的影響力更為直接,因此,理工科大學的大學生更需要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自2001年~2007年累積獲得的發明專利近4000項,成為廣東省獲得發明專利最多的高校,其將創新意識通過課堂教學融入到大學生的思維模式當中,更成立百步梯計劃等多個支持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校園活動,讓創新成為一種習慣,在日常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形成影響。
3.校園文化活動獨特
一所高校的校園活動體現出該校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也體現了學校對學生著重培養文化方向。校園文化活動一般可以分為思想政治教育類、科技類、體育類、文化藝術類、社會實踐類,以及大學生素質拓展等,全國各高校的校園文化中均包含上述幾項,那何以看出理工科高校和非理工科高校的差異呢?
以藝術類學校廣州美術學院為例,其更側重于文藝活動的策劃和表演。該校園舞臺音樂劇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創作、參與表演為主,相關專業教師作為他們的藝術指導,將創意和藝術性融合為一,深受師生們的歡迎。
以綜合類高校中山大學為例,其“百歌頌中華”活動以班級為單位參與比賽,將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集體文藝表演的方式表達出來,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具有著強大的品牌影響力。
而以理工科類高校華南理工大學為例,“百步梯攀登計劃”是其獨特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一,該活動通過競賽的方式,由在校大學生自行申報項目,并通過院系選拔和全校競爭等環節,對優秀的項目進行立項,提供包括資金、場地、設備、教師指導等幫助,讓大學生們完全自主地去研究、去創新。活動至今,已投入超過3000萬元的資助經費,資助項目超過10000項,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學生超過5萬人。這一活動最直接的影響是,華南理工大學學子們幾乎包攬了廣州市、廣東省的“挑戰杯”競賽桂冠,并多次在全國大賽上奪獎。
4.人文關懷欠缺
說到大學人文精神,就離不開“人文”二字,除了衣、食、住、行,文化還包含了人們內在的心理和意識,這其中包涵著積極向上、尊老愛幼等人類的優秀品質和核心價值觀。作為一名大學生,不僅僅是讀書做學問,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大學人文精神為大學生的理性發展提供了精神源泉,開啟了他們的心智,開闊了視野,讓他們成為更加全面的人才。
文科專業、人文社科學院的設置除了有完善和豐富大學教育的作用,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教化作用。自古以來,人們尤為重視對下一代的人文教育,四書五經、孔孟儒學等都是這方面的“典型教材”,到了民國時期,小學教材中甚至涵蓋了倫理、審美、私德教育、公德培養等,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而到了分學科、分專業教育的今天,對人文精神的關懷教育卻在不斷削弱。
人文關懷的缺乏,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比如,2013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復旦大學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透露,自己不計后果的沖動源自于自己因為學習理工科而忽視了人文方面的熏陶和教育。
理工科大學生對文科專業不感興趣嗎?這里可以看一個例子,以南京工程學院2009年開設的公共選修課“中國傳統思想新解”為例,選修課一出,馬上吸引了全校學生的關注,在全校 179名報名學生當中,理工科學生有 146人,占到了總數的 82%。由此可以看出,理工科學生問人文課程的興趣程度非常高,他們主動地希望能夠接受這方面的學習和教育。
人文精神是大學教育的靈魂,弘揚人文精神是大學的使命。多元價值觀的相互沖擊、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教育體制的不完善等問題,在目前我們所處的時代中尤為突出,傳統人文精神也因此被弱化。如何強化大學理念、重拾人文精神,是我國高等教育及所有高校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人文精神對高校育人的重要性
不論是理工科大學還是非理工科大學,人文精神都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高校自身能否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關系到在校大學生的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是否到位。在全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上曾出現了一次失誤,就是20世紀50年代的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長錢遜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他表示,由于重理輕文的風氣,刻意地將文理工分開,雖然確實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劃分是不正確的,對高校人文精神的傳承和培養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同樣的,對于大學教師來說,一個良好的大學人文環境與氛圍對其自身發展意義非凡。目前,媒體不斷爆出高校教授論文抄襲,甚至大學校長、院長都被卷入其中,大學校園里的浮躁學風造成了這層出不窮的學術造假、論文抄襲等丑陋的行徑,教師無法安心教學、做學術研究,歪門邪道占據了上風。只有一個公平、公正,大家靜心做研究的大學環境,對中國的教育事業、教師的自身發展才會更有保障,也更加有激勵的作用。
(二)全面的人文精神對大學生自我發展的作用
大學教育對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對國家和社會今后的發展也舉足輕重,能否培養出專業技術過硬,并且具備高文化素質的人才,決定了國家今后的發展。目前,全國高校都在向綜合型大學的模式發展,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比重也在逐漸均衡,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學生自殺、同寢室的室友相互殘殺,人們已經意識到,過去一味造就專業人才,忽視傳統中華文化和人文教育的教育是殘缺的,單一學科的學生更需要其他學科的思維和教育模式,均衡發展才是人才的最終出路。
筆者認為思維模式的不同在其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根據科學家研究的結果顯示,技術思維型的人,擅長解決問題,容易過分實際和勢利,短于分析問題和處理人際關系;科學思維型的人,擅長分析問題,容易鉆牛角尖,短于解決問題和人際問題;人文思維型的人,擅長人際,容易感情用事,短于分析和解決問題。從上述可以看出,單一思維類型的人既有優勢也有缺陷,不論給生活還是工作都帶來了影響,有的大學生甚至容易走向極端。
歸結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大學的教育片面化是主導因素。在目前市場經濟導向如此強烈的社會中,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感染”,學術舞弊、論文抄襲、校園官場相斗等負面現象活生生地在大學生面前展示,無疑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造成巨大的影響。
就大學生個人發展而言,文理科兼具的思維模式不僅能進一步對其大腦進行開發,并且對其原始創新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有科學研究表明,左腦主要從事的是與科技活動相關的嚴密的邏輯思維,而右腦則主要進行同文藝活動相關的開放的形象思維,同時,右腦的記憶量是左腦的百萬倍以上,直覺、頓悟、靈感都在右腦。因此,只有左右腦都得到全面發展,才能形成優秀的思維品質。
(三)理工科大學人文精神需增加人文關懷
大學人文精神離不開人文學科的輔助,即使是理工科大學,也不能完全沒有人文社會學科,因此,提升理工科大學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增加人文學科的比重及其影響力。但是,理工科大學所獨有的理性思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創新思維模式,這點是我們國家和社會所急需的,如何在不破壞創新思維模式的前提下增加人文關懷,是提升理工科大學人文精神所要解決的難題。筆者認為,有以下三種方法可以值得嘗試:
1.將通識教育添加到大學課程當中
通識教育的理念是19世紀初美國的帕卡德教授(A.S.parkard)提出的,人們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熱衷于進行研究和討論。經研究發現,包括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在內的所有學科,所探索的都是人們內心的需求以及世界萬物的本質,歸根結底就是人文精神的本質。
目前,國外和港澳臺地區多數高校實行專業課和通識教育課雙教育模式,北京大學更是試行“通識教育文庫”,這樣既能達到專業學科教育的細致與分化,同時又能實現人文教育的目的。正因為通識教育具有非專業、非職業性,面向所有大學生的特點,它是一種大學理念,其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是大學教育中將廣大學子培育成“完人”的一種措施和途徑,通識教育能夠很好地起到填補空白的作用。
2.增加校園文化活動中的文藝情懷
校園文化活動作為豐富學生和教師課余生活的重要一環,其所具有的影響力和廣泛性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點出發進一步提升理工科大學人文精神內涵。
(1)重視校園文化活動
高校領導和老師的重視程度決定這校園活動的開展情況。有部分教師認為,過多地參加校園活動將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并且校園活動大都只是學生自己的小活動,并沒有太多作用,甚至會阻礙學生參加校園活動。實際上,校園活動恰恰能鍛煉學生與人溝通交往能力,并且能夠提供一個把課堂上所學知識和技能運用的平臺。更重要的是,校園文化活動承載著育人和教化的作用,讓大學生們適應校園生活、主動投入校園生活中。
(2)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形式
目前,校園文化活動主要偏向于娛樂文化,而與專業知識相關聯的活動較少,大部分學生集中在文娛體育、人文素質、社會服務實踐等活動上。筆者認為,高校的學生處和團委需要在創建校園文化活動中承擔重要的角色,萬事開頭難,在老師的協助下開展活動并形成制度,總比學生靠自己摸索要好百倍。還要根據高校自身特色開展相關聯的校園活動,組織競賽和評選活動,提高學生的熱情和參與度,從根本上解決校園文化建設的簡單化和低層次化。
理工科大學可以嘗試一些與科學技術相關的文化活動,就華南理工大學為例,科技節、各類型的科技競賽都是其校園文化活動的特色項目,將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既與大家息息相關,又可以提高動手能力。
(3)增強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功能
校園文化活動往往被局限在學生系統內,教師所占的比重很小,導致校園文化活動流于形式,變成純粹的娛樂活動,忽視了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文化內涵,導致校園文化活動娛重于教,存在著片面性和膚淺性的問題。
科教結合,是解決校園文化活動缺乏育人功能的一個對策。根據各個學科、專業的不同,相應地組織開展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活動,如機器人大賽、播音主持大賽等。此外,對于理工科大學來說,也需要適當增加與人文學科相關的校園活動,如讀書會、征文比賽、朗讀比賽、書法、繪畫等,增加學生的人文情懷。
(4)開展以支教、“三下鄉”等人文關懷為主的社會實踐
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趨勢,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優良傳統和特色。團隊協作、愛心奉獻、吃苦耐勞等優秀的精神品質,可以通過支教、三下鄉等實踐活動來獲得,對于大部分城市孩子來說,農村和貧窮似乎已經離他們很遠,有必要讓現代大學生多參與這樣的活動,感受生活的同時,磨礪他們的意志。缺乏同情心是現代都市人的通病,由于新聞不斷爆出老人“假摔”、“碰瓷”、假乞丐討錢等社會丑陋現象,人們的同情心在不斷被利用和踐踏后,已經變得細如薄紙,世態炎涼、人心冷漠只會讓這些丑惡變本加厲。人文關懷教育,對現代大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輔修課。
綜上所述,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中最根本、最精粹的精神,以真善美為其追求的理想價值觀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理工科大學由于學科設置、課程安排、校園文化活動等方面因素,形成了理工科大學獨特的人文精神,其具有理性思維、創新性等優勢,但同時也缺乏人文關懷。
培育大學人文精神的關鍵在于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學教育追求的是理性的真實、科學的真實,而人文教育則誘導人們從善、行善,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筆者認為,理工科大學若想進一步提升人文精神,提高人文關懷必不可少,人文學科、校園文化活動以及社會實踐,都是增加校園人文情懷的重要部分。
美國圣母大學校長赫斯柏曾表示,大學中完整、合理的教育模式應該包涵著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正同科學教育的理念一樣,追求真實、不虛偽,而如何做人則同人文教育相同,學習辨別真善美,“只有這樣,才能使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因此,理工科大學若能將其獨特的人文精神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懷與人文關懷,廣大師生的思想也將得到更多的提升和凈化,大學校園的氛圍也將更純粹,中國的教育事業也就能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
[1]舒揚.大學人文精神構建論析[N].光明日報,2002-07-26.
[2]張應強.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3]雷鴻沛.什么是構成大學“大”的要素[A].楊東平.大學精神[C].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88.
[4]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5]項賢明.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理念[J].江蘇高教,2001,(02).
[6]丁三青.論大學復興[J].高等教育研究,2004,(03).
[7]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06.
[8]李維武.大學人文教育的失落與復興[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9]薩頓.科學的生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140-142.
[10]李培根.人文情懷與工程實踐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11]李靜,杜鳳秋.理工科院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對英語專業學生的消極影響[J].邯鄲學院學報,2010,(06).
[12]周雁,單中惠.耶魯大學的領導教育:成就·意識·策略[J].高等農業教育,2008,(10).
[13]蔣宗偉.試論臺灣高等技職院校的人文教育——以臺北科技大學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0,(04).
[14]吳毅,朱世廣,劉治立.中華人文精神論綱.人民出版社,2011,10.
[15]許蘇民.人文精神論.人民出版社,2011,4.
[16]黃坤錦.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規劃.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03).
[17]何翔.理工科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內容及對策研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6.
[18]張繼璉.中西大學人文精神比較研究.淮北師范大學,2011.
[19]王寒娜.關注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精神教育.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06).
[20]馮皓.試論大學人文精神及其體系的構建.高教發展與評估,2007,(05).
[21]張承志.清潔的精神.十月,1994,(01).
[22]肖建平.地方工科類院校特色校園文化活動體系構建路徑探析.法制與社會,2013,(07).